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德宗时期实施两税法,税收以钱计征,市场上的货币不足,从而出现“钱荒”问题。在钱重物轻的形势下,农民只能贱卖绢帛以换钱交税。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国内铜钱大量“泄之四夷”。由于各种原因,铜钱的实际购买力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民间往往将铜钱融铸成器皿,或是直接储藏起来。铜矿的贫乏使得铸币的原料长期短缺,政府铸钱成本则长期居高不下,唐代时铸钱1000文需1200文的成本,至南宋初年进一步增至2400文。尽管宋代铸币量达唐代的几十倍,但东南地区的“钱荒”问题仍十分严重。’

——摘编自葛金芳等《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材料二   针对钱荒的现象,唐代政府除努力增加铸币量外,还实行铜禁和钱禁,“除铜镜外,一切不得买卖私造(铜器)”,不得销融钱币,“所有私贮现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同时,唐代政府又“禁钱不得过岭南”。此外,唐政府还努力维持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鼓励用帛支付。到了宋代,政府又发行交子、会子以缓解钱荒问题。但直到明代白银货币化之前,钱荒问题一直存在。

——摘编自徐恒泰<唐代钱荒刍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钱荒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唐宋政府应对钱荒的措施。
2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攒、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2020-07-27更新 | 412次组卷 | 24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县集美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启蒙运动”,的意思是思想解放运动、社会解放运动。在西方,从公元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至16—18世纪的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前导的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解放运动,皆属于启蒙运动阶段。西方的启蒙运动持续了约400年,形成了两大思潮、两种文化。从近代来说,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他们始终以人和意识为研究对象,运用的是理性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一种文学文化。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以科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这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由来。其影响—直持续判今天。17、18世纪,一方面,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要结束旧的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兴论准备。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挣脱封建迷信的束缚,他们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也可以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前进。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笔下的西方启蒙运动具有怎样的的特点。(不得摘抄原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这一时期开始的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何相同点。
2016-11-27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

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会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约40万;雅典公民总数约4.2万;陪审6000,审判人员501,及产生方式:抽签;表决形式:举手;程序:一审制;罪名:渎神和蛊惑青年。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3)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7 . [从改革开放起步到全面深化改革]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实践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8 . 英国曾是世界上殖民帝国,殖民地对于英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二战后,英国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初期,由于苏联的军事威胁和西欧的动荡局势,英国被迫把保卫本土安全放在第一位,从而把重建和维持新的欧洲均势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同时还要竭力维护其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英帝国范围内的种种利益,因而英国防务战线过长与防务能力有限的矛盾非常尖锐。衰落的经济无法为英国在世界各地的防务提供必要的实力后盾,这就要求英国必须有所取舍,集中精力去对付主要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国对其自治领地和殖民地的反英斗争迅速做出军事反应的能力,无奈中只好逐渐放松了对各殖民地的控制。

——摘编自王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英帝国的衰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英国放松对殖民地控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英国放松对殖民地控制的影响。
2020-09-0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举国震惊。许多人认为技术上的劣势反映了教育的落后,从而力主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联邦政府大幅度提升教育经费,为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提供资助。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通过,把教育与国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场改革运动,带有明显的英才教育色彩,是服务于整个国家需要的全国性运动,得到联邦政府和一些财力雄厚的基金会的支持。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6卷)》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至此,束缚铁路数十年的政策“枷锁”被彻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热潮。虽然中国铁路事业驶入正轨,但囿于经费支绌、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碍,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求援”,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1895年至1911年,西方列强通过采取强行擅筑、假借“合办”、贷款控制等各种手段,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中东、滇越、京汉、京奉、津浦等诸多线路。为了鼓励和规范铁路建设,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为当时中国铁路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于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创立商办铁路公司,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以保中国自主权。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

——摘编自李海滨《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印度大规模地修建铁路。印度铁路修建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531869年,由殖民政府提供担保利息,主要由私营铁路公司筑路时期;18701882年,除私营铁路公司筑路外,殖民政府参与修建并经营铁路系统的新时期;18831914年,由政府补助的私营铁路公司再度活跃时期。到1914年,印度的铁路里程已长达35000英里,形成了颇为完整的运输系统,在当时的亚洲居第一位,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三大铁路系统。铁路连接了印度的高山和丛林、港口和平原,大大提高了木材、大米、茶叶等各种货物的运输效率,促进了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印度铁路的运输中,棉花、棉纱、棉织品成为最大宗的货物,催生了印度棉纺织工厂的出现。

——摘编自杞新村《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影响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铁路事业发展的状况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对印度经济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