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书,仿照唐制,推行改革。改革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废除部民制度,实施班田收授制度。第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置八省分理各项事务,百官均由中央任命,地方设国、郡、里等各级行政机构。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743年,日本政府颁布《垦田永年私财法》,承认了土地的私有,随着土地私有潮流的进一步发展,至8世纪末,班田制瓦解殆尽,大量农民逃亡,国家税收锐减。许多破产农民依附于地方豪强或者神社。在领主们的纷纷要求与压力下,庄园获得了“不输不入”的特权。众多的庄园领主得到了对庄园农民的一元的行政权、司法权。到12世纪,庄园制成为全日本最基本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王文杰等《论中世纪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大化革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8世纪中叶以来日本庄园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024-04-1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朝,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增长,人口和经济却在大幅度地扩张。在低价值的铜钱无法满足经济和人口扩张对货币的需要,纸币发行又免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只能寄希望于渐成气候的白银。但这导致16世纪中叶前后出现了“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银不足耳”的银荒。与此同时,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货币饥渴问题。美洲白银不仅从马尼拉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的贸易,也在运至塞维利亚后通过欧洲的途径运至印度果阿,再流入中国;更由后来到东方来的荷兰人、英国人直接运往中国,换取中国的商品。

——摘编自张光、汤金旭《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

材料二   事实上,明代成、弘以后,代表民间社会发展的白银占据了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明朝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遂产生了与以往朝代相比前所未有的变化。明朝统治在白银货币化过程中逐渐被削弱,王朝拥有的资源更多地让位于市场,国家的作用则更多地让位于社会,市场经济逐渐崛起,王朝权力的衰落不可避免。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024-04-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埃及气候炎热,终年少雨,尼罗河则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自南向北,贯穿其中,在沙漠中形成了一条天然的河谷绿洲和入海口三角洲。每当洪水定期退去,农田总被覆盖上一层厚厚的肥沃淤泥,古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作是“快乐之神”,为其编神话、颂诗歌、献祭礼。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继亡灵、半神之后的第一个王族,共有八位国王,其中第一位为提斯的美尼斯,统治了62年。

——摘编自【埃及】曼涅托(活动时间: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前三世纪初)《埃及史》

材料三   

   注:调色板的浮雕表现了一个头戴上下埃及王冠(正面为红冠,反面为白冠)的王者形象,他率领盟国进行对外战争,视察被斩首的敌人。调色板顶部中央写着这位王者的名字为那尔迈,历史学家推测那尔迈很可能是完成埃及统一的国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史料类别,并分析这些史料共同的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如图1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翼马纹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借助了翼马纹设计了“丝绸之路周”的徽标,如图2。

   
图1

   
图2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的特点并简析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全球经济、技术、社会的层面,以下一些重要图景都是以往世代所没有出现过的,包括: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全球人口已由一九四五年的二十四亿增长到二0一六年的七十二亿六千万;世界各国普遍卷入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国家已不再局限于欧美日;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如今居住在城市,而在七十多年前,全球人口的绝大多数仍生活在农村,全球总体来说是农村和农业社会,农民是人口主体;全球各地成长起了庞大的中产阶层,他们的经济能力、政治意愿,都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全球通信、计算技术的革命,正将人类带进一个前所未有的无中心和去人力的时代。凡此种种,都使得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场景和“世界”面貌,已逐渐面目全非。

人类生活的上述明显改变,已使我们今天再次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并使处理以往世界的制度和知识出现严重过载。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种种混乱,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当这个新的世界图景徐徐打开时,对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更加急迫了,而它同样与七十多年前一样,有赖于在知识范式上实现新的突破。旧的知识范式已经没有办法从容应对新的世界问题,它并不是完全过时,而是不充分了,急需在关键性的概念上推陈出新。

——程亚文《新知识短缺的历史与今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十世纪中叶全球治理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新场景全球治理在“制度和知识范式”上的新突破。
2024-04-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6 . 有同学研究周朝奴隶制的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秋官》载有《蛮隶》《闽隶》《夷隶》《貉隶》,总称“四翟之隶”。郑玄注说他们是征蛮夷所获的俘虏。《战国策·秦策三》说齐国“富擅越隶”,说明齐国的奴隶有一部分是从南方那里掠夺来的。

——摘编自《周礼》等

材料二   “仆庸土田”一语,见于《召伯虎簋》;“土田附庸”一语见于《诗·鲁颂·閟宫》;《周礼·地官》有“牧人”一职,是掌管田野牧养六牲等事物的。有“牛人”一职,是掌牧公家之牛的。“牧人”“牛人”手下从事具体放牧的人,当大都由圉、牧等奴隶充当。

——摘编自李衡眉《齐国奴隶考述》

材料三   商鞅变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化。将旧贵族手中的土地分给了平民、奴隶,让其拥有自己的土地。同时,鼓励和扶持这些新兴土地所有者垦荒造田。

——摘编自《中国古代改革史论》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周朝奴隶制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周朝的奴隶制。
2024-04-0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公民人人参与政治,人人关注政治,人人思考政治的氛围。虽然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但是开启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源头。文艺复兴使西方人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们开始思索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能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对权力来源、权力失衡的思考以及对各种政体的比较,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民主政体。洛克在《论政府》中指出: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孟德斯鸠则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三权之间必须相互制约和平衡。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经典性理念。

——摘编自何越《西方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从法律层面巩固了这场非暴力革命的成果。该法案中写明了人民应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包括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事有选举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简单地说,该法案确立英国议会为英国最高主权代表,废除了君主个人专制。17世纪是英国的革命年代,最终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画上句号。“光荣革命”更换了英国人不喜欢的国王,其他的制度性变革是在此之后一点一点完成的,英国迈上了渐进平稳改革的道路,而且再也没有爆发过暴力革命。

       ——滴编自刘成《从革命到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初步实现了哪些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8 .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医与中华文化传承】

材料一   孙思邈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道方面:“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等,这些是孙思邈中医理论的立足点。医术方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医德方面:“医者仁术”;行医“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至此,中医基础理论趋于系统完备。

开元十一年颁布《诸州置医学博士敕》,要求各州配置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官阶九品。各州都要有《唐本草》一部,经典药方汇编类书一部,所收录的验方一百一十个以上,要与经史类书籍同等收藏。《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标志中医学社会推广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史第四册》整理

材料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记载中药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中药一倍,也分三品,分别附于后。唐宋政府组织医家重修本草经,增补中药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被称谓中医药学大全。然而,唐宋中药学“品目多杂,甚至混淆,以至意义俱失”。明朝湖北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忧虑,决心辞官,潜心科学,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书成,将上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土天夫家有其书”。《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补增中药物三百七十四种,使中药品种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这比秦汉时足足增加了五倍,李时珍是古代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纲目法将中医药分为共十六纲,纲下分目,共六十二目。纲目分类法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宏深智慧,又有近代科学的务实精微。《本草纲目》“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它科学传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将阴阳五行哲理具化到中医科学的研究中。李时珍还对动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分类,“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的,极富科学理性精神。

——根据《明史·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凡例》整理

材料三   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下表(表5)是见于正史的部分中医学家及其著作。

——据《清史稿:文艺传》、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整理

传主

生卒

籍贯

身份

著作

吴有性

1582—1652

江南吴县

《瘟疫论》

戴天章

1644—1722

江苏上元

诸生

《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

余霖

1724—1795

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

刘奎

山东诸城

《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

喻昌

1585—1664

江西新建,侨居常熟

副榜贡生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徐彬

浙江嘉兴

喻昌弟子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

张璐

1617—1699

江南长洲

博贯儒业

《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千金方释义》

高斗魁

1623—1670

浙江鄞县

诸生

《医学心法》《吹毛编》

周学海

1856—1906

安徽建德

光绪十八年进士

《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孙思邈中医理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医学家对中医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并分析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
2024-03-28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押第17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邦是政治共同体,每个城邦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农村。有公民大会、议会和行政官员。这是所有希腊城邦的共性。雅典城邦作为自由人的共同体,它的强盛与公民的自由和幸福息息相关。大约公元前八至七世纪,雅典人对这种具普遍性的城邦局势作出了创造性反应,在克服贵族与平民的剧烈冲突、克服过渡时期社会变化导致的混乱、暴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冲突,而且要寻求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通过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和使所有公民轮流参加陪审团而扩大了参与,拓宽了政权基础;每个公民有向陪审团申诉的权利,既对个人身家性命等权益提供了保护屏障,同时也遏制了公共权力的专横。

——摘编自肖雪慧《古希腊的政治遗产》

材料二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他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2年中,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他的东征,让希腊文明开始步入亚洲大陆,又让古老的亚洲文明在西方重新焕发出光彩,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从此,优美而富于表现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引领了亚洲人的审美,而来自东方的天文、数学、医学等知识奠定了西方科技进步的根基,更有一条条如丝绸之路一般的道路横贯于亚欧之间。

——摘编自徐翠芬《谁倒在了亚历山大的铁蹄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政治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宋朝祭祀南海神的歌辞:南溟浮天,旁通百蛮。风樯迅疾,琛舶来还。民商永赖,坐消寇奸。荐兹嘉觞,弭矣惊澜。

——摘自《宋史·卷一三六·乐志十一》

史料二   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摘自《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二·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

(注:传说彭蠡湖(江西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宋代诏封为“顺济王”,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行船安全)

史料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神灵系统中,水上世界的江河湖海自有其神灵体系并有相应规格的祭祀。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南海神祭于广州,唐代已封为广利王,宋代四次加封,且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赋予保佑航行和祈降雨雪的使命,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一些原本是地方的护佑神如江南西路的田相公信仰被长江航行者信奉,在浙江会稽县原本是孝女形象的曹娥被赋予保护运河航行职责。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最为著名的是妈祖(圣妃)信仰,由起于福建莆田的民间信仰,因福建商人的传播而扩及沿海各地,被纳入国家祀典,封号从“崇福夫人”到“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不断加封,成为海洋专神。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