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三以及所学知识,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角度论证皆可)
2020-08-0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13世纪,这样的自治城市越来越多,城市居民不再受庄园法庭管制,可以自己去选市长、议员、法官等等,组织自己的市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甚至组织自己的军队。这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及自治活动,最终会导致封建社会的瓦解,推动新的文化的产生。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以经商和手工业为主,不同的生活状况,必须养成新的习惯,逐渐形成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市民心理拥有这样一些特征:善于创新,因为如果因循守旧,不提高产品的质量就会在竞争中失败;重视自由,因为没有自由就不能携带商品走南闯北;敢于冒险,因为害怕漂洋过海,商品就缺乏广阔的市场;主张宗教容忍,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的估计不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作冷静的、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要求享受,因为财富的增长,使他们有可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变化了的心理状态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

——张椿年在《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


请你阅读上述材料归纳一个主题并进行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2-12-24更新 | 416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22-11-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列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道路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曾把近代国人的思想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甲午败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国衰败到这田地,都因为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近代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不足进行了积极探索。结合所学,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从中任选一件,概述其历史作用。
2022-10-0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义信在《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归纳为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理论,它的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



根据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理论和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材料   1840年以来,列强先后发动了数次侵华战争,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中国各政治派别也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和探索,有学者归纳其历程具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2)一致性;(3)开放性;(4)层次性;(5)继承性。


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为何具有以上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要求:从以上五个特征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国新力作《党史可以这样讲:初心·使命》将中共党史用“精神”串联起来,涵盖党的创建与红船精神、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延安岁月与延安精神、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解放战争与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与国际主义精神、建国30年与爱国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与时代创新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等十个主题。该书以事实为依据,既有原因分析,也有理论归纳;既是一部理论宣讲方法的辅导读物,也是一本党史知识普及教育的参考读本。

——摘编自人民网《(党史可以这样讲;初心·使命)出版》(2018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参照上述作品的“党史讲法”,另选主题讲述党的发展历程。(要求:主题明确、突出发展历程,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8 . 材料:下表分别归纳了部分西欧启蒙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言论。
西欧启蒙思想家言论中国思想家言论
伏尔泰当高卢、日尔曼和英吉利以及整个北欧沉沦于最野蛮的偶像崇拜之中时,庞大的中华帝国政府正培养良俗美德,制定法律,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荀子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孟德斯鸠要让人不能滥用权力,制度安排必须让权力制约权力。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政为民政、政由民出、政以为民。
卢梭最好的而又最自然的秩序,要让最明智的人来治理群众,要能确定他们治理群众真是为了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陈天华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而入手之方,则先之以开明专制,以为兴民权、改民主之预备,最初之手段则革命也。
康德立法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而每个人只有服从自己的立法才是自由的,只有在服从立法的前提下,作为公民才是人人平等的。陈独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思想言论之自由,某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9 .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论诸神》中说:“关于诸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他被控犯有渎神罪,被迫逃离雅典。

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后人评论这幅画时说:“圣母好像在说:‘请你们抱去吧,他不是我的。’但同时又把他紧贴在怀里,好像如果可能,她就带着他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奶来喂养这个并非‘救世主’,而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

启蒙运动中,大多数思想家反对各种宗教偏执行为,认为教会散布的蒙昧主义造成了社会上普遍的愚昧和宗教狂热。有人甚至主张无神论。


结合所学,从人与神关系的角度,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里制度乃是“皇权”(君主制专制主义国家权力)渗透乡村区域、直接间接控制乡村区域及其民众的制度性安排。没有相对健全有效的乡里制度,王朝国家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乡村民户、征发赋役,亦难以建立并维护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正因为此,历代封建王朝均不遗余力地制定适应其统治需要的乡里制度,并努力将其推行到其统治下的各地去。乡里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实行,说明“皇权”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乡村区域,基本实现了对乡村区域与民众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是“下县”的。自秦汉以来,虽然乡里制度屡有变革,但作为王朝国家的一种基层统治制度,却是一脉相承的、从未断绝。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条道路兴起……社区重新进入政府的决策视野,积极的公民权利和社会融合成为公共政策的主旋律。“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发达国家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得以扩大,在美国发展出一些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的“社区发展公司”……在英国,一些社区志愿者组织相继出现,陆续进入社区治理领域。

——摘编自吴晓琳、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城市社区治理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