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字拼音化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年间,山东的女子阿云在为母服丧期间,被叔叔许配给了丑陋的韦大。阿云因不满这门婚事,趁韦大熟睡时连砍他十几刀,但只砍断了他的一根手指。县衙很快将阿云拿住,阿云承认凶手就是自己。于是县衙裁定阿云犯十恶重罪之一的“妻杀夫”罪名,判阿云斩刑。该案呈送州衙后,知州许遵认为阿云纳采发生在为母服丧期间,属无效婚姻,因此阿云的行为不属于“妻杀夫”,而是发生在普通人之间的罪行,且阿云有自首情节,应当判处流刑。大理寺、审刑院及刑部经讨论后,认为阿云的行为应以“谋杀已伤”罪名处理,故判处阿云绞刑,而不是流刑。许遵不服,便奏请皇帝裁决。宋神宗支持许遵,下旨免了阿云的死罪。但圣旨被大理寺驳回,宋神宗只得将此案交由大臣讨论。翰林学士司马光认为,谋杀的主观恶性极大,这种有预谋有计划的杀人行为不可允许自首;而且阿云最初是没有自首的,直到被官府拿获后才招供,司马光认为此种行为称不上自首。因此,司马光坚持按照《宋刑统》判处阿云绞刑。在司马光看来,如果轻饶阿云,那么尊卑、规矩将成为一纸空谈。翰林学士王安石则支持许遵,他认为司法判决应当就事论事,阿云属于“只谋未杀”,所以罪不至死。王安石提出,“因盗伤人”的罪名要重于“谋杀伤人”的罪名,连前者都允许自首,后者也可推知应该允许自首。同时,王安石认为有司的职责仅限于适用法律,至于有争议之处应由皇帝定夺;如果任由有司超越立法原意、舍法而论罪,则百姓对法律的稳定性预期会被打破,致使“人无所措手足”。百官对此案的看法莫衷一是,最终,宋神宗经过权衡,选择了王安石的意见,判处阿云流放。

——摘编自袁易鑫《宋阿云之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神宗年间的阿云案的判决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地带”

1870年以后的40年里,并非仅仅是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中心存在于欧洲的某一区域。因为当时的确有两个欧洲:一个内部地带和一个外部地带。内部地带包括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北部以及奥地利帝国西部某些地区。欧洲海外移民区的某些区域,特别是内战之后的美国,也属于这一地带。

外部地带包括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还有位于当时德国、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等国本土东面的整个东欧。许多欧洲人海外移民区,比如说拉丁美洲和美国农耕地区,也可认为在当时是属于外部地带。

欧洲人世界之外还分布着一个第三地带,即广袤无际的亚洲和非洲大陆。除了正在现代化的日本以外,从欧洲的标准或文化假设来看,它们全都是“落后的”;并且注定要在1870年以后那半个世纪之内严重依附于欧洲或被欧洲殖民化。187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大都可以写成为这三个地带之间关系的经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对“文明地带”的划分。
2024-03-26更新 | 19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第一批女航空人员、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第一批女坦克车手、第一个轮船女驾驶员、第一个女推土机手等纷纷涌现,女司机以群体姿态出现,其形象成为现代媒体和文学艺术广泛宣传、大力塑造的对象。

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在观看了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当一个拖拉机手那是多么光荣。”第一个火车女司机田桂英偶然看到了苏联火车女司机的照片,燃起了她做新中国火车女司机的愿望。在苏联专家亲自培训与指导下,田桂英等从普通工厂女工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机。

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女司机》《马兰花开》书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走出家庭,在社会主义交通工业建设中,克服体力、文化、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性别偏见,一步步锻炼成为能够熟练地驾驭现代化大机器的女司机的故事。

国家不仅扶持与培养这些勇敢踏入男性垄断行业的妇女,而且给予她们很高的荣誉。田桂英、梁军等都被推举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安排到专门学校进一步学习深造,逐步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领导干部。她们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妇女》《群众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还进入教科书,画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印上了人民币。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5070年代女司机形象长廊里,最大的群体是女拖拉机手。驰骋在丰收大地上的女拖拉机手,在深层意义上接续传统性别观,潜在地满足人们对“女性气质”“女性特征”的理解与认知。

——改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形象。(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3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192810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训政纲领》,宣布“军政”结束,进入“训练国民使用政权”的“训政”时期。国民党以强力推行“以党治国”,遭到了社会人士的批评。

1929年,胡适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指出中国社会严重缺乏人权,经常侵犯人权的并不是个人或团体,而是国民党党部与政府机关。胡适要求尽快制定宪法,他强调“无宪法的训政只是专制,我们深信只有实行宪政的政府才配训政”。胡适的言论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引起了较大的舆论震动,梁实秋等人著文响应他的呼吁。

国民党内也有人要求民主法治。党内元老蔡元培曾致信胡适,称赞其论点振聋发聩,不胜佩服。而一些在党内权力分配中失势的政治派别,更注意利用民间的舆论来反对蒋介石等当权派。中原大战期间,阎锡山、冯玉祥、桂系等地方实力派成立约法起草委员会,草草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草案》。有报纸评论说,从理论言,此项草案实有许多优点”“比较任何国家现行宪法为周密

蒋介石在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后,也感觉到有稍变统治方法以消弭反对派的必要性,提议召开国民会议,制定约法,但遭到党内另一实权人物胡汉民的坚决反对,演变成约法之争

中国共产党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毛泽东在1940年指出,中国现在的事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即使有一部好宪法,要想畅通实行是不可能的,宪政运动的主题是争取尚未取得的民主,不是承认已经民主化的事实

——摘编自陈红民等《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训政”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通畅)。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嘉道湖南经世派人才群体又在继承湖湘文化传统的同时,将新时代的精神与需求引进了湖湘文化,使传统的湖湘文化开始了向近代的转型。

作为湖湘文化的传承者,以陶澍为首领的湖南嘉道经世派人才群体不遗余力地呼吁改革,力行实政。湖北巡抚杨健,倡捐治水,整修堤揠,深得民戴。闽浙总督赵慎轸,整顿军伍,规划营制,增设福建水师,使军容为之一变。浙江巡抚常大淳,讨平海寇,整顿盐政,奏免浙漕,拨款赈灾,颇具政绩。

早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前,湖南嘉道经世派就警惕着时局的发展,防范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武力侵扰。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湖南嘉道经世派人才群体除陶澍已于年前去世外,不少人参加了抗击英国侵略的战争。清朝在战争中失败,湖湘之士无不扼腕痛心。两江总督李星沅鉴于海防的重要,上疏清廷,请创建外海水师。原山东道监察御史汤鹏撰写《夷务善后三十策》,详论募兵、练勇、修船、造炮、缉奸、设险诸事宜,乞尚书转奏。

道光十三年(1833年),陶澍鉴于清朝白银不断外流,洋钱大量涌入,造成严重银荒,曾提出仿照西方铸币方式,铸造银币的主张。鸦片战争后,魏源根据《四洲志》及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该书对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方颇多探索,提出一系列学习西方的主张。在求强方面,提出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战舰、火器,以及选兵、练兵、养兵之法,以改革中国军队;在求富方面,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和器械等,以使国家富强。

——摘编自周敏之等《近代湖湘文化与近代湘籍人才群体》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湖湘学派的转型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0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各政治派别的知识分子在向清王朝皇帝纪年“正朔”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黄帝纪年、孔子纪年以及帝尧纪年、大禹纪年、秦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从而产生了“纪年”论争。1898年年底,梁启超作《纪年公理》,认为各国相通后,应有统一的纪年。1902年,梁启超在发表的《新史学》中强调了采用“孔子纪年”的重要性,主张用孔子生日作为纪年。认为“孔子为我国至圣,纪之使人起尊崇教主之念,爱国思想,亦汕然而生”。1905年,宋教仁根据典籍推定是年为黄帝即位4603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时即以此署年,《民报》第一期刊首印有黄帝像,图下说明“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以后革命党一直沿用宋说。1919年,钱玄同提出,“我们主张中国当用基督纪年,也是因为他在应用上很便利”,也更符合中国当时正融入世界的形势,“可是从现在以后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以后的中国人,是世界上人类的一部分,所以无论讲时事,讲古事,都和世界各国相关联”。

——摘编自焦润明、王建伟《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至民国初期“纪年”方式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9年中央卫生会议通过废止中医案,激起了全国中医界的抗争。3月11日,上海《医界春秋》主编张赞臣等发表《医药团体对中卫会取缔案之通电》,强调中医对中华民族的生命延续以及人口兴盛功高绩伟,指责余云岫等提案是“反动性专制式之怪议案”,是为“帝国主义者辟一医药侵略之新途径”,“西医主张废置中医中药,尽改西医西药,使我全民族之生命,操于西医西药之手,他日西医之技,不传吾国,西方之药不输吾国,此时中医中药已绝迹,西医西药又告穷,则吾全民族之生命,将何所托命?”

上海特别市商民协会等在通电中称:“彼既借政治势力为压迫,我当秉民权主义以反抗,力促全国各界彻底觉悟,国医国药灭亡之可忧,外人经济侵略之可惊,一般卖国西医阴谋之危险。”

3月17日《申报》刊发了余云岫之《异哉旧医之举动》,重申废止中医的理由,中医界“不许医药之科学化也,是不许政府有卫生行政也,是不许中国医事卫生之国际化也,是坐视文化侵略而不一起谋所以振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必枯守诞妄不根之玄学时代落伍之国粹而后快”,“不许维新,不许改革,虽疆域日削。国权日丧,以至于国破家亡,同归于尽,亦悍然不顾”,认为中医界的行为是“以欺惑愚蒙,阻遏进步”、“逞一朝急气之忿,而忘邦国之大计者也”。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研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1929年中央卫生会议通过废止中医案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1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7月,《申报月刊》在其创刊一周年的“特大号”上设立“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成为中国思想界第一次以“中国现代化”为主题进行的思想交流和交融。以下是一些作者的看法:

学者罗吟圃在《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中谈道: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含义是废除生产机关的私有制度,尤其是主张社会大众应该握住国民经济的最高权……使中国现代化,最急需的是在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集体生产……如果能决心依照社会主义所主张一样……中国的前途才有希望。

自由主义经济学者唐庆增在《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中谈道:社会主义只适用于贫富不均的国家。社会主义重分配,而我国当前的问题是生产落后……在贫困国家……当设法增加其富力……利是人类的本性,搞资本主义,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投资欲望越强,资本自然会增加;如果搞社会主义,则人民之获利的希望小……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不能自拔。

学者张素民在《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中谈道: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

——摘编自《申报月刊》1933年第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申报月刊》的作者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看法。(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09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