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科学中心国家转移成就
第一个意大利
15041610年)
\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奠定(地面)近代力学的基础
第二个英国
16601750年)
第一次转移实现了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发生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三个法国
17601840年)
第二次转移创办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改造巴黎科学院,使院士们成了真正的职业科学家。此外,还形成了集中型科学组织
第四个德国
18751920年)
第三次转移实现了第二次科学理论的大综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特性开始显现,科技、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互动更加明显
第五个美国
1920年至今)
第四次转移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以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

——摘编自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世界第二个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科学中心第三次转移的特点与影响。
2023-02-12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118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如何?
(2)宋代的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的新阶段。请简要列举春秋、战国、西汉、宋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概况。
(3)这时期什么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2022-09-1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是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

国别重要原因
日耳曼宗教哲学宗教改革①民族性简单,宜于宗教;②民族性喜实用,不乐罗马教的仪式;③教皇在日耳曼的威信,本不甚深.
西班牙
葡萄牙
地理上的发现殖民地的竞争及欧化的普及全球①近海宜商业;②宗教及爱冒险的民族性
法兰西政治哲学法国革命①专制政体的发达:②政治的亟需改革
英吉利应用科学工业革命①工业发达;②尚实用的民族性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应当“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以前的重点一直是“把异教徒从地狱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则是要“把异教徒从现世苦难的地狱中解救出来”。他们设立学校,发表公开演讲,开办图书馆和博物馆,并出版报纸和杂志——这最后一项是外国人的特权,中国人不能办报刊。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创办实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历史贡献。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早在1917~1933年就帮助奠定了后来冷战和遏制苏联的政策基础。……美国政府本来可以通过许诺提供美元和外交承认的计划,防止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和约,从而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但威尔逊和蓝辛却因基本要素(猜疑、相互误解、反感、畏惧、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外交孤立)的存在对该计划“关上了大门”。

—摘编自【美】戴维斯·特兰尼《第一次冷战:威尔逊对美苏关系的遗产》

材料二在美苏建交的问题上,苏联政府愿意在不干涉内政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迟至1933年,罗斯福建议苏联派代表前往华盛顿就建交问题直接进行谈判。谈判主要围绕两国债务问题展开,最终苏美两国达成相关协议,并正式建交。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美建交的历史影响。

6 . 2016年7月l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存在这样不同的态度:固守、利用、批判。请分别列举代表性的思想理论。
(2)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民主革命道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一理论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4)综上所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升理论自信?
7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敌人。此项压力已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摘编自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四)
(1)依据材料概括三大国在对日作战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及历史作用。
(2)评述材料中中国的正义要求。
2016-12-1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三上期调研摸底历史试卷
8 . 科举考试两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遂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何必由学乎?......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其目的是什么?
2016-11-2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一百八十人,1849年二百八十人,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人。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个苦办……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版)
材料二 抗战中,一些西南大后方城市人口激增。如重庆,1937年人口为27万,1945年超过100万;成都1939年人口为30.9万,1945年达到70.1万……但战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居留的很少,多数城市又回复到战前的规模。
——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量人口西迁的原因。抗战胜利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反映了国人哪一传统观念?
2016-11-27更新 | 3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尤溪一中高三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10 . 有人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从此改变了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的历史”,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剑桥第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