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噍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
(5)材料五反映了黄宗羲的何种主张?具体措施是什么?
2 . 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是怎样“建造”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材料二   只有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极其特殊的原因,才能解释作家们的事业,以及这项事业的成功。伏尔泰精神久已问世;但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分析“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表现。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社会影响。

材料   充分体现国家的软实力及精神力量的强大,则需要一流哲学家的智慧和一流思想家的引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


(4)综合上述所有材料,说明思想家是如何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
2019-05-07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市河西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为正值、负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图3)。



1886- -2002 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

——摘编自【英】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等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而同期美国GNP只增长了68%,年均增长率只为2.3%。1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

——摘编自杨荣、季正矩《经济建设的成败与苏联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1917—1940年苏美两国经济均出现增长的相似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Matto Ricci),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群中……洞悉中国内情 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伏尔泰在中国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的伟大,已经不在器物,也不仅在制度,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它具有新的精神和新的文明,成为他致力于改造法国社会的政治理想,成为他激励赞赏和追捧的一个文化榜样。伏尔泰对中国的热情,对孔子的赞颂,不仅是他个人的喜好,而且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在许多启蒙思想家眼中,孔子是他们的理想和典范。

——摘编自武斌《孔子西游记:中国智慧在西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利玛窦易名改服、积极引介西学入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举出两例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成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从器物、制度、思想三个角度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试析伏尔泰”赞颂和追捧”中华文化的原因。
2023-06-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部分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荣氏企业是中国近现代民营工业的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开办第一家面粉厂,后将创业基地由无锡延伸至上海,并扩展至全国诸多地区。从1914年至1922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且拓展到纺织行业,逐步形成了茂新面粉公司(4个工厂)福新面粉公司(8个工厂)中新纺织公司(9个工厂)为代表的荣氏工业体系。1925年,荣宗敬发表提倡国货宣言。抗战时期,无锡和上海的多家荣氏企业或被炸毁,或被日军军管;面临危局,荣氏审时度势,将位于汉口的中新四厂、福新五厂内迁至成都、宝鸡等地:整个抗战期间,荣氏企业没有一个和日伪合作。解放前夕,荣德生决心留在祖国继续经营企业,和工人们一起护厂,迎接解放。1949年,留在大陆的荣氏企业面临资金等困难,人民政府通过发放贷款等方法,对荣家企业予以大力扶持。荣德生的后代荣毅仁先生于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其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荣氏企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荣毅仁先生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刘大禹张珂《论荣氏企业成功之内核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荣毅仁出任第一任董事长。该公司肩负起引进外资的重任,到1986年底,它在欧美各国成立分支机构,与60个国家和地区有业务往来,先后投资兴建了140多个企业。

——陈重伊《荣氏家族》要求: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企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角度解读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

要求: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企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角度解读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

2024-03-2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自古以来,“刑德”就被视为经世治民之“二柄”,以刑法和刑罚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与制度的重要载体。

从法律上看,除战国时代和秦朝曾经由法家思想指导法制建设外,其他各朝的法律制度,大到立法的基本原则,宏观的法律政策,小到某一项具体的规定,都可能是受儒家理论和价值观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中国古代法的伦理特性,所谓的“礼法结合”,都是与儒家学说密切相关的。

——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韩非子的“法治观”。
(2)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2023-01-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贸易、战争、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5年起,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届。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甚至陪同俄国茶商深入中国内陆的产茶核心区域。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俄国贵族的茶仪十分讲究,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是由铜制成的,工艺精美,茶碟别致,俄国人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时嘴唇须咂吸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俄罗斯贵族阶层的饮茶礼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虚夸做作,而且也学习欧洲国家贵族们附庸风雅之风,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

——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等

材料二   拉美文化的基本结构是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西欧移民成为拉美的主要居民,拉美文化形成了以西欧文化为主体的结构。无可否定,虽然在殖民地时期许多西欧殖民者及其后裔在美洲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生活,并同其他种族居民杂居在一起,从而很快地具有了不同于欧洲本土居民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在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方面仍同欧洲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拉美与西欧在文化上仍保持一种特别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祝令建主编《世界文化概论》

材料三   随着新加坡出口导向型外向经济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对新加坡产生了严重冲击,产生了种种问题,如道德滑坡、犯罪率居高不下、吸毒泛滥等。为此,人民行动党在20世纪80年代发动了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中学教育中设置了儒家伦理课程。该课程是在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的支持下而设立的……新加坡政府把儒家伦理教育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新加坡公民……1985年,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得以在全国中学普遍使用。1986年,英文版的《儒家伦理》也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摘编自郭小香《20世纪以来儒家文化在新加坡传播的政治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俄罗斯茶文化繁荣的表现,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宗教的角度,指出拉丁美洲“西欧文化”的内容,并分析拉美文化形成“以西欧文化为主体的结构”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加坡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儒家思想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基础。请简要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层面,指出这场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对新加坡的影响。
8 . 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

材料   要有好的历史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放宽历史的视野,把中国放到更大的亚洲、世界的背景里面去。1790年乾隆八十寿庆是清朝的重要事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在不同视野中,庆典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史

角度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精明强干的统治者的治理,到1790年举行盛大、铺张和奢华的庆典,似乎正是这个18世纪盛世的最好象征。

亚洲史

角度

朝贡圈内国家安南、朝鲜等派使团参加庆典。对于受到特别恩遇的安南国王及使团,朝鲜使臣相当不满。1790年,这个以大清为中心的朝贡圈实际上并不像乾隆想象的稳定和坚固。大清维持朝贡圈秩序的权威和力量,其实在日益衰退。

世界史

角度

朝鲜使臣在赴京途中看到繁华背后的困窘:“饥民之号丐者,至燕京相续,昨冬酷寒,皇城内冻死者甚众。”康乾盛世尽管可以数出好多成就,遗憾的是成就背后有阴影,这些阴影导致19世纪大清的“衰落”。就在乾隆志得意满的时候,中国之外的世界已发生根本转变,欧洲正从传统帝国逐渐转向现代国家。

——据葛兆光《朝贡圈最后的盛会》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放宽历史的视野,解读乾隆八十寿庆的不同意义。
(2)以材料为范例,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历史解释。
2024-03-22更新 | 169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天津专用)
9 .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材料一   西晋以前,户籍书写于简牍之上。在简牍时代,户籍只记载籍贯、户主及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相互关系、身体状况等主要信息,内容相当简洁。东晋以后户籍的内容日趋复杂化,先祖的仕宦履历、家庭成员的联姻状况以及某些诏书等,均需要在户籍上著录,这些类目无疑大大扩展了户籍的篇幅。同时,自东晋以后,各级政府均藏有户籍,使得通过检籍搜括隐户或检出伪冒士族成为可能。因此,东晋特别是南朝以后,以中央为代表的各级政府检籍频率逐渐增加,这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政府对民间的控制程度。

——摘编自韩树峰《从简到纸:东晋户籍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

乾隆六年

乾隆七年

项目

数字

单位

项目

数字

单位

通计民数现在实有土著人民

1413169

通计民数现在实有土著人民

1417369

较上届册报实增长

4200

编审随粮原额人丁暨改土归流案内勘出人丁

460845

编审随粮原额人丁暨改土归流案内勘出人丁

460845

不加赋盛世滋生人丁

40734

不加赋盛世滋生人丁

49734

不成丁土著男女大口

3124513

不成丁土著男女大口

3164600

较上届册报实增长

40087

不成丁土著男女小口

1764444

不成工土著男女小口

1794754

较上届册报实增长

30310

全省实在人丁户口

5399536

丁口

全省实在人丁户口

5469933

丁口

较上届册报实增长

70397

湖北武昌等十府共辖八州六十县九卫一所民数汇报数字

——摘编自张鑫敏《乾隆朝民数汇报的制度设计及运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晋户籍管理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湖北武昌等十府共辖八州六十县九卫一所民数汇报数字”表提取两条信息并予以解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古代的中国茶传播,由于航海技术还不甚发达,除秦汉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邻国韩国、日本之外,主要还是陆地传播。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   历代商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经营之道: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掌握整条产业链,而不仅是制造这一个环节。作为最早经营茶叶外贸生意的常家,直接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的产茶之地,他们最早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等产茶之地,经江西景德镇、南昌、九江,湖北汉口、襄阳,河南南阳、洛阳,山西平遥、大同至张家口,再运往恰克图的绵延数千千米的“茶叶之路”。他们从南方贩茶叶,把制造、包装、加工、运输、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条高效整合的产业链,造就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一代茶商的辉煌的成就。

——摘编自《晋商史料全览》等

材料三   1757年至1842年间,清政府规定西方航海国家只能在广州开展贸易活动,史称“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成为18世纪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重要口岸。许多西方人通过广州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于是在清代广州口岸,外销画应运而生。清代外销画题材丰富多样,从风景名胜、生活习俗,到家具陈设乃至各行各业的生产情况无不涉及。这些画作当年主要为了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内容大多围绕着广州贸易为中心而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如今,我们可以在这些画作中看到一个色彩明亮、商业繁荣、市井气息浓厚并且与西方交流紧密的广州。时至今日,外销画留存了18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丰富图像,因此被研究者定义为“历史绘画”,具有一般艺术绘画无法比拟的历史研究价值。

——摘编自《18、19世纪广州十三行外销画的现代意义探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明朝后期以来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清代广州外销画畅销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