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英国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包括《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在这些书中,培根把实验和归纳看作相辅相成的科学发现的工具。他看到了实验对于揭示自然奥秘的效用,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使用建立在充分实验基础上的归纳法。培根的归纳法强调系统分析,强调实证支持,对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培根认为,“归纳法是发现个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制的工具,是获得支配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能起决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即事物的简单性质。分子是有限的不变的,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构成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运动是有规律的,其形式是多样的。培根还提出并论证了诸如“凡已授予或按一定条件预定之物均不可再议其价值或补偿”“重大刑事案件减刑的条件不适用于民事案件”“与其任由违法犯罪逃脱制裁,宁可选择违背先例”等法律思想。

——摘编自朱庭光《世界历史名人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根的主要学术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培根获得主要学术贡献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8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

——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
3 . 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023-05-18更新 | 1040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将部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特色归纳为下表,据此推断,表中①②③分别是(     
国家特色
坚持“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建立起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淘汰了绝对君主制,开创了兼有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大要素的新政体。
“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通过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
A.英、日、德B.意、俄、英C.美、德、法D.美、英、法
2023-04-21更新 | 1035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
5 . 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徽商财富的流向(     
A.瓦解了传统的四民观念B.有利于明清社会的转型
C.导致社会消费观念更新D.致使社会资本投向畸形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前10年,工业工人的一般工资水平已是18世纪60年代的两倍多。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工厂制生产的优势变得日益突出。1833年,兰开郡和柴那棉纺厂(多数是女工和童工)的平均工资是10先令5便士,同期在多塞特郡的克兰伯恩,非技术的制陶男工每周只不过挣9先令。拜恩斯认为工厂工人的收入是所有行业中最好的。实际工资改善最大的地区是英格兰北部和中部,没有这类制造业的那些偏远地方劳动的价格和工资很低。苏格兰的敦提的亚麻纺纱厂中男织工周工资为7先令8便士,女工周工资为5先令3便士多。

—— 摘编自徐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

材料二   名义工资剔除物价变动的因素即是工人阶级实际工资。工业革命前期和中期,英国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被称为英国的人口革命。工业革命后期,英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使得劳动力供给由无限转为有限,而劳动力需求在增加。进入19世纪后,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扩展,服装成本降低、价格下降,服装的消费变得对大众越来越有利。铁路交通的发展使运费降低,日用品和煤炭等燃料的价格也下降。一份关于19世纪40年代约克郡马尔领教区的统计显示,这里的劳工家庭工资水平只能处于维持生计的水平上,用于食物的开支要占到60%以上。《资本论》曾写道:“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摘编自谢佩瑜《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工资收入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后期工人阶级实际工资有所增长的原因,指出工人阶级实际工资的局限性。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罐头的发展历程】

材料   1795年,法国政府征集食品长期保存的方法。巴黎糕点商阿佩尔采用加热密封方法,在1805年发明可以长期贮存的玻璃瓶装食品。1810年,阿佩尔获得政府奖金,随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罐头食品装瓶厂。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马口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军标准口粮。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商品。与此同时,食品罐藏技术传入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先后建立了罐头工厂。

二战期间,各参战国军队在欧洲战区、北非沙漠、炎热的太平洋岛屿和白雪皑皑的北极地区作战,需要大量的罐头食品。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美时曾坦言:“当1941年苏联的‘大粮仓’乌克兰被纳粹占领后,如果没有美国援助的罐头,我们当时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养活红军。”

1961412日,罐头随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到达太空。19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品由于保质性能好、没有金属罐腐蚀与生锈等缺陷、无需开罐工具即可开启等特点,成功应用于阿波罗宇航计划。

如今,罐头也成为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许多罐头实物被各国博物馆收藏,不仅向世界人民传播食品罐头的历史文化,并且鼓励人们向罐头未来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革命进军。

——摘编自韩锦平《食品罐藏发展史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罐头食品发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罐头食品的演变趋势,并说明罐头食品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摘编自《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保温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一:19 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踏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民族主义的情愫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社会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甲午之后觉醒了的民族意识在巨大的民族耻辱感的推动下,借鉴西方近代思想,逐渐走出了传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尝试着以西方的民族主义来革新本民族的国民性时,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学会了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以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阶段资产阶级对民族主义有了全新的把握,对民族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提升。

——摘编自马俊林《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传统的民族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不仅激发了中国各族人民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生存的共同责任感,也促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到一起在反帝反封建的大前提下,民族意识的民族性与社会性取得了一致。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高度一致,保卫国家主权与维护民族独立是一体两用,交融无间。近代民族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民主主义的一部分,近代革命具有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双重内涵。推翻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根本方向,也是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本质特征。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解放也是与民族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民族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

——摘编自张翠仙,郝保权《略论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时代特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旧社会的象征,保甲制度在新政权得以稳定之后必须清除。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些城市自发形成的一些基层管理组织,如清洁卫生委员会、福利委员会、冬防委员会等。但也造成多头指挥、组织混乱等现象。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也成立了一些城市管理组织。1954年,党和政府颁布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条例》,这两个条例是基层管理的法律依据。全国城市基层组织统一后,设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城市街居制即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制度也随之建立。

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实质上是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延伸。条例还对居委会的组织架构作了规定:“居民委员会设委员七人至十七人,由居民小组各选委员一人组成;并且由委员互推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至三人。”到1956年,居委会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立起来了。在街居制的组织下,兴办了较多福利性质的居办经济和各类服务组织,在单位制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上,辅助治理了辖区范围内的治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

——摘编自肖洒《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在全国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建立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