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0年12月3日,洋务派代表刘铭传上奏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李鸿章等洋务派认为“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 以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1884年,醇亲王奕譞入主中枢。 当年6月,朝廷下谕:“铁路一事……惟此等创举之事,或可因地制宜,酌量试办。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商李鸿章详加酌复,妥筹具奏。”铁路第二次成为朝野争论的焦点。李鸿章建议继续试办铁路,提出先修漕运铁路。但漕运总督崧骏认为铁路“紧靠黄河,黄流迁徙无定,大汛时湍悍异常,将来铁路造成之后,能否不至冲突,实无把握”。最终,清政府谕令“暂缓议办”漕运铁路。随着涉外经验的丰富,对西洋发展历史的了解,此阶段洋务派“试办”的铁路基本都围绕开矿等事宜展开。

1888 年11月,奕譞又奏请修建天津至通州的铁路,引发了第三次修建铁路大争论。翰林院编修丁立钧上书称一旦铁路开行,“向用舟车,坐皆失业”,后果不是“怨者必多”,就是“盗贼滋多,害及良善”。

经过前两次大争论之后,保守派中部分官员的观点也发生了松动,更多人的观点是直隶一带乃是京畿重地,铁路万不可行,但是边防地区可以试办铁路。晚清修建铁路的三次争论中,洋务派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摘编自曹文翰、张雪永《晚清朝廷关于修建铁路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修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创立初期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组织,主要从事着英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在其特许状的规范之下,该公司逐渐垄断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商业贸易,并成为英国在亚洲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依托。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提出要在“领土霸权的基础上”保卫公司的“商业霸权”,这意味着争取建立殖民领地已经成为与追求商业扩展平行的目标。17世纪末,英国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对该公司的这种行为予以认可,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商业、政治、军事和司法四合一体的政商机构。此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掌控了印度所有的财富,公司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同它竞争的公司了,而是“同它竞争的英国大臣和国家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英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该公司的态度,英国议会通过了多个有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别法案,限制和剥夺了其政治经济特权。到18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沦为英国政府对印度事务进行日常管理的机构。

——摘编自汪定华《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以对特许状的解读为基础》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20题 世界现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3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86次组卷 | 2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美)玛格丽特·撒切尔著《唐宁街岁月》

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国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虎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栓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作者的观点(可任选一位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1-12更新 | 472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明白 为什么大人们一直告诉我地中海如何如何重要,称地中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而事实上地中海很明显就不是人类文明真正的诞生地。我希望通过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鼓励其他有识之士去研究那些被几代人忽视了的族群和地域。我希望能够启发人们提出有关历史的新问题,使历史真相能够被重新探索和认真观察。

——摘编自[英]彼得·佛兰科潘《丝绸之路》

结合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19129月《中学校令实行规则》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1932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1939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各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源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尤其充分说明以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

——摘编自尤学工选编《历史教育论》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的历史教学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教学目标的一个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没有“通达哲学的能力”,因为“黑人的精神意识十分微弱,或者更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存在”。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8-01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3次组卷 | 56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民主与古代民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从制度上来记,现代西方的民主制不是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而是来源于罗马的共和制。两者在制度构架上的对应十分明显;(以美国为例)总统对应执政官,议会对应罗马元老院一一美国的参议院 Senate House,取名来源于罗马元老院,公民选举则对应罗马的公民大会。而且美国的建国之父明确表示不要典的那套民主制度。麦迪逊曾说:“即使每个雅典公民都如苏格拉底那样智,典的每公民大会仍然都是岛合之众,“如果让古希思想家——比如亚里士多德来看现代西方民主,他背定不认为这是民主制度,而会认为这恰恰是与民主相对立的。现代的民主制在根本上是精英主又的,它和反雅典传统的精英主义一样,实际上是不愿让大众零权力或直接进行决策。

——摘自黄、郑诗亮、沈奕《黄洋:谈雅典民主与西方民主传统》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看法多元。

材料一   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寒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自由散漫的割裂于各个角落的山地居民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原始民主制或者寡头制),大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君主制),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从决定作用逐渐下降到影响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但其作用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给人类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所以说虽然“地理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但并非没有兰毫道理和意义。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确定主题,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评述。(要求:赞成、反对或提出另外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