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生产的农业政策,用政府补助来 减少耕地面积,以减少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其次,政府再度提供农业抵押贷款,成立 农业抵押放款公司,规定农业相关抵押借款的年息不得超过 4.5%。与此同时,国会规定建立 地区实验室,增加对州农业实验站的拨款,农业部与各州合作开始进行防治自然侵蚀与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摘编自邹书源《美国和苏联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条件下,“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作为 “殖民地”和原始积累的源泉。1930 年 1 月,联共(布)党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集体化速度和 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措施》,提出在农村开展全盘集体化的方针,国家对农物的播种面 积、产量下达指令性指标,运用强制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苏联农 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农业集体化政策引起了许多农民的不满,他们在入社前 出售和屠杀牲畜、毁坏工具、焚烧农产品,使得集体公社的原始生产资料大为减少。

——摘编自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美苏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虽然胜利了,但布尔什维克接手的却是一个在战争中千疮百孔的国家。一方面,由于沙俄长期的对外战争,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厌战情绪遍布苏俄大地。另一方面,作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意识到社会主义当前的使命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实现快速发展,当务之急不是搞“世界革命”,而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

——摘编自陆聂海《在矛盾中和平发展——列宁外交思维的文本考察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日寇投降后,我军歼灭了大量敌伪军,扩大了解放区,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在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期间,我军自动撤出了皖南、苏南等解放区,撤销了人民政权。“这有利于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取得国内外广大中间分子的同情”,“这样既可以巩固北方解放区;又可使这些部队在内战一旦爆发后,不致孤悬敌后,被敌人吃掉”。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解放区的扩大,先后成立了几个大行政区,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在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全国政权已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的首要任务及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斗争,并分析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据《礼记礼运篇》记载,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在这种选官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王兴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探究》

材料二   至战国已是“大争之世”,各诸侯国激烈争斗,都想“辟土地,莅中国而抚四夷”。对人才非常重视,各诸侯国大多采用了“军功授爵”和“以客出仕”两种选官办法。军功授爵体现了“爵禄生于功”的官僚政治的特点。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先推行这种办法,它对驱民重战、提高军队战斗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客”,就是“宾客”。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仍以秦国最为典型。秦孝公求贤图强,“宾客”被置于首位,商鞅闻讯而入,领导了变法运动。商鞅相秦的经过,便是秦以客出仕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世官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先秦选官方式演变对当今人才选拔的启示。
2021-05-2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祖籍广东,自幼酷爱足球,1922年加入香港“南华”足球队。李惠堂希望参加比赛的双方球员能够客观对待比赛结果,并指出足球比赛的价值不在于征服对手,而是检测训练成果,与对手的竞争过程是检验已方是进步还是退步的过程。他将足球单纯地视作比赛,而且将其上升到社交的高度,提出足球比赛也应当如社交般“善意、平等”。李惠堂曾经总结出足球训练的“人格修养、娱乐精神、体魄锻炼”三大宗旨,指出合理的足球训练及比赛能够培养出训练者的美德和本领,还告诉训练者足球训练切忌”畏难而思退”,“有恒”才是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

——摘编自刘天宇、孙建华(李惠堂足球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惠堂的足球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李惠堂足球思想对你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济、贸易特权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要求,国内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出现了暂时相对“稳定”局面。但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头脑清醒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及恭亲王奕䜣等人,预感到了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进而提出开展洋务运动。为了给洋务运动培养人才,1872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就有詹天佑。

——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光绪七年(1881年),在铁路专业上学成归来的詹天佑,拜见李鸿章时由于没有穿长袍马褂和佩戴假发,被李鸿章斥骂为“离经叛道、无君无父”;同年被派往福州船政局马尾水师学习海轮驾驶;光绪八年,又被派往杨武号兵舰任驾驶官;光绪十年,提升为水师学堂的英文教师;光绪十二年,被委派选带测绘生勘测广东沿海地区地形;光绪十四年,才有机会用其所学,被中国铁路公司聘请担任铁路工程师,这是献身于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促成詹天佑等赴美留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詹天佑投身铁路事业遇到的种种困难。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集行政、司法、立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拥有国家行政最高决策权。皇帝为了保证自己最高决策权的正确行使,建立了相应的行政决策体制,设置决策机构和人员,初步形成较为严密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采用朝议、中外朝议等不同类型的决策形式。每遇到军国政务,皇帝总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决策方式和法定程序,召集有关大臣进行讨论,从而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用法律制度保证重大决策不发生或少发生失误,用集体的智慧来弥补皇帝专断的阙失,推动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以前,英国内阁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各种有关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日程、程序和制度很少给内阁优先权;1832年议会改革后,规定每周有3个工作日只讨论政府政策和内阁提出的“公议案”。1900年前后,内阁已合法地占用了下院4/5的议事时间。此外,1832年以后,首相权力迅速膨胀。突出事例是罗伯特·皮尔在缺少王室支持的情况下,于1841年率领保守党竞选胜利并上台组阁。在内阁中,他不再充当国王的“总管”,而是全面控制政府所属各部。诸多事实说明,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英国内阁不仅是该国中央行政机构的中枢,实际上也是国家政权总系统的顶点和最高决策机关。

——摘编自阎照祥《论近代晚期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英国内阁权力扩张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文生态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又依靠良性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建立,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人生态问题的重心在于通过修身解决心身关系问题,进而解决社会生态问题以根本解决自然生态问题。儒家的也包括爱自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强调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经典强调,必须制定相关礼制、法规来保护生态资源,禁止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捕鱼捉鳖。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但只有运用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国家应该设置专门官员来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生态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   1973年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的变迁

年份生态保护主要观念
1973—1981年首次打破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观念
1986—1991年首次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992—1996年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1997—2001年首次提出源头保护和自然恢复
2007—2011年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2012—2016年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2017年至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侯鹏、高吉喜等《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家生态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生态观念变迁的背景,并分析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1-04-27更新 | 217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科)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奴制的瓦解,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要求货币流通量的有效供应增加;同时,贵族阶层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和购买东方精美昂贵的消费品,需要更多的金银。在欧洲人看来,探寻黄金最理想的地方莫过于东方,因为东方国家被描述为财富无穷、金银遍地。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并在海上大肆劫掠,致使东西方贸易出现危机。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组织了多次探险,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探险活动得到了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和航海技术的有力支持。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除南极外)与主要乌屿的海岸线,已被描绘在欧洲人的航海图上。大发现带来的巨大财富强烈地吸引着西欧的贵族、商人、传教士涌向世界各地,很多中下层居民也奔向海外谋生。欧洲人给美洲带去了马、羊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甘蔗和麦类。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东方的香料也成为欧美人的生活必需品。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作物。

——摘编自池小平《地理大发现的基本动因与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