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城市的新增人口,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份,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从地方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但是,小小缝隙不足以使旧社会的大厦倾覆,在明清江南,谈不上“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清末,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各地又追随上海。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嘉定东南部“因临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随之而来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简表

时间主要内容
1949年—1978消费档次较低,自制服装较多,理性消费,追求蔽体取暖,政治色彩浓厚。
1979年—1992化纤及其他布料需求上升,成衣消费有所增加,盲目追求潮流,消费趋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1993年以来纯棉制品成新宠,成衣消费盛行,追求个性,衣着消费多样化,衣着档次大幅度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

——据朱高林《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城镇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镇消费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取士不由于乡党,考行不本于阀阅;多助者为贤才,寡助者为不肖;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据此可知汉末(     
A.清议之风改善了政治环境B.仕途进退取决于门第族望
C.舆论扩张引发了察举危机D.评论时政体现了民主色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85年,河南新乡刘庄村党支部经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项目,该项目一度遭到质疑,有人担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次年5月,刘庄人自主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建成投产,自此刘庄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原首富村”。刘庄经济崛起主要是由于(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生物科技获得突破发展
C.现代企业制度建立D.权力下放调动了积极性
4 . 司马光从《汉武故事》和《赵飞燕外传》这样的小说家言中择取材料,经过苦心编排,塑造出汉武帝晚年迁善改过的历史形象。由此可见,司马光历史编撰的目的是(     
A.巩固儒学,捍卫道统B.以古喻今,服务政治
C.辨析真伪,尊重史实D.以史为鉴,推动变法
2023-01-12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19世纪中叶以来,传教士的书业新技术由南洋到广东、宁波直至上海转移,江南书业由苏杭等地向上海转移。由此,上海逐渐成为西法印刷中心、全国出版业中心和最大的图书市场。据此可知,上海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     
A.深受经济和时局变动的影响B.巩固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C.主要依赖西方印刷技术传入D.推动了大众文化传媒的普及
2023-01-12更新 | 30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幼年求学于当地崇一学堂,学习经学、英文、理化等课程,并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青年时期前往美国师从杜威,全面学习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17年学成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大学任教。1927年正值“国民革命的势力高涨之秋”,陶行之指出“惟既有国民政治上的革命,同时还须有教育上的革命”,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系列实践的基础上,1930年陶行知发表《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他认为“拿全部生活作为教育对象”“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同时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命题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社会即学校”观点。在教学方法上则强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

——摘编自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其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
7 .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其墓葬位于殷墟宫殿区,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文物约2000件。其中有象征王权和军权的青铜大钺,有一件重达九公斤(如图),铸有铭文“妇好”二字。据此可知商朝(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宗法制度尚未形成
C.商王与王后分权制衡D.妇女可能参政干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考古发掘的汉武帝初年银雀山(山东省临沂市)汉墓竹简文字与睡虎地(湖北省云梦县)秦简文字绝大多数相合,部分文字与先秦楚简文字结构相同,细节存在差异。这反映出
A.楚地经济长期领先全国B.汉朝继承秦制并有所损益
C.武帝初年地方势力膨胀D.汉字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2021-12-31更新 | 275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22届高三一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特别重视工商业方面的发展。他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同时置官设吏,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薄税敛,通有无,重奖专业人员,力戒奢侈淫巧。他采用“官山海”政策,即“请君伐菹薪(枯柴),使国人煮水为盐,征而积之”。在铁器生产上采用“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同时通过会盟与诸侯各国达成关税协议:“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为了吸引其他诸侯国的商人来齐,管仲在生活、驿站设置等方面给予外商以优惠,“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所以各国商人纷纷到齐国经商,以至“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摘编自夏梦《管仲富民强国的经济措施浅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工商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工商业改革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学者对鸦片战争的研究,林则徐得到人民的拥戴主要在于他表现出与“逆夷”的不共戴天,而琦善被认为是卖国贼的原因在于他企图通过妥协达到和解。该研究成果揭示了
A.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B.儒家思想影响了人物评判
C.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D.清廷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2021-12-31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22届高三一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