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美国核垄断的事实面前,斯大林意识到原子弹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意识到苏联刚刚建构起来的安全体系正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威胁,意识到苏联凭借其巨大的牺牲和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赢得的力量平衡将被无情地打破。1945820日,斯大林签署秘密决议,决定建设核能设施、研制原子弹。在核计划实施过程中,苏联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动用了数以万计的人力,投入了巨额资金,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建成并启动了核材料生产综合企业,为实现核计划、制造原子弹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另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统计数据,截止到1950年,苏联45%的铀矿来自东德,35%来自波兰,15%来自捷克斯洛伐克,4%来自保加利亚,只有33%来自苏联本国。19498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摘编自刘玉宝张广翔《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研发原子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杜鲁门政府的冷战战略是失败的、愚蠢的和缺乏地缘政治远见的,美国实力的关键是其经济体系和生产能力,而不是武器。1953年12月8日,艾森豪威尔在联合国大会发表和平利用原子能讲话,建议向各国提供和平核技术,以换取他们放弃开发核武器。他指出原子弹是美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必要时可以使用,同时他认为和平利用原子能利于降低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和削减军备与防务支出。该讲话发表3天后,讲话全文和背景资料已通过各种新闻途径发给67个国际组织,同时美国政府着手帮助多国建设反应堆、提供训练和技术信息以及咨询服务、发起召开国际会议、促进医疗和其他人道主义利用原子能等。通过一场全球宣传运动和援助盟国和平利用原子能,美国展示了“无私的立场”和“与各国一起建设性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意愿”,美国也因此获得极大的“宣传上的好处”。

——摘编自刘子奎《冷战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

(1)根据材料,归纳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计划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
2024-04-1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巴黎北部的贡比涅森林,是法兰西帝国皇帝们最喜欢的狩猎场之一,拿破仑三世每次到贡比涅森林狩猎,乘坐的都是专线火车2419D号车厢。1918年冬,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起义,赶走了德皇威廉二世,新的德国政府决定向协约国投降。法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特意将受降仪式和签字地点安排在了贡比涅森林中的2419D号车厢中,希望以此羞辱德国,以雪一战中的失地、损兵之耻和1870年色当战败后普鲁士俘虏拿破仑三世的前耻。一战后,法国政府将2419D号车厢命名为“停战车厢”,将贡比湿森林中的空地命名为“停战空地”。在其中树起一座“阿尔萨斯—洛林人纪念碑”,并建成“停战博物馆”。

1940年6月21日至22日,在贡比涅森林2419D号车厢举行了第二次受降仪式,希特勒和他的纳粹要员在这里接受了法国临时政府代表的投降仪式和割地赔款签字。希特勒和纳粹德国覆亡前,2419D号车厢被秘密运出了柏林并被烧毁。二战后,法国人寻回了遗失的纪念碑,还原复制了“停战车厢”。对法国人而言,“停战空地”和“停战车厢”历史聚落已经从建成初的全民复仇胜利标志,逐渐朝着追忆往事、缅怀逝者的方向演变。2018年11月11日是法国纪念一战停战一百周年,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为一块以法德和解为名义竖立的纪念碑揭幕,并且一道登上“停战车厢”,为停战纪念册题词。两人用如今法德紧密的同盟关系,向外界发出和平的声音。

——据《见证德法百年恩怨的2419D火车厢》、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义》、央视报道《法国一战停战日重访2419D列车车厢》综合摘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法国“停战空地”“停战车厢”历史聚落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停战空地”“停战车厢”历史聚落内涵的变化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3-06-18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明治政府在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后,随即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初步确立日本近代土地私有制度。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以及“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封建贡租制已无法满足形势需要,加之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促使政府决心改革地税。18737月,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其要点是:废除封建实物地租,核定地价,按地价统一缴纳现金;纳税者由过去土地的实际耕种者改为土地所有者,根据“一地一主”原则缴税,无法完纳者,村集体不再负“连带责任”。1881年,全国范围内的地税改革基本结束,日本建立起稳定统一的近代税收体制。但改革维护寄生地主利益,未承认佃农权利,佃农在农村只靠农业无法生活,有的便进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地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地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改革的影响。
2023-03-06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从历史趋向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逐渐减弱。

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西方传统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健美性等方面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

——摘编自陶晓雯《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变迁削弱了竞技体育与宗教、教育、娱乐等依附载体之间的诸多联系,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一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其他事物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逐渐丰富。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被重新发现,学界谓之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开端”。在西欧文明“脱胎变骨”的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形态独立性的呈现;观念形态规范性强化;组织形态专门性显现。

——摘编自刘为坤《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竞技体育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中西体育文化对你的启示。
2022-06-07更新 | 312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材料   1956年,英国伙同法国、以色列侵略埃及,企图延续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但遭到惨重失败。这场战争使英国人认识到,英帝国已彻底衰落了,不应该再用传统的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却没有吸取战败的教训,反而与美国一起,大力发展核武器,与苏联对峙。整个世界陷入了白热化的冷战之中,反战和平运动开始酝酿。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哲学家罗素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全世界用和平手段解决任何争执。一时间,反战和平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58年年底,全英国以核裁军为目的的组织超过200个,到1960年,全英国和平组织已有近500个。许多当时建立的民间反战和平组织迄今还存在,成为反战的核心力量。1968年,美、苏、英三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极力敦促无核国家达成《核不扩散条约》。

——摘编自吕丽塔《英反战运动改变冷战局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反战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反战运动的侧重点及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新华社2021年报道,在芯片产业链中,中国芯片企业只有在芯片设计、芯片封测这两大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在芯片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EA软件、半导体设备以及半导体材料中,中国则需要从美国和日本引进,而且在这一方面受制于美、日两国。这一现象反映出
A.全球化背景下产需现过剩的局面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经济的交流
C.国家核心科技自强自立的重要性
D.全球化趋势造成各方利益的失衡
2022-06-05更新 | 483次组卷 | 6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私学传统发端于先秦。那时,诸子百家各树一帜,为了宣传其学说主张,不仅收徒讲学,而且也聚徒论政……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把“有教无类”作为一项准则推广后,私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延续了整整两千年。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私人办学反映了私学的发达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的积累和实践。

——摘编自徐庆全《中国古代书院》、张雪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对旧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教育部发文,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由国家统一办理,改为公办……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上消失。……以1982年《宪法》对民办教育合法性的确定、1985年中共中央发文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1987年国务院发文第一次明确民办教育的性质和地位为标志,民办教育迈入全面复苏和规范管理的阶段。到1991年,仅民办高校(非学历)达到450所。19929月以后,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各类教育,民办教育开始进入活跃发展和加速发展阶段。

——摘编自张雪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指出中国古代私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及其办学意义。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20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我国民办教育的特点,指出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背景。
2021-04-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725年,孟德斯鸠指出,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而后者则对此完全予以忽视。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这表明孟德斯鸠(     
A.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思想B.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
C.否定人文学科所具备的价值D.科学解释了殖民地落后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