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期的英国国内矛盾突出,民生问题此起彼伏;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不仅使这一情况加剧,也使传统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被进一步放大。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以“福利国家”来对抗纳粹的“战争国家”,催生了《贝弗里奇报告》。战后英国随之掀起了一个实践“贝弗里奇计划”的高潮。成立于1900年并致力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获胜,组建了工党政府,并相继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儿童法》《住房法》等社会保障法律,英国逐步被建成为现代的福利国家。

——摘编自孙涛《福利国家建立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1972~1973 年度与1981~1983 年度英国福利支出比较表 单位:百万英镑

年度

项目
教育国民卫生服务住房国民困难补助家庭补助保险金
1972~197338.5028.0017.006.814.2136.80
1981~1982138.02144.0152.0149.1036.67206.01

税收与福利支出对收入的影响表:(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每月收入5080100130
儿童津贴13.0013.0013.0013.00
家庭津贴22.5517.6013.898.29
家庭收入补助22.507.5000
家庭免费早餐5.005.0000
纳税0-7.88-13.88-19.88
国民保险-4.50-7.20-9.00-10.80
实际收入108.55108.00104.01110.61

材料三:由于失业津贴较高,再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救助,英国许多失业者不愿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甚至出现一批从来没有工作过的成年人,其数量高达100万,他们多在街头游荡,无事生非。另外,由于福利支出所需资金最终是由就业者来承担的,这就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因而企业主努力采用各种手段裁减人员,或者将企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

——材料二、三摘编自刘章才《英国“福利国家”困境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东海、南海的海上航路,同高丽、日本及东南亚、南亚、西亚进行往来,主要贸易港口,有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杭州以及山东半岛的密州、登州等。除了大量的民间海上贸易活动外,两宋还通过“朝贡”“回赐”的方式,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许多亚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广州、泉州等海港城市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市舶司的收入,成为支撑宋朝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成为最早航至印度的欧洲人,在其后的一百年间,葡萄牙人一直企图控制印度和亚洲的胡椒贸易,但是未能如愿。17、18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想要取得掌控权。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如同义词的公司密不可分,即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其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成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西方的“胡椒贸易”。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民族独立浪潮冲击,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

材料二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其间年增长率达1.9%,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新加坡形成多元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纪之交国际移民流动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端于先秦,确立于秦代,经两汉发展,至唐代趋于定型。秦统一六国后,设御史大夫,执掌监察之权,并设垂直御史监察系统。汉承秦制,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其颁行的《六条问事》是古代监察制度法制化的重要一步。唐代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和谏官体系。宋代实行了台谏合一制度,地方建立监司、通判,严防结党营私。明初,设都察院监察百官,以为皇帝耳目之寄;又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地方设监察御史。明代制定的监察法律以《宪纲条例》最为完备。清代基本继承明代监察制度,制定的《钦定台规》成为中国古代监察法的一部代表之作。

——摘编自邱前锋《中外监察制度流变兼论我国监察权的法制化》

材料二   西方在奴隶制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产生了监察制度。当时,行使监察权的主体往往是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或元老院等,即使是独立的监察官或监察院,往往也是对公民大会负责。其监察制度依据的理论,无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实行等级君主制的欧洲诸国,比较强调分权和权力之间的制约。西方古代尤其是在欧洲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下,国王虽然是国家的象征,却只是封建领主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因此,议会监察体现的乃是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对于王权的约束。

——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同之处。
2024-06-1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冷战结束,两个平行市场亦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跨国公司也得以快速发展。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获得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在世贸组织的协调运作下,世界经济贸易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摘编自陈江生《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中国机遇》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全球经济平均增速分别为5.2%、3.8%、3.2%和3%;“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差值分别为0.1%、1.7%、0.2%和0.8%。进入21世纪的前二十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则为3%和2.4%;南北平均经济增速差值则为4.6%和3%。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中,由于资本和劳工利益分配的失调,使劳动者反抗资本的现象逐渐增多;而部分大国认为自身利益受损,使其参与原有经济全球化模式的热情逐渐下降,并欲通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来实现本国经济安全。

——摘编自宋国友《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2024-05-3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此,希腊本土与整个地中海、黑海地区成为一个有密切文化联系的整体。殖民还使希腊本土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导致大批新城邦的形成,扩大了希腊城邦之间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奴隶的外部来源。但另一方面,希腊殖民也伴随着侵略和暴力,殖民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当地土著居民的痛苦基础之上的。

——摘编自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罗马文明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密切交往,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4-05-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领导拉美独立革命的大多数是留学海外,沐浴了欧风美雨的年轻土生白人。他们深受资产阶级大革命潮流的影响和鼓舞。在他们看来,只要努力仿效西欧、北美,就能把自己的国家建成现代化国家。……但是,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西欧或它的近邻北美英属殖民地那样,在政治变革之后进入现代化的航道。……殖民地时期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大地主阶级同天主教反动势力结成联盟,利用军队作为夺取政权和维持政权的工具。

——摘编自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一战期间,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
2024-05-02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是知识的载体,书院最早就是藏书之地。从唐朝开始,在文化复兴、儒学重建的历史背景下,“书院”由朝廷的藏书、校书机构,逐渐演化为民间的私人读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机构,并在宋代迅速崛起,成为宋代士大夫推动复兴先秦儒学家文化精神的学术大本营与高等学府……宋代书院其实是千余年来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不断发展、演化的结果,历史上曾有过的不同讲学内容和讲学形式,在这里均可以找到。

——摘编自朱汉民《传统书院何以助力文化复兴》

材料二   书院在明清时期走向科举的附庸,成为官办学校的补充。至清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旧书院大多停办,幸存的书院也大多残破不堪、纲纪混乱、学风不再。近代以来,……强敌环伺,国事渐急,有识之士意识到人才培养是强本御侮的根本大计,从此教育救国的观念逐渐推广。与此同时,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9世纪60年代在兴办实业的风潮中,传统书院也开始增设西学,重拾经世致用的旧学风。

——摘编自张东亚《从书院到学堂、从学堂到大学——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教育改革的背景。
2024-04-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使人们终于发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背后隐藏的血腥和掠夺,这给热烈追求西方文明的中国人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影响,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度陷入沉思,正如李大钊所言,“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19174月,李大钊就开始认识到:近世的文明是解放的文明,近世国民的运动是解放的运动,这个解放不仅是民主主义对专制主义的解放,而且还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解放……很明显,李大钊等人在学习西方的航程中已萌发出新的航向,寻找能为人类带来真正和平幸福的新文明。

——摘编自金鸣娟《试析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对非洲不得不放松某些限制,允许以至鼓励非洲某些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扩大……在非洲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非洲社会阶级结构和力量配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发生了违反帝国主义殖民者主观愿望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顾章义《论二战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后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对非洲社会的影响。
2024-04-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

——摘编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1125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显然是来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学会使用这种仪器,并将其传入欧洲的……751年,被带到撒马尔罕的中国战俘将造纸术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将它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中国还栽培了许多水果和植物,它们通常由阿拉伯人传遍欧亚大陆。这些水果和植物包括菊花、山茶花、杜鹃花、茶香玫瑰、翠菊、柠檬、柑橘等,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外传的影响。
2024-04-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