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

材料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法制建设的意义和突出代表性成果。

材料四   “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中共十九大报告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自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2022-11-0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四   “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中共十九大报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50年初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法制建设的突出代表成果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自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2021-11-03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纸是人类交流的载体之一,是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授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晋书五十一卷《纸赋》


(1)材料一中的“造纸以当策”指什么?这种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二:造纸术西传过程一览表

时间

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793年

大马士开办造纸厂

1405年

由法国传入比利时

900年

造纸术传入埃及

1494年

传入英国

1150年

由阿拉伯人传入西班牙

1656年

传入荷兰

1189年

由西班牙传入法国

1694年

由荷兰传入美利坚合众国

——王连科《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2)请指出材料二中一处明显的史实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纸术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材料三:20世纪早期,中国三种纸张产值比重(%)

手工纸国产机器纸进口洋纸
1913年77.282.2720.45
1923年64.135.7530.12
1933年50.838.6740.50

——摘自何百谦等《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

材料四: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造纸逐渐实现由手工劳动方式到机器操作过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直到1881年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才在上海建立。

——王连科《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早期中国三种不同类型纸张产值的比例变化及其特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三这种变化及其特点的原因。
2020-02-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20世纪以来,为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产生了许多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鱿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试验用书《历史》

材料二   (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卒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表述的是什么思想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材料三   24年前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鲜明地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袖。在24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领导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根本指导忍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逐渐成为集中全党智慈的毛泽东忍想.……会议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刘少奇的报告.在随后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用两天的时间,向代表们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刘少奇在会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准确而科学的定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代表全党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个报告获得了一致通过.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也成为中共“七大”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之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特点,指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新贡献。

材料四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时期又形成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4)综上,谈一谈你对这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认识。
5 .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宋朝主要出口纺织品、陶瓷、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汉朝相比,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并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决狱”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董仲舒在判处232件案件后,总结成了一部《春秋决事比》(决事比是汉代的法律术语,指具有权威性的、在裁判中可以援引的判例),并提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此后,“春秋决狱”盛极一时,此风一直沿袭到魏晋。

——摘编自蒋来用著《法学的故事——推开法律之门》

材料二: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凡是有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确的“对”和“错”来!

——摘编自《文明的差异之道德与法律》

材料三: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法律。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

而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始终没有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认为人类要遵从的规则也是自然界规则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最大的概念叫做,人是属于天的一部分,要遵守的运行规律(天条)。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的法律体系强调人类要遵守自然界的整体规律。因此,……宏观思维模式导致了模糊,不注重精确,而注意实用

——摘编自《文明的差异之道德与法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决狱”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并能从不同角度分析“春秋决狱”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西方法律有何显著差异。
(3)综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导致中西方法律传统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9-04-2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九校联考2019届高三历史试题

7 . 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的地位由边缘到中心,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 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汉到隋江南地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 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材料五: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 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3)根据材料四、五,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这些特征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
2018-10-2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哲学家的世纪”中哲学家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被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市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扬州和近代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古代中国扬州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衰”和曼彻斯特“兴”的原因。
10 .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1)20世纪初孙中山将上述内容阐发为什么重要思想?该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如何?
材料二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2)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材料三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   现在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4)材料四中“现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始于何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
(5)综上,请概括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018-03-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