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东晋时期,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被称为“侨人”,东晋设置与侨人原籍同名的州、郡、县对其进行管理,称为侨州、侨郡、侨县。起初东晋给予侨州郡县有户籍的侨人免除赋役的优待,而且对侨州郡县的豪强大族荫庇人口的做法也未加以限制。东晋的上述做法在当时(       
①鼓励了北方人口南迁       ②有利于江南地区开发
③带来了一些社会隐患       ④导致了东晋政局动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4-02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汉书》记载:“汉兴至于孝武……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以通西域,鬲(隔)绝南羌、匈奴。”四郡的设置(       
A.为张骞通西域创造了条件B.阻断了匈奴与外界的联系
C.使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开发D.加强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2024-04-02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秦汉与罗马

材料一   罗马的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罗马的行省中,只有贵族、官僚能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上不会拉丁文。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二   秦汉完成了“从封建到郡县”,打通了上层与基层,创立了县乡两级的基层文官体系。由官府从基层征召人才,经过严格考核后派遣到地方全面管理税收、民政、司法和文教,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道德,理解同样的文化。

材料三   秦汉与罗马,都对后世具有独特价值。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政治基因,而中国“秦汉之世,实古今转变之大关键也”。这两条不同的文明道路,各有高峰低谷。我们应当从高峰中体会到彼此的优点,从低谷中体会到彼此的缺陷,再寻找各自改进之途。

——以上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帝国为什么“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与罗马帝国相比,秦汉时期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与罗马对后世的独特价值,简要谈一谈这两种文明道路对我们的启示。
4 . 葡萄牙殖民者曾通过向巴西当地村落提供武器并与之结盟的方式,让当地人帮助其砍伐能制作染料的红木。种植园经济发展起来后,染料木商业价值下降,当地人则被驱赶到了更为偏远的地方。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葡萄牙以结盟的方式统治巴西B.掠夺资源是葡萄牙的殖民方式之一
C.原住民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D.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破坏了玛雅文明
5 . 新石器时代众多文化遗址已出现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后来以蛇与鳄为主体,兼取其它一两种动物特征。夏商时期龙纹更加抽象化,拼合了更丰富的动物特征,用“百物”特点奠立了后世龙形象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早期的中华龙文化(       

红山文化玉龙                                        商朝妇好墓玉龙
①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密切相关       ②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③说明了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       ④反映了早期手工技艺的精巧细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 下图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卡塔尔是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2016年中国铁建与当地公司组成联合体中标卢赛尔体育场项目。同时,全球20多个国家的110家企业、7000 多名建设者也参与了该体育场的建设。该体育场的修建(     

①反映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②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⑧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的成果
④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抗战时期,一位军官在家书中写道:“……现在我们的国家真正危险极了,南京、上海、苏州等这些地方都被日本占去了,要快到汉口来了。不过他恃其武力,野蛮横占,我们大家都觉悟,抗战到底,不要为他武力而屈服,总会得到最后胜利的。”这封家书(     
①写于战略相持阶段到来之前
②反映了百团大战时期的情况
③认为中国很快赢得抗战胜利
④体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3-03-21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漕运与古代中国社会

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以下是几个不同时期漕运的一些基本情况。

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秦朝利用黄河及其支流把关东的粮食运往咸阳,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时也开凿灵渠运粮;楚汉之争时,汉军借助漕运为前线提供了粮食和大量战略物资。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达到每年600万石,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

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唐朝前期,东南运道长期失修,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安史之乱前后,裴耀卿、刘晏等人进行漕运改革,疏浚运道,保证了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黄巢起义后,东南漕运要道中断,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

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为推翻元朝统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和决口给漕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潘季驯、靳辅等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道进行清理,以保障漕运的畅通。

——整理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等


上述材料包含了中国古代漕运诸多方面的信息,阅读材料,拟定一个与中国古代漕运相关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及材料中三个阶段的相关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21更新 | 34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会议简表
会议名称部分信息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领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议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公报指出:“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中国共产党三次会议工作重心的变化及意义。
10 . 清朝前期的边疆治理

材料一

                    清朝形势图(1820年)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 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噶厦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沿袭以前的伯克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实行基本与中央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第十章第二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以蒙古族和藏族地区为例, 概述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主要措施及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