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021-11-0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亮吉(17461809),今江苏常州人,诗人、学者,精通考据学、经学、史学、舆地学和人口学等。他反对信天命、讲鬼神,提出为学要“推本述原,实事求是”。他认为,天地万物是客观存在,万物自生自灭,既不以人欲而存,也不以人欲而灭。乾嘉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洪亮吉不甘沉默,倡言变革。1799年,他提出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制度,改革官吏选拔和考试办法,打击贪官污吏,但他的建议不仅没被采纳,反被革职流放新疆。他不怕打击,写了不少文章探讨解决危机的办法。他认为农民起义是腐朽的官吏逼出来的。他揭露当时“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且地方官绅又肆意兼并,“一人而据百人之屋,一户而占百户之田”。面对人口暴增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建议开垦荒地,减轻赋税,抑制兼并,禁止浮靡,推广社会救济。洪亮吉的言论反映了客观实际,具有经世致用的典型性。

——摘编自李喜所《鸦片战争前的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洪亮吉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指出洪亮吉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洪亮吉的经世致用思想。
2023-11-11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

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

——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2024-01-26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1941年,钱穆在一次演讲中强调:“中国医学……从人身生理学上发明演进。而西方医学,则从人体物理学上发明演进。彼此大不同,但究竞同是一科学.……我们的文化前途,要用我们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补救。西方新科学固然要学,可不要妨害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生机。’

——摘编自《独秀文存》《钱穆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析陈独秀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文化意义及重要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5年以来,因抗议日本侵华,各地抵制日货运动此起彼伏,国内火柴的销路十分畅通,1919~1920年,全国各地新开设了31家火柴工厂,其中1920年开设的火柴工厂就有23家,这一年是民族火柴工业发展最快的一年。但是,即使在民族工业发展较为顺利的一战期间,我国曾生产过3500吨级船舶的最大的机器厂——上海求新机器厂的遭遇也令人唏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价格猛涨,而且有市无货,上海求新机器厂亏损不堪,于1918年已积欠法商东方汇理银行债款达一百万两银子,于1919年最终被法国资本吞并。另一个例子是中国铁工厂。

——摘编自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有学者说:“(民族工业)这种繁荣景象的暂时出现及其迅速消失,充分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有利时机,大肆扩大在华势力。同时,欧美列强虽然忙于战争,但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中国近60%的织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英、日、美三国,成了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

——摘编自李迎超、梅倩《一战后民族工业短暂兴盛原因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023-09-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虽然美国对中国的威胁依然存在,但苏联已成为影响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因此毛泽东指出:“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要建立一条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来打乱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部署,以推迟世界战争的爆发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摘编自颜永琦《新中国“一条线”外交战略评析》

材料二   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的这个战略方针(“一条线”外交战略),取得巨大成就。1973年,经毛泽东批准,中国从西方国家进口了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单机,这对提高中国现代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打破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的封锁局面有着重大作用。中国对外贸易也逐年发展,197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5.9亿美元。1973年猛增到109.8亿美元,1975年又上升为147.5亿美元。向来不甘落后的中国人民意识到了自己的贫穷与落后,发展国民经济、改变贫困面貌,就成了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为顺应人民这一意愿,周恩来总理在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重申了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摘编自舒建国《毛泽东“一条线”外交战略的实践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施“一条线”外交战略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并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实施“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意义。
2024-01-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文书与档案的管理方面,唐代集历朝历代经验之大成。《唐律疏议》对文书拟制、文书处理、文书传递、文书保密及文书档案的归档、鉴定、移交等各个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过失和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强制官吏遵守执行。公文起草时必须遵循避讳制度,“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公文要及时承办,“缓制书者,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驿使传递公文迟缓也有相应处罚,“诸驿使稽程者,一日杖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等。这不仅对古代文书档案工作法制化有积极意义,也为我国文书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历史经验。

——摘编自周萍《从〈唐律疏议〉看唐代文书档案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文书档案管理纳入国家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文书档案管理纳入国家法律的意义。
2024-02-05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中国所译西书变化图

材料二   下表是近代中国人所译西书简表

译书人译书名称
李善兰(18111882《几何原本》《谈天》《重学》等
徐寿(18181884《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
华蘅芳(18331902《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
杨廷栋(17781950《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胡适(18911962《最后一课》《弑父之仇》等

——摘编自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西书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译西书活动进行简要评析。
2024-02-02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18题 中国近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民变发生次数
1836-1845年

246次

1846-1855年

933次

1856-1865年

2332次

1865-1875年

909次

1876-1885年

385次

1886-1895年

314次

1896-1911年

635次

——摘编自杨庆垄《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2023-11-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五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