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史学繁荣,在编撰中呈现出新趋势。不少阅读者更喜好参阅叙事简明类史著,因此一些史家对卷帙巨大的史书做了化繁为简式改编,例如王当将《左传》改编成传记体后,竟取得“人竞传之”的良好效果。宋人在参阅喜爱的史著时,还撰有撮要、节要以及节抄类史著。与前代相比,宋代蒙学类史著数量与种类增长迅速,史家以十七史为取材对象,编排讲求上下两句成对,四言成句。宋人不仅为一些史书补配了插图,而且还有意创制了图文并茂类史书。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大力推行,一些史著刊编者为迎合读者应试之需,不仅对正史诸家注本做了综合编刊,而且在一些选刊的原著内,多附加题评、批注等特定内容,以增强其参阅效果,一些刊编者在拟定书名时还不惜假托名人,欲以达到广传旺销之效果。

——摘编自燕永成《宋代史书编传新趋势及其特点》

材料二   《史学季刊》是中国抗战时期大型的学术性史学刊物,其创刊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受日军全面侵华的影响。其作者群体主要为内迁到四川的高校教师,以四川大学为依托,规模之大、学术流派之多,在中国近代史学期刊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尽管这些史家存在流派、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在爱国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引领下,这一作者群体怀着经世致用的共同治学理念。在学术特色上,《史学季刊》注重史实考据,彰显了抗战时期中国史学思潮的主流。徐中舒在《古代四川之文化》一文中寓民族情怀于古代四川文化研究,并强调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史学季刊》也重视对西方史学的介绍与引入,具有丰富的国际视野,展现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是中国史学研究接洽国际史学的重要方式。

——摘编自唐勇《抗战时期〈史学季刊〉的创立及其学术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史书编撰呈现出新趋势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抗战时期《史学季刊》创立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建议。
2024-05-2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2 . “图书馆实质上构成了党同人民联系的中间平台,其一头连接着党的革命、建设历史伟业,一头则紧密关涉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11月,邓中夏等秘密创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广泛收集马克思主义先进书籍,并在李大钊等人支持下,成立了现代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亢慕义斋”。在一些工人运动领袖领导下,天津、唐山等地成立了工人图书馆,不断向工人传递新知识。1931年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成立,在其推动下,干部群众中出现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良好氛围。1936年中共中央在陕北成立鲁迅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等重要机构,为清除党内错误思潮影响,更是成立“流动图书馆”进行理论学习。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要求各地要对历史文献作出保护,一些重要图书和文献不断向解放区图书馆汇集,如当时的晋绥图书馆就收到书籍和字帖等数万种。

新中国成立初,国家对旧中国图书馆进行改造,对旧有藏书进行严格审查,别除其中反动、荒诞和淫秽书刊,并补充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进步书刊。在做好重要历史文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同时为满足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国务院通过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以推动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强化横向联系和积极做好图书调拨、统一编目和馆际互借等方面的工作。1956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口号,在此基础上,文化部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发展方针及其基本任务。此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开始走入国家发展规划,至197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达到了1256所,高校图书馆也增至598所。

——摘编自胡洪彬《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革命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对于“图书馆实质上构成了党同人民联系的中间平台”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考虑到东部地区将首先成为中日之间的战场,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1940年底沿海工矿内迁工作基本完成,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员工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在地域分布上,以四川和湖南两省接受内迁厂家数量最多,沿海工厂的内迁有力地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三   “三线精神”是在国际形势动荡、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时期凝聚而成的。“三线精神”承继了红船精神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内嵌了井冈山精神的“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融渗了长征精神的“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糅合了延安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植了西柏坡精神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脉相承。

——摘编自张立《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化传承的新时代之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内迁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三线建设工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三线精神”的认识。
2023-08-29更新 | 14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在19世纪英国男子争取普选权的民主化过程中第一波妇女运动勃然兴起,但随着宪章运动的失败,妇女参政问题在议会中逐渐沉寂下来。1865年以后,妇女参政问题才再度复兴,一些对妇女参政事业抱有同情心的知识界人士也回到议会。1866年,自由党政府给妇女提供了政治实践的机会,也涌现一批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并创立协会,还向议会提交了大量的请愿书。1867年的议会改革法案通过之后,妇女参政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各地妇女参政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渠道给议会施加压力。19世纪80年代,第三次议会改革期间议会里的支持力量在增强,但女性依旧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英国失业工人的增多,激进的女性主义运动走到前台,掀起更大规模的运动。

——摘编自王纠《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中的妇女争取权利运动》

材料二   民国年间,东北女子参政活动不仅是对“男尊女卑”封建传统礼教的批判,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启蒙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东北女性纷纷加入抗日队伍,涌现出了一批英雄的群体,并且许多妇女日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妇女组织,参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然而东北长期受军阀统治,且较为封闭落后,对于女子参政活动,社会上更多的是对其的批判之声。东北三省女子参政活动的人数不多,在参政问题上依旧呈现出保守性的一面,尽管其中不乏大声疾呼者,但“有的还是默默无言,有的仍旧安分守己”。民国年间,东北女子参政活动也是不能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的,特别是生存在农村的广大妇女并未得到该有的发动和依靠。

——摘编自刘秀平《东北女子参政活动研究(1912~193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女性争取权利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1930年间东北女子参政活动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女性参政给你的启示。
2024-03-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四)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法国传教士谭卫道进入四川地区后发现了大熊猫这一在博物学上从没被记录和描述过的新物种。此后西方博物学界围绕熊与熊猫展开了持续争论和关注。在被美国探险家成功捕捉后,西方科研组织和动物园等积极投资捕获大熊猫,大熊猫成为争相购买的商品。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际航运的发展,大熊猫被贩卖出国达到高峰。

直到20世纪初,中国人依然认为熊猫没什么实际用途和经济价值。虽然国民政府于1930年成立了主管机构来管理来华采集动植物标本的外国人,但是没有限制大熊猫等标本的出口,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外国人的资源来为本国获取有学术价值的标本,这也为身份不合法的探险家冒名申请大熊猫出口许可证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姜鸿《科学、商业与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大熊猫(18691948)》

材料二   1949年后,新中国秉承“平等互惠、互通有无、友好往来的精神”来对待“熊猫外交”。1972年赠予美国的大熊猫受到美国公众的喜爱,它们带给美国公众的中国形象是“非常正面的”。后来,美国有两大主流媒体在描述大熊猫的属国时,摈弃了此前惯用的“红色中国”这一表述。由于担心大熊猫种群日益减少,中国停止赠送大熊猫,而是采取了“大熊猫访问团”的形式:如1984年大熊猫助阵洛杉矶奥运会。目前中国“熊猫外交”主要是海外合作研究模式,中国已与全球12个国家的14个动物园建立了大熊猫长期合作研究关系。

——摘编自赵丽君等《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大熊猫被大量贩卖海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中国“熊猫外交”的认识。
2023-08-3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三国时期,魏、蜀、吴究竟谁是正统?各个朝代的史学观点不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书》云:“晋时,巴西陈寿(晋臣)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三国志·魏书·武常纪》称曹操为“大祖”,封武平侯后称“公”,封魏王后称“王”,纪末“评曰”复归称“太祖”。《三国志·蜀书》称刘备为“先主”,称刘禅为“后主”,孙权则径称其名。

——摘编自周振刚《<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兼论“蜀国”之称谓》

材料二   关于三国时期的正统问题,朱熹说:“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因为在朱熹看来,曹魏篡夺立国首先就违背了儒家的道德价值,不符合二帝三王的得国之道。按朱熹对君王治道“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之要求,曹魏篡汉属于不仁义,治国又以功利为主,所以魏不当为正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一步道:“(宋)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梁启超进而说:“正蜀也,凡亦谓正宋也。”

——摘编自平先荣《宋代士人之三国正统观研究——以宋代史论为中心》


(1)根据材料,概括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南宋时期三国正统观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三国正统观变化得出的启示。
2023-05-03更新 | 2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卡拉斯事件

17611013日夜,法国朗格多克地区的图卢兹发生了一起案件,信仰新教的让·卡拉斯的长子马克·安东尼意外去世。图卢兹高等法院认定卡拉斯为第一犯罪嫌疑人并采用“有罪推定”的司法原则,坚持从宗教谋杀的方向调查,有意识地误导司法侦查。1762310日,图卢兹高等法院判处让·卡拉斯车裂焚尸之刑。当时法国的高等法院、教会势力和伏尔泰等名人都主动或被动地牵涉进了卡拉斯案件中,对卡拉斯是否谋杀其子及其作案动机的揣测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17633月,法国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卡拉斯被平反昭雪。

·没有什么比启蒙民众的思想更为有效地摆脱狂热的方法了,虽然民众曾普遍地受到无知和迷信的教育,如今我们看到的局面正是这种教育的后果。

——伏尔泰《论宽容》1762

·这里的人的盲目自信会使你感到惊讶。尽管事情已经得到了纠正,但是他们仍然相信卡拉斯是有罪的。在这件事上,无论你说什么都没有用。

——科尔伯特1765

·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1766


(1)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卡拉斯事件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卡拉斯”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3-05-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雷锋精神”来源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的凝练,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始于其内在运行和时空境遇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对雷锋精神的报道

日期

标题

内容

1961年5月5日

《苦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民战士》主要介绍雷锋生平事迹。

1963年2月7日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把雷锋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是因为他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雷锋的革命自觉性源于他对毛泽东无产阶级思想著作的学习。

1977年3月24日

《雷锋精神是禁锢不了的》这一时期的雷锋精神主要表现在与“四人帮”的斗争方面。

1981年3月5日

《八十年代更需要雷锋精神的大发扬》“雷锋的可贵,不但是他做了大量助人为乐的好事,而且是因为他是一个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

1983年3月5日

《新时期与雷锋精神-纪念开展学雷锋活动二十周年》针对当时“雷锋的道德价值过时论”进行回应,指出学雷锋要与时俱进,号召青少年要像雷锋那样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态度,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1989年12月16日

《雷锋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发扬雷锋精神首先是引导人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需要。”

1993年3月5日

《雷锋精神永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有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是永存的。”

1997年3月4日

《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雷锋精神在今天之所以没有过时,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同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所要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据何小芳《试论雷锋精神从革命性到道德性的变迁》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雷锋精神的变迁”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4-21更新 | 344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德才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硬核提分(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仓颉创字,敬天敬神,担着大伙的祸福安危。在那些文字造型中,很少有横冲直撞、东侧西歪的文字,文字表情大多是平稳与安详的,充盈着一种静态的美感。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不管是象形,会意还是形声的字,不管是雄劲素放还是秀丽婉转的书写风格,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却是更加趋于稳定。汉字自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篆书至汉隶唐楷,异彩纷里,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写法,同一种字体也有各种写法。各书法方家都始终不离不弃,坚定不移地信守着那个四平八稳的方块格局。


据分析,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起源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相关,古印欧语的创始人创造文字时,临慕的物象都是那些奔跑运动中的物象成是歪斜着蓄势待发的一些物象。古英语的起源有日耳曼人的影响,现代英语主要受希腊语和拉丁文的影响,而后两种语言又直接源自脖尼基文。腓尼基人为适应商业的快速要求,将埃及人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楔形文字简化成了歪歪扭扭、动感十足的22个字母,颠来倒去组成文字,希腊人在22个字母基础上变做26个字母,肇始于游牧民族或是海洋文明的拉丁字母以及由此衍生的英文,体现的是一种婉转灵动之美。

——摘编自郭东《静态美与动态美——从汉字与英文的造字差异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字与英文发展过程呈现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汉字与英文差异性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3-01-11更新 | 249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