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

材料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

材料三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允许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广西有人开始被运往国外。1876年,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从北海口岸出国的华工,每年多则4000人,少则数百人。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英国在梧州设立“契约华工”接收站。

——摘编自石维有、张坚《华侨华人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材料二   清末的广西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在此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天灾频仍,大量破产的百姓纷纷外逃。此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也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梁茜茜《论清末广西海外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而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

——摘编自向大有《民国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三个时段社会背景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广西人口大量外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较于清朝末年,抗战时期广西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竞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就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廷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年不同经营面积的农户纯收入数据表(以四地177家农户为调查数据来源)

经营面积户均纯收入/元亩均纯收入/元每劳动单位纯收入/元
5亩未满122.65930.91250.051
510174.24323.55166.691
1015251.57321.06577.407
1520372.93422.26987.680
2025397.19317.596103.880
2530563.78021.240129.562
3035535.23516.264125.446
3540517.68013.91697.089
40亩以上736.17513.007120.290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中国逐渐形成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当时,大、中、小型机械已经进入农户家,农户主要经营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也开始进入农户的经营领域。从1979年以后,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人均占有土地状况大大改善;农户拥有先进机械的比例大大提高,传统生产工具占比不断降低。2009年至今,家庭经营性收入异军突起,进城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农户生产或经营方式都高度市场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勇亮《农户经营方式转型研究三大历史时点的比较与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概括1936年农户经营面积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农户采用的主要耕作模式。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这一区分,在马戛尔尼访华时中英两国交往礼单中已露端倪。当时中英社会的差别是巨大的,且这一不同内含了现代化的本质。……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率先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一个向前发展的社会不会只有富强欲望,不会把增长能力和效度当作唯一标准,更应是向内寻求文明基因的社会。

——摘编自向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与中国走向衰败、沦为半殖民地以及各种革命运动连绵不断的过程重叠在一起的。……历史给予各民族窗口期是一视同仁的,但是能不能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则要看当政者的智慧、格局和胆识、勇气,还包括整个社会的氛围和所形成的共识。

——摘编自向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明清时期中英内源性现代化的条件,说明英国“率先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阐述“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与中国走向衰败、沦为半殖民地以及各种革命运动连绵不断的过程重叠在一起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7月10日首任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民国教育与君主时代之教育,其不同之点何在?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以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在他看来“当民国成立之始,而教育家欲尽此任务,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

——摘编自张天搓《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1952—1953年间,新中国以高校为主体开展了轰动一时的院系大调整运动,逐渐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表为全面调整工作结束后,各类别高校的数量变化情况。


——摘编自刘金霞《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元培倡导的民国教育方针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初期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校院系调整的原因。
2023-12-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4届高三12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民族观是儒家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和发展早期民族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儒家民族观包含华夷有别、大一统、尊王攘夷、用夏变夷和因俗而治等内容。儒家民族观的合理内涵具有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中,为统治者提供多种选择。

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

内涵
华夷有别、华夷之辨华夷之间的本质在于是否具有礼乐文明,而夷人在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明之后,则可以由夷入华
大一统包括地理意义上的国土统一;又包括政治意义上的国家集权;核心是信仰和文化,要求人民统一于“华夏”,统一于“中国”,华夷一统
尊王攘夷孔子主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严夷夏之别
用夏变夷使夷狄接受礼乐文明,君王需要以王道德治去感化四夷
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摘编自邵方《儒家民族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民族法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务院常设的民族工作部门。自设立以来,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目前,有兼职委员单位32个,委员单位包括了国务院主要职能部门和涉及民族事务管理的重要单位。40年来,我国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分别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个和59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数量也由原来38个增加到44个。《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008年,国家民委增设监督检查司。

——摘编自雷振扬等《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的意义。
2023-12-0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官员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考满”和“考察”,前者属于对官员个体的个性化考核,后者属于对官员群体的全面性考核。“考满”,是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任期政绩,“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具体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有司量其功过,分出等次,以此为据决定该官员之去留升降。“考察”,是定期对大明王朝所有官员开展考核,可以说是“全覆盖”——“通天下内外官计之”。

——摘编自徐佳《明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清代对文职官员的考察分为“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叫“京察”,考察外官叫“大计”。“京察”和“大计”皆三年一举,考察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守(操守,有清、谨、平之分)、才(才能,有长、平之分)、政(政绩,有勤、平之分)、年(年龄、有青、壮、健之分)。经考核后,一般合格者照旧叙用,不合格者则予以处分(罚俸、降级或革职)。此外,还有所谓“六法”:一日不谨,二曰罢软无力,三曰浮躁,四日才力不及,五曰年老,六曰有疾。在“京察”和“大计”中,皆根据所属官员的情况,如有上列情形之一者则“按其实而劾之”,经最终复核后则给予不同的处分。贪官和酷吏则不属六法范围,可直接特参。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主要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