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0 道试题
1 . 古代青铜器主要用铜、锡经烧制、锻造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青铜器文物(先秦至汉)一览表

名称时代名称时代
后母戊鼎(商王祭祀其母戊所制,832.84千克)浙川出土铜禁(94.2千克)春秋
青铜神树(一号树高395厘米)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64.28千克)
子龙鼎(230千克)越王勾践剑(0.875千克)
四羊方尊(34.5千克)铸客大铜鼎(400千克)战国
龙纹兕觥(盛酒或饮酒器,5.9千克)曾侯乙编钟(134.82.4千克)
大禾方鼎(12.85千克)曾侯乙青铜尊盘(约30千克)
铜立人像(180千克)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18.65千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7.95千克)西周中山王铁足铜鼎(60千克)
大盂鼎(153.5千克)商鞅方升(0.69千克)
虢季子白盘(215.3千克)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6.25千克)
晋侯苏钟(一套14件)铜车马秦代
大克(贵族名)鼎(201.5千克)齐王墓青铜方镜(56.5千克)西汉
太保鼎(26千克)长信宫灯(15.85千克)
墙盘(墙为纪念其先祖而作,12.45千克)铜屏风构件5
淳化大鼎(226千克)诅盟场面贮贝器
何尊(名叫何的贵族所作祭器,14.6公斤)彩绘人物车马镜(1.46千克)
天亡簋(盛食器,7.6千克)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15.2千克)
伯矩鬲(7.6千克)摇钱树(通高198厘米)东汉
晋侯鸟尊(酒器,7.9千克)铜奔马(7.3千克)
害夫(hú)簋(60千克)
西周逨盘(18.5千克)

——国家文物局于2002、2012、2013年发布

材料二   西汉主要手工业与资源分布情况

——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

材料能够反映先秦至秦汉青铜器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这些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 . 如表为1914-2010年按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计算的经济体排名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前二战后
1914192919802010
美国加拿大美国美国
俄国美国英国中国香港
加拿大印度加拿大英国
阿根廷古巴德国法国
巴西墨西哥法国德国
南非阿根廷荷兰比利时
奥匈帝国智利巴西西班牙
印度/中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
埃及、墨西哥、英国马来亚印度尼西亚中国
委内瑞拉意大利加拿大

——据【美】拉里·尼尔杰弗里·G.威廉姆森《剑桥资本主义史》

据材料概括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呈现的整体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7日内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12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拉里·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

(1)概括指出1300-1600年间英国实际工资的发展呈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成因。
(2)指出与1300-1600年间相比,影响1800年后英国实际工资主要因素的不同,并简要说明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2024-01-12更新 | 292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明清时期,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即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明清时期,宗族仍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调节机制。但是,宗法的约束效力逐步涣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日趋明显。经研究者统计,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愈显苍白无力,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深刻的危机。有悖于正统道学的理欲观念,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张扬个性、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也助长了准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上述材料中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2)分析明清社会生活“因循”与“躁动”并存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治理:古代中国的郡与县

材料一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史记·孝文本纪》

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

——《汉书·百官公卿表》

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二


   

材料三   古代中国历代郡及所辖县政区变化统计表(单位:个)

时期西汉东汉三国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清朝
县级政区数1587118011901232125315731234132414271549
郡级政区数103105158172190328351319179276
郡辖县均数15.411.27.57.26.64.83.54.28.05.6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政区划分的基本依据和意图。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县与郡演变趋势,以及影响郡发展变化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亨利八世到丘吉尔,400多年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的均势外交,即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或是国家集团在欧洲大陆取得霸权。孤悬海外的英国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这样特殊的海岛型地理位置一方面使英国发展十分依赖对外贸易,一旦大陆强国实现在欧洲的帝国企图,必将影响英国与欧洲各国间的贸易,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就使英国深受其害。另一方面岛国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英国集中力量制衡欧洲大陆霸权野心家。同时,英国社会中实用主义氛围浓厚,造就了英国人务实、稳健、灵活、均衡的行事风格,英国作为“平衡手”随机变换盟友以对抗不断变化的霸权觊觎者。

-摘编自陈翔《英国欧陆均势政策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权力结构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调整期,各战略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有了大变化。该些“大变化”的趋势是每一战略力量都倾向于增强自主权和话语权,而这将从客观上“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目的是要恢复其在亚太地区被“削弱”的主导权。

-摘编自杨红柳《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国对欧洲大陆长期实行均势外交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有何异同。
2023-07-03更新 | 199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7 . 在全球范围内,安格斯·麦迪逊对人均GDP 估量是较权威的具有广泛性和可比性的GDP数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图2分别为1500~1900年欧洲和印度的GDP总量和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生产率的标准,也是生活水平的指标。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统计学》


(1)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图1中1500~1900年欧洲和印度CDP的总量对比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指出图2所反映的1500~1900年间欧洲和印度人均CDP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023-05-28更新 | 28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A卷)
8 .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北宋铜钱铸造额历年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份每年铸额(万贯)每人所占额(文)记载文献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50《宋史》
至道中(996年)8040《宋史》
咸平三年(1000年)125《宋会要辑要》
景德中(1006年)18390《宋史》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12558《玉海》
天禧末(1021年)10553《宋史》
天圣间(1030年)100《群书考索》
庆历间(1045年)300131《梦溪笔谈》
皇祐年间(1050年)146《玉海》
治平年间(1066年)17058《宋史》
熙宁年间(1077年)373121(宋会要辑要》
元丰间(1080年)506203《文献通考)
崇宁五年(1106年)289.4《玉海》
大观前后(11071111年)29066《宋史》
宣和二年(1120年)300《宋史》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1)说明北宋铜钱铸造额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说明上述变化在北宋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2022-12-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墓葬,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每个宗族都有一块公共墓地,宗族内的家族又有相对集中的墓地区。与商代相比,周代人殉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随葬品中的铜礼器组合发生了重大变化,食器增多,酒器相对减少。最常见的礼器有鼎、簋、盘、匜、壶等,形成了以鼎、簋配套组合的定制,分为5个等级。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甘肃灵台、江苏丹徒和安徽屯溪等地区,对于研究西周时代的葬俗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吴存浩《西周时代葬俗试论》等

材料二       据考古发现,汉墓中大量使用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画像石(砖)上常见牛耕、嘉禾、狩猎、放牧、楼阁建筑、人物、车马行列、舞乐百戏、祥鸟瑞兽、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等图案。许多画像墓是气势宏伟的多室大墓,墓葬形制结构复杂,墓主多为官僚和地主。墓内随葬品往往有大量钱币和陶器,其中陶器多为鼎、壶、瓮、仓房、厕所、灶、炉、磨、牛、猪、狗等。

       ——摘编自安全槐《中国考古》


(1)概述材料一西周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2)分析材料二汉代厚葬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墓葬考古的意义。
2022-12-22更新 | 50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反抗穆斯林统治和压迫的斗争(收复失地运动”,718—1492年)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当他们在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葡萄牙国内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也都有利于它采取扩张主义,该王朝对其国内那批人数虽少但处于发展中的商业中产阶级的抱负基本上表示认同,并认识到从葡萄牙对海外扩张的势力中所获得的经济上的利益。

——摘编自戴维·阿诺德著,闻英译《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表一1400—1800年世界部分地区或国家人口变化情况(单位:百万)

1400

1600

1800

中国

70

110

330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表二全球人口变化情况

时间

人口总数

1500

425亿

1600

545亿

1700

61亿

1800

9亿

一据埃德蒙·柏克三世、大卫·克里斯汀、罗斯·E.杜恩著杨彪等译《世界史:大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积极对外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全球和拉丁美洲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