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由如表数据可知(     
中国近代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农户数统计(1837年,1894年)
1837年1894年
产量(万市亩)260.5468.17
种植面积(万亩)521936.36
茶农户数(万户)130.25234.09
茶农人口(万人)651.351170.45
A.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B.茶业生产仍是传统模式
C.茶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解体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这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某学者针对部分时期不同统计口径下若干区域的零岁预期寿命*统计。

国家或区域时期零岁预期寿命
英国1750180037
中国农村(辽宁,男性)1792186736
法国180034
日本农村1776181533
荷兰180032
中国农村(安徽,男性)1300188031
法国175028
罗马时期埃及(村民)1125738
英国(佃农)13001348小于28
伦敦1750179923
中国(北京,男性)1644173927

*注:零岁预期寿命指在出生时的死亡率水平下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通常指的是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

——摘编自[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00)》

从上述材料中任取两组或两组以上具有可比性的零岁预期寿命数据,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准确写出所选数据所对应的时空范围,结论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某研究者根据下表数据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论断。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其他地区
唐朝73%11%6%10%
北宋63%17%10%10%
南宋6%26%65%3%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据此可知,该研究者
A.用不充分论据得出普遍性结论
B.史料选取违背了典型性原则
C.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D.立足可信史料再现历史过程
4 . “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B.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C.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该经济数据是外国人所统计,所以不可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是1943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
布厂(家)织机(架)年产布(匹)占总产量(%)
公营231852283220.7
合作社营371792200020.0
私营501501200010.9
民间织户200005333448.4
合计20514110116100

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启动
C.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
D.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面是鸦片战争后广州与上海茶叶对外出口所占比例的粗略统计数据表。
通商口岸1846年1851年1852年1853年
广州90%60%40%20%
上海5%33%50%75%

从上表数据的变化可知
A.上海已成为最大的通商口岸
B.上海打破了广州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
C.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国内局势变化决定了两者地位的变化
2019-04-17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广汉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近代前期,茶叶占出口商品的很大比例,用茶叶出口量来研究当时的出口业,具有较好的抽样意义。
1843-1860年五口岸茶叶出口数量 (单位:吨,以每三年合计统计)
年份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年份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1843-18452298741491852-1854601775152912036
1846-184819959889661855-1857839963024040159
1849-185146145531611858-186062657384055363570761028
备注:1843年只有广州出口 8044
表格数据可推论鸦片战争后
A.广州保持了在中国外贸上的原有地位B.机械制茶提高华茶产能带动其出口
C.《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外贸港口布局D.远离产茶区是宁波销茶量少的主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之,习天文、历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在研究蝗灾时,他对从春秋到明万历年间的蝗灾进行数据统计,运用排比、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蝗灾频发的季节和发生的条件,得出蝗灾发源于沼泽地的论断,对明代乃至民国期间的蝗灾防治形成了积极影响。《本草图经》记载“菘菜不生于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徐光启对此表示怀疑,亲自经过两年的试种,发现菘菜并没有变成芜菁,进而纠正了《本草图经》的错误。他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指出“几何之学,深有益于致知”。

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在他72年的生命历程中,很长时间被社会问题所困扰。徐光启认为他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他把西学作为解决晚明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而不是将西学视为一种学术。在他那里,西学实现了同儒家文化的恰当结合。

——摘编自王东升《徐光启:科学、宗教与儒学的奇异融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是否真的“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9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二者主张的差异。
材料二 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
材料三 数据背后的中国(数据来源:豆丁网)
第一组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业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总产量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斤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0 . 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认识不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