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1 道试题
1 . 国家统一是古今中外各国稳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代杜佑

材料二:《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邦联未设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

材料三:“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四: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在地方政治制度上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创新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邦联制会给美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困难。(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结合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之后美国建立的联邦制有何特点?
(3)请列举使近代中国的统一和领土主权遭受破坏的两个不平等条约。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印刷术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但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会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接受较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据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及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有何价值?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欧文化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3)依据材料三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董仲舒所处时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特点?
4 . 20世纪以来,为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产生了许多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鱿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试验用书《历史》

材料二   (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卒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表述的是什么思想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材料三   24年前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鲜明地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袖。在24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领导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根本指导忍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逐渐成为集中全党智慈的毛泽东忍想.……会议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刘少奇的报告.在随后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用两天的时间,向代表们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刘少奇在会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准确而科学的定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代表全党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个报告获得了一致通过.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也成为中共“七大”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之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特点,指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新贡献。

材料四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时期又形成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4)综上,谈一谈你对这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认识。

5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材料四: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4)材料四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6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7 .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概括“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东学西传

材料一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1790年)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总数

百分比(%

数学

16

4

20

14.6

天文

83

6

89

65

物理

6

6

4.4

地质

3

3

2.2

生物和医学

8

8

5.8

军事科学

8

8

5.8

杂录

1

2

3

2.2

总计

1

126

10

137

100

——摘编自《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
(2)东学西传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谈谈你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10 .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二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材料三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从以上问题中,你有何认识和启示?
2016-11-27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质检(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