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4年《工厂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卫生法》等。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而且也引起城市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卫生以及城市房屋建设等等。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1978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1978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2013年以来城镇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化。轨道交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普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领域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

——摘编自倪鹏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89年,查理·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喜剧演员家庭,因为幼年丧父和母亲精神失常,他早年进过孤儿院,做过乞丐、报童、佣人和剧场杂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当演员的梦想。在工作之余,他坚持刻苦学习艺术,向一切有经验的人求教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他的作品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其表演常常令人捧腹大笑,但在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悲凉,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凤格和辛辣的讽刺,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巧妙的人物动作造型,完全超脱了一般庸俗闹剧的模式,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因为他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1972年卓别林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75年被英国女王授予不列颠帝国爵士勋章。

——摘编自孔孔《一生难忘的30张面孔》


(1)根据材料,概括卓别林的艺术风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2021-07-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积极主战,然而,未成功参战。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结束,加剧了英、法等协约国人力资源的匮乏。为挽回颓势,英、法采取招募“干活不知疲倦”的华工的办法。据记载,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多人。华工抵达后即被编为华工军团,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保障工作。一战结束后,北洋政府设想以此为契机,打破套在中国人头上的重重枷锁,一改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然而,巴黎和会期间,日本借美、法、俄等国的支持,强占了德国在山东省的一切利益。得知消息后,华工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北洋政府维护国家利益。1919年5~6月,旅法华工和留学生奔走呼吁,并包围了中国专使的寓所,不准他们出门、签约,并警告:若在和约上签字,他们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同年6月28日,华工和留学生包围了首席代表陆征祥的寓邸,“陆征祥看见局势危险亦不敢再到凡尔赛去签字,当天的晚报登出了中国代表团在签字时缺席”。

——摘编自赵德生《一战华工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招募华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在一战和巴黎和会期间行为的意义。
4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98年10月6日,康有为在香港接受了当时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德臣报》的采访。政治经验严重不足的康有为,在采访中对慈禧太后大加攻击,称慈禧只是个妃子,光绪帝已经认识到她不是自己真正的母亲,又称光绪帝对自己如何信任,夸大他本人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还称光绪帝已经给他密诏(实为康有为自己改窜或自拟的密诏),要让他去英国求救,恢复光绪帝的权力。采访文章在《中国邮报》和上海的《字林西报》刊出。彼时慈禧正有废帝之心,而朝中刘坤一等大臣为保全光绪帝正竭尽心力。康有为的一面之词,简直是火上浇油,慈禧据此可以认为光绪帝通过康有为与外国人勾结。这个采访,对正被羁押于北京的光绪帝极为不利。张之洞看到采访后,大为震怒,发电给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海道蔡钧:“此报流传,为害甚烈。望飞速电嘱上海道,速与该报馆并领事切商,告以康有为断非端正忠爱之人,嘱其万勿再为传播……”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前后诸政事》


(1)根据材料,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的表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6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2021-07-08更新 | 4365次组卷 | 28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   吕坤(1536-1618,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他在襄垣县任职时,刚正严明、扶植良善、关心民寝、劝课农桑、兴修水利、鼓励民间养殖牲畜以尽力富民,强调百姓富足,社会方能安定。当时的社学是一个实施乡村教化的途径,吕坤积极劝导为人父母者有义务送子弟去社学读书。通过普及社学,培养明理之人,使其遵纪守法。他要求官府注意照顾贫民以及鳏寡孤独者,对符合条件而所在官府应该收养却没有收的官员给与惩罚。他在地方和(北京)朝廷为官二十余年里,对上刚正峭直、直言进谏,对下办事公正,深得百姓爱戴,“以理学重当世”,“历官内外,皆有绩效”。

——摘编自戚文闯《试论吕坤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昌坤乡村建设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昌坤身上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

8 .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推行北冰洋战略,积极参与北冰洋地区事务。这种关注和参与,既有各国日益关注北冰洋问题的国际背景,也受到日本自身国策及海洋战略的驱动。在日本政府看来,北冰洋海面下很早就成为潜艇航线,而北极圈上空是连接北半球各国的“空中近道”,北冰洋的制海权、制空权具有极大的军事意义,对日本稳定周边海域安全形势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北冰洋在资源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授资和技术合作的途径,参与北冰洋的开发,有助于拓宽日本的海外供应。北冰洋航略的拓展和商业化应用前景被看好,一旦该航线成熟,将直接服务于日本参与北冰洋沿岸资源开发的战略,给日本民间海运贸易带来现实利益。同时,将产生经济辐射效应,带动北海道、本州岛、日本海一侧港口城市的复苏与发展。为此,日本主动提升北冰洋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强化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介入油气开发和航路开拓,策动”北冰洋外交”以增强国际影响力,从而融入北冰洋开发的利益分享和规则建构过程,维护和争取国家利益。

——摘编自声吴《日本对北冰洋的战略关注及行动》


(1)根据材料,概括北冰洋地区对日本的战略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推行“北冰洋战略”的原因。

9 . 材料   192711月以来,经过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中共把赣南和闽西地区合并成中央革命根据地,下辖21个县250万人,其中未接受教育者占总人数的80%。受封建思想和生活贫困的影响,普通农民家的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要提升民众思想觉悟,教育是根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央苏区采用了让民众参与教育、参加文体活动、读书识字接受新思想等方式,这一方式在科教、文化、干部教育、军队教育、职业教育、妇女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使群众的工作能力和战斗力获得了提升,推动了革命工作的开展。

——摘编自董子蓉《中央苏区教育: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央苏区教育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教育工作的意义。
2021-06-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20世纪初,曾经称霸全球的大美帝国开始走下坡路,经济学家称英国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为“英国病”。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担任了英国首相,这期间为了医治“英国病”,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撒切尔政府认为凯恩斯主义已经不适用于英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第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大力进行企业的国有化改革,而现在私有化改革导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能够规范其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司运作的监督力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以及市场竞争力…私有化作为撒切尔主义的一项核心政策,经历了由尝试性私有化向系统私有化转变的过程,与撒切尔夫人执政三届任期相对应,有如知下三个阶段:1979~1983年私有化尝试性阶段;1984~1987年私有化大发展阶段;1987~1990年私有化深入发展阶段。

——摘编白郭放等《英国国企改革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控制经济和生活。于是国有企业便成为国家控制人力、物力的形式,刚开始见效颇快,国家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随着经济规模步扩大,全部采用统一计划指令来控制经济生活难度大。与此同时,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和消费也逐渐分离开来。集权管理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明确了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具体权利关系,从而国有企业主体具有利益地位,国有经济逐渐盘活。具体来看,扩大企业自主权之后,企业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由此也开创了国有企业独立经管的局面。

——摘编自何江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70~90年代英国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国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