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部分诗词。综合表中信息可见(     
作者身份诗词
皓青民主人十将军弓马故盘旋,巧胜炎人是此年。
提倡民权开议会,发扬诗兴筑吟坛。
于力学者日寇天同愤,驱除要儿时!
——新四军战士将军百战虎生风,气壮山河诛寇兵。
塘马村头丧敌胆,倭寇俯首葬英雄。
A.挽救民族危亡凝聚了抗日力量B.合作抗战成为全民共识
C.正面和敌后战场将士共赴国难D.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024-05-2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上海正蒙书院是光绪四年(1878年)由上海邑绅张焕纶等创办,学生分为数班,即后来多级教授制,教科为国文、地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等,后增设英法文、旁及体育,尤其注重德育。该书院(     
A.与传统书院科目设置基本一致B.略具近代学校性质的新式书院
C.是洋务派开办的专门实业学堂D.标志着新学制系统的全面建立
3 . 宋代清俗的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A.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B.轻视大众日常经济生活
C.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D.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
2024-05-2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4 . 据学者考证,目前出土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上的100余首诗文中,至少有10首以上的作者是唐代著名作家,其余诗文的作者,包括窑主、贩卖商及消费瓷器的商人,也“不排除有民间的市民文人参与创作的成分。”该研究成果可以佐证唐代(     
A.制瓷工艺较为精湛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文学创作风格多样D.传统审美旨趣式微
2024-05-08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国语》记载了大量臣子对君主的箴谏活动。在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前期的箴谏活动中,《诗》《书》和所谓的“先王之制”等传统资料被用作论据。而春秋中后期的很多箴谏内容,逐渐抛弃了礼义、道德的说教,而是客观地分析当时的形势。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社会变革冲击传统观念
C.变法思想成为主流D.传统君臣关系走向瓦解
2024-05-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古希腊和拉丁文诗歌的典型特征是押韵不严格。在12—13世纪时,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和西班牙却已流行起符合阿拉伯诗歌韵律特征的“骑士抒情诗”和“择吉尔韵诗”。这反映出(       
A.军事征服带来文化征服B.阿拉伯文化推动文艺复兴
C.文明交流促进文化创新D.阿拉伯文学水平高于西欧
2024-04-2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7 . 黄宗羲认为:“《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田出于王以授民,故谓之‘王土’。后世之田为民所买,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待养于上,故谓之‘王臣’,民不为上所养,则不得系之以王。”黄宗羲的论述(     
A.否定君主统治的正当性B.认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
C.论证民本思想的合理性D.阐释政治转型的必要性
2024-04-2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部分典籍对乡间私学的记述(部分)。

记述

出处

(开元二十一年敕令)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苏冕等《唐会要》
予于平水市(浙江会稽县东—乡间草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白居易)、微之(元慎)之诗”。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唐朝窦易直)家贫,就业村学教授。赵璘《因话录》
上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A.社会文化环境宽松B.科举选官制度渐趋完备
C.诗歌创作受到推崇D.私学注重规范幼童行为
2024-04-16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不无自豪地写道:“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巴、蜀、越海(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郁林(辖今广西大部)⋯⋯,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指辗转翻译),今吟《诗》《书》”。这在实质上揭示出当时(     
A.文字服饰实现统一B.政治一统促进文化认同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各地经济文化平衡发展
2024-04-0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以诗文证史”是中国传统的文史观。先秦诸子“引诗”已成风气,《荀子》引诗最多,《孟子》次之。到汉代,毛公解《诗》每篇必言后妃之德和《春秋》史实。南朝刘宋的裴松之,引《搜神记》等笔记小说注《三国志》。到宋代,司马光将“遍阅旧史”与“旁采小说”相对应。晚明的钱谦益用“诗史互证”方法完成了20卷的《杜工部诗笺注》。清代学者浦起龙论杜诗时说:“史家只载得一时事迹,诗家只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诗含有史书无法具备的历史信息,故应以诗文观点为准
B.诗文与史学著作互有长短,结合运用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C.要高度重视诗文的史料价值,必须尽可能多地参考诗文
D.中国“诗文证史”由来已久,能够看清史事的内在本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