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小细节、大历史】

材料   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细节,丰富的历史细节背后往往蕴藏着真实的历史。   

著作或论文《科学革命的密码》(东方出版中心,202112月第1版,第253254页)1554年,一支拥有50门火炮的西班牙炮兵部队在开往荷兰前线时使用了近5000匹战马。火药武器及其全军装备所需要的如此高昂的成本,极其有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竞争体系的诞生和演化,相继带来一场“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战疫:人类历史上的悲壮记忆》(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207月版,第208页)18121224日,当最后一批法国部队狼狈地撒到德国时,拿破仑的60万大军只剩下约4000人,其中大部分人染病。至此,拿破仑征服俄罗斯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后人将这场令拿破仑蒙羞的瘟疫称为“斑疹伤寒将军"。
《中国近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7月第1版,第162页)同盟会发难的原定日期是旧历八月十五日,后因预备不足,改迟十天。却在八月十八日,俄租界的爆炸使革命党的机关被巡捕破获,革命党人名册也被搜去,于是仓促之间定八月十九即阳历十月十日起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王妹、侯少卿)1961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耗时9年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亩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围绕“小细节、大历史”,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的儒家世界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内向性的社会。中国的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新现象,它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

材料二   共产党执政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课题,也是毛泽东艰辛探索的课题。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2019年11月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江宇《毛泽东如何探索国家治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动荡。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新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心揣愿景,在探索契合新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进了新中国的安定团结与恢复发展,亦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2020年02月06日人民网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中国文明具有内聚性和连续性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模式,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永坦,1936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两院”院士,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幼年目睹山河破碎,在家国萦难中萌生爱国心、强国志,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三次谢绝英国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他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培育凝聚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动权的战略创新力量,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100杰出人物”。他说:“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

——摘编自吴晶等《踏平坎坷成大道——记科学家刘永坦》


(1)根据材料,概括刘永坦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刘永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体现的时代精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注重刑法,对于民事行为的处理要么不做任何规定(例如契约行为),要么以刑法加以调整(例如对于财产权、继承、婚姻)。保护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利益——免受其他个人或团体的损害,并不是法律的主要任务。

——摘编自陈新宇、杨同宇《中华帝国的法律:法史学经典著作研读》等

材料二   1908年,清廷修律大臣沈家本等人正式起草民法,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并于1911年完成,后因清廷覆灭而未施行。19276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法制局,着手草拟各重要法典。因为民法总则、债权、物权各编暂时可以援用民间习惯及历年判例,而亲属、继承编的判例大多因袭旧有宗法制度,与世界潮流要求相距过大,法制局决定先行起草民法亲属、继承二编,于192810月完成,但因立法院尚未成立,草案被搁置。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下,未能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民法体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保险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法规,完善了我国民法体系。20205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规定于202111日起实施。《民法典》实施后,《婚姻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同时被废止。《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各项民事法律规定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编订修撰,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中国民法百年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民法典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民法典制定及完善的原因和意义。
2022-03-2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五中学等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约成立及东扩列表

时间阶段加入的国家
1949年成立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个成员国。不久,土耳其、希腊、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加入
1999年第一次东扩捷克、匈牙利、波兰
2004年第二次东扩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2008年第三次东扩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
2017年第四次东扩黑山
2019年第五次东扩马其顿

——根据王义桅《北约是什么》

材料二   从1994年起,北约先后进行了波黑战争(1992—1995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并深度介入了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2001—2014年)、伊拉克战争(2003年)、利比亚战争(2011年)和叙利亚战争(2017年)。北约在冷战时期与冷战后的扩张,均为冷战化的思维模式所主导。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2021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约五次东扩的特点。(不得摘抄材料)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的国际态势,并简析其根本原因。
2022-10-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稳派名校2023届高三10月调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00年8月,拿破仑下令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并限期是年11 月完成。期间,共召开102次讨论修改会议,他亲自主持的达半数以上,最后,又力排众议,简化批准程序,使民法草案在立法院中通过。《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并辑集多种的法律、命令、习惯、法理和理想而成的。全典共计 2281 条,分为“人”“财产”“财产取得之各种方式”等三篇,内容之广泛,实不多见。诚然时人及后世对其编制过程及技术多有批评,但《拿破仑法典》所以能供许多国家做模范,且历百余年而不至根本动摇者,或正以此。拿氏之自认可以赖它而垂不朽者,或非纯粹意气之谈。

——摘编自梅汝嗷《<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事立法变化发展大事记

建国之初,民事立法受到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诸多有关民事单行法。

依据“五四宪法”并借鉴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1954 年开始第一次民法草案的尝试,因历史局限而未达立法初衷; 1962 年虽也进行了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最终夭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国情,采取了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先后制定了如《经济合同法》《继承法》《物权法》等诸多民事单行法。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通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事基本法。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迈出了第一步。

2020年5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据王勇旗《新中国成立70年民事立法变迁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法典》制定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的认识。
2022-11-27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A10联盟2023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于敏,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底,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在倡导和推动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于敏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及设计,领导工作组废寝忘食地计算,从一张白纸开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于敏隐姓埋名,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工作中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82年于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12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9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选自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敏20世纪60年代投身核武器研究工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敏先进事迹中所体现时代精神品质。
2023-04-2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孟子提出了“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理念,要求“明君制民之产”,并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制度保证。荀子则将“王道”融入儒家推进共同富裕的哲学范式,把“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作为社会资源和财富规范,以此来保障富国裕民目标的实现。儒家还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通过养民、富民,进而实现百姓富裕,达到国家富裕的实践逻辑,是儒家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本位与价值归宿。

——摘编自董潇珊、陆永胜《共同富裕的儒学基因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普遍处于贫困状况之中,党和国家一立都特别关注农村脱贫问题。1950年我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1953年开始 在农村推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在农村建立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五保户保障制度,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保障。改革开放后又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经营制度,国家还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1994年制定了专门的扶贫计划,组织社会力量对贫困地区进行对口扶贫,并注重调动贫困户自身的积极性,鼓励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决策。进入21 世纪后,党和国家根据各贫困地区特点制定了多种重点扶贫方式,并建立了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14年开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方式转入精准扶贫,将扶贫对象全部具体到户到人,建立了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并探索出了多种新型扶贫方式。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摘编自段金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扶贫开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总结新中国农村扶贫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人类减贫事业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   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   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   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   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摘编自《中共档案文献征集》等

材料二   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成立后,会同有关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   丛书》,反映了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秋收起义”“淮海战役”等。各地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也积极展开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战斗在天津的共产党人》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等

材料三   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严肃的、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为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党史的宣传、学习和教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充分吸收和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党史资料   和新的研究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22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归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工作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成果及重要意义。
(3)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2021-09-12更新 | 3019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武汉三镇(汉口、汉阳与武昌)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其中汉口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1862年汉口设立海关。1867年对外贸易额仅3500万海关两,1902年达10.32亿海关两。1889年,张之洞在汉阳兴建“汉阳铁厂”,1893年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1898年又创办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06年,浙江商人宋炜臣等人筹办了“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供水人口约10万。

——摘编自刁莉《九省通衢的近代汉口》等

材料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部分)成就数据表   

类别 20012020
货物出口占全球份额4.3%14.7%
制造业增加值3.5万亿元26.6万亿元
服务出口额3243亿元1.9万亿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570亿元1.1万亿元

——摘编自薛荣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回顾与展望》等

材料三   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摘自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武汉三镇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0世纪以来典型史实对“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进行论述。(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2023-04-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启动摸底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