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新特点。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战国中后期,金属铸币几乎完全占据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地位。战国时期的货币可分为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圜钱四大体系,具体的种类多达数百种。货币流通区域也发生了变化(表)。

布币

不仅在韩、赵、魏的原三晋地区流通,还扩展到楚国和燕国。

刀币

不仅在齐、燕流通,在赵国也大量使用。

蚁鼻钱

楚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

圆钱

秦国的圜钱,在齐、燕、魏、赵等国也都通行。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二: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的窑藏,岁币和海外贸易的需要,“钱荒”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区只能用铁钱流通。铁钱十才当铜钱一,所以携带很不方便。十世纪末,在唐代飞钱的基础上,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以代替缗钱流通。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货币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纸币出现的因素。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2 .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世纪末至18世纪世界人口移动简表

时间主要流向主要人流
15世纪末和16世纪从西欧到中、南美和北美从宗主国派去的殖民统治者或移民者及其后裔
16世纪和18世纪从非洲到美洲从非洲运去的黑奴

——摘编自《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15世纪末到18世纪人口移动的重要事件,归纳人口移动给相关地区带来的影响。
2024-06-0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孔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表1、表2是史学家闻一(19372022)著作《俄罗斯通史(19171991)》的目录

1
第一章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
第二章十月革命
第三章苏维埃政权的最初年代
第四章国内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
第五章转向新经济政策
第六章直接工业化时期
第七章农业全盘集体化时期
第八章30年代:苏联建成社会主义
第九章卫国战争
第十章战后苏联
第十一章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第十二章从勃列日涅夫到安德罗波夫
第十三章最后的戈尔巴乔夫,最后的苏联
2
《布哈林传》1988年出版
《苏联史纲191719371991年出版
《走近俄罗斯》1997年出版
《解体岁月》1998年出版
《重返莫斯科》2000年出版
《俄罗斯深处》2001年出版
《回眸苏联》2003年出版
《凯歌悲壮》2006年出版
《走出北高加索》2006年出版
《普京之谜?》2008年出版
《十月革命》2010年出版
《光荣与梦想——重读俄罗斯》2010年出版
《绝色俄罗斯》2011年出版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2012年出版
《乌克兰:硝烟中的雅努斯》2016年出版

——据《江苏艺文志》等

(1)按某一标准,对表1的目录进行时代划分。
(2)表2对我们了解表1的这部书有什么帮助?
2024-06-0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宗族]

材料一:汉晋之际是宗族势力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之时,关东各军阀起兵讨董卓。其中就有很多的富室强族以其强大的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武装并参与到讨董卓的军事斗争之中,成为当时各军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曹魏实行九品官人法,而晋代沿用之后,不仅使强宗大族对其所在的乡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而且还为他们世居高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宗族势力越来越强。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经过三国西晋近百年的发展,到东晋南朝时已成为十分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家族制度。原来控制东吴政权和控制西晋政权的世家大族联合起来,把持着东晋南朝的各级政权,而众多的地方世族普遍存在于地方乡闾之间,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摘编自陈克标《汉晋之际乡里秩序及其维持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共同维系的乡村关系网络中,宗族始终处于国家权力与乡村治理的枢纽地位,承上延伸着国家权力在村落社会的推行,启下肩负着村落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调适。可以说,以宗法制度维系的宗族组织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众所周知,徽州自唐宋而下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不仅是乡村联系地方官府的重要枢纽,且在基层和民间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成为徽州乡村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摘编自宋杰、刘道胜《明清徽州乡村宗族秩序的构建与村际竞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晋之际宗族势力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意义。
2024-06-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住外洋海岛者,斩立决。清政府也颁布过诸多禁令限制华侨归国。鸦片战争后,列强以通商口岸为基地,拐掠华工,苦力贸易日益猖獗,清政府基本上采取默许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贩卖中国苦力公开化、合法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随时来往,不得禁阻。清政府通过与外国议订华工出国具体章程,以求对外国有所约束,对华工有所保护,如规定华工“年不及20岁者,必须取具本身父母准往凭单,盖用地方官印信,方准承招”“合同所定承工年限,不准逾于五年”“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交战国把招用廉价华工作为解决战时劳工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国主要由惠民公司承招及招工局直接招运,英国由劳工局管理、和记洋行参与招工,两国招雇华工达25万人。法商惠民公司的招工条款中载明:中国工人决不用于任何战事职务,专为从事各种实业及农业之用;华工佣工之期为5年;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10小时等。相当多的华工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有关的铁路、公路、兵工厂、军火库等部门服役,一上班就得连续不停地工作。华工们实行军事化管制,有些华工营,特别是英国远征军的华工营,完全由军官率领,他们被安置在常遭敌方飞机空袭的危险地带,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华工出国政策的变化之处,并简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出国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华工出国”。
2024-05-3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德国人口不到2.5千万,19世纪中叶达3.5千万,1875年急剧增加到4.3千万。其中工业发展快的地区,如慕尼黑、科隆、埃森、开姆尼茨和杜塞尔多夫人口的增长尤甚。1820年,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城市只有柏林和汉堡,到1870年增至七个,1900年已超过八个。首都柏林人口从1820年的不足20万到1900年增至近190万。

——摘编自胡才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巨变》等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工业化国家对法国实施经济封锁,影响了法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之后,法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国家立即通过一系列立法手段强化国内市场统一、增强国家财政能力和介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法国的工业化进程随即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就城镇化而言……由于工厂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波尔多和马赛等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周围,法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这些城市的扩张实现的,其他中小城镇直到二战后才有所发展。1800年,法国的城市人口为10%,到1880年才增加到35%。直到1931年,法国才实现城镇化。

——摘编自田德文《欧洲城镇化历史经验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德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4-05-2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显著成就是政教分离,推动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和非宗教的教育。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嗣后的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法国殖民地海地和西班牙、葡萄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各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的高涨。经过长期斗争,绝大部分拉丁美洲地区挣脱了法、西、葡的殖民枷锁,建立了独立国家。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2卷)》

材料二   亚当斯在就任美国总统后对于使美国获得独立的这场革命深以为憾,因为它给法国树立了榜样。如拉法耶特侯爵刚从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上回到法国就呼吁:“现在就发动一场起义,抵抗是神圣的使命。”还有下面的理论:政治权力源于接受权力统治的人民,权力应当取决于人民的意愿;凡不是据此构建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法国人一度也信奉并欢呼美国人的观念:政府的灭亡就是自由的开端。

——摘编自【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同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基督教教会为培养僧侣及为教会服务的人才,向群众宣传宗教,并设立了一些教育机构。其中水平较高的有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僧院学校附设在僧院内,又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培养未来的僧侣,外学则旨在对俗人的子弟进行教民教育。两种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建立在盲目服从所谓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的基础上,不许学生有任何探索和创造,强调背诵,也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

——摘编自吴式颖、郭法奇《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中世纪中期时,在阿尔卑斯山北侧,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在伦巴底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城市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部分发展成大学。13世纪时,大学在几个大城市特别繁荣。巴黎、伦敦等北方地区的大学都由讲师团体主持,这和现在的美国大学实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来设置课程,安排学位和讲师。博洛尼亚的大学则由一群学生来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学也都采用类似制度,他们创立了一套严厉的规矩来规范讲师的操行。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中期欧洲教育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热贯穿整个19世纪,到世纪末,巴黎已经有500 多个阅读室,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阅读爱好者会定期前往这些阅读室读书。还有许多林林总总冠以“文学”之名的团体,其活动内容并不仅限于诗歌、小说或者散文,而是囊括了各学科门类,譬如天文学、语言学等,当时在巴黎参加各种学术社团的人超过3万。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报刊媒体开始兴起,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著名的《费加罗报》早在复辟时期便已创立,到了1854年,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等知名作家都在这份报纸上开设专栏,吸引了大量读者。报刊媒体的大规模发展,创造了大量读者,这意味着全法国存在一大批拥有相似阅读兴趣或者思想观念的读者群。这些人,不再封闭于各自的小圈子里,也不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而是与同时代人在同一时间分享同一个信息。更重要的是,新的主流阶层已经开始用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取代了此前贵族社会的生活与行为方式。

——摘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法国文学热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法国文学热产生的积极作用。
2024-05-18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人是贫是富,是根据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类生活必需品、便利品以及娱乐品。一个人自身的劳动所能够提供的,仅是这一些需要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其中大部分需要从别人的劳动成果中去获得。所以,他是富裕抑或贫穷,就要看他可以支配多少劳动量,也就是说,他能购买多少劳动。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人类理性的三个永久性问题,是我们理性兴趣集中所在。这三个问题就是:1、我能够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应的历史事件,并阐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
2024-05-1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