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妥协是一种政治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中期产生的A,不仅是把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公诸于众,同时它还是平民和世族贵族政治斗争所达成的妥协。对平民而言该法律可防止世族贵族对自身的加害,对世族贵族而言则可以防范平民的革命行为。该法律对构建平衡的罗马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陈可风《A—罗马共和宪政的基石》

材料二   尽管来自这么多不同的州(你知道,这些州绝无相类),作风迥异,境况各别,偏见不一,众代表却能摒除各有理据的歧见,联合建立此一国家级政府的体制,此事对我来说,不啻奇迹。

——华盛顿致拉法耶特


(1)写出材料一A处所对应的法律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当时罗马构建平衡政治的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华盛顿所说的“奇迹”对应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奇迹”的实现过程。
2022-03-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农民战争使四川人口大量死亡和外逃,经济凋敝。康熙年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后又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人民纷纷携儿带女大规模移居四川。“前去四川耕种纳粮”的民众普遍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成家立业,发迹兴旺”。他们或插占,或佃耕,或商贩,或从事其他职业以求生存,形成了一种移民杂居并各求发展的局面。在清代,福建人不仅迁往临近的江西、浙江和台湾,还移往江苏、山东、四川,直至东北。与此同时,外地也有移民移入福建,如邵武的江西人有南昌帮、抚州帮、南丰帮、广昌帮等,总称江西帮。在南平,有浙江、安徽、江西的商人分别从事种菇、饮食、木工等行业。

——谢方里《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

材料二   历史上由欧洲人发起的殖民扩张经历了两次狂潮,第一次狂潮始于15世纪,止于18世纪末,第二次殖民扩张狂潮始于1870年,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欧洲人向全世界移民的过程,欧洲白人殖民者本身就是移民。二战后,殖民时代的结束带来了原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的趋势。同时,西方很多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拥有相当财富和拥有知识、技术优势的外国人前来定居、工作、投资。总的说来,后殖民时期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移民的数量。据联合国2002年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0亿美元,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或外汇来源。

——摘编自郑亚伟《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国际移民的特征及不同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国内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形成国际移民潮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代都行秦政治;……汉,是帝国制度成功的实践者。这个王朝享国达四百多年之久,……,在世界上唯有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可以相提并论,在历史上则只有后期的大唐帝国可以并驾齐驱。这是一个历来被中国史家和作家极度恭维的朝代,它甚至被视为我们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汉人、汉语、汉字、汉学)。它创造的典章制度被多个朝代沿用,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让人叹为观止。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材料二   



(1)指出“秦政治”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方面对“帝国制度”实践的表现。
(2)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唐太宗对突厥、吐蕃的措施及影响。
2022-03-1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时会发表演说,历届总统借此机会阐述政见,作出许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在刚刚完成的联邦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中,通过众多截然不同的集团的平静思考和自愿赞同来完成改革……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念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的大联合政权。


——1789430日乔治·华盛顿就职演说

材料二   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国民、他们的工作及未来增加投资,同时削减我们庞大的债务……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昨天的政府。


——1993120日比尔·克林顿就职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人是如何“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的大联合政权”,并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林顿执政期间在经济上做了哪些“大胆试验”,结果如何。
2022-03-1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普通班)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国家和政府在宗教与帝国霸权的影响下,利用暴力击垮国界的藩篱,将世界连为一体;第二个阶段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其间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硬件的革新扮演着主要的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再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第三个阶段即从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整个世界进一步缩小,个人成为主角,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全球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网络和各种软件等,世界被进一步拉平了。据此回答


(1)作者将全球化进程上溯到1492年,你认为这与哪一事件有关?
(2)在全球化的第二阶段,推动全球化的原因既有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国际组织的建立。试在这两个方面各举一例。
(3)你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2022-03-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请选取其中一种态度加以评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3-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在“史论结合”的同时进行“化论为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拿破仑)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法)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材料二   对于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的分析,有多种不同的思考路径。以欧洲为例:①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先后对纳粹战犯进行了审判,控有破坏和平罪(计划、准备、发动侵略战争)、战争罪(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挑起战争或肆意侵占和掠夺他人财产)以及反人道罪等三项罪名。②从法国将军福熙在看到《凡尔赛和约》后“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的预言,贯串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因慕尼黑事件而达到顶峰的“光明/黑暗”前途的争论,再到丘吉尔“一场不必要的战争”的回声,明明白白地指向了国际政治安排的致命缺陷。

——据(英)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美)卡伦《国际关系精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史实,写出作者所持观点的依据。一句话概括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时代精神。
(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看法?侧重分析①,请结合纳粹德国所犯下的罪行进行阐释。侧重分析②,结合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政治安排进行阐释。
2022-03-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中国人民将要在解放战争中获得胜利。”他号召全国人民,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真诚合作,粉碎美帝和国民党的阴谋,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1949年在经济战线上将要获得伟大的成就。农业和工业将要比过去提高一步,交通将要全面恢复。1949年将要召集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协会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建中央政府。

——摘自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新年献词

材料二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创造,明天将更加美好。全国人民要更加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实现中国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101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毛主席提出的1949年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国梦有哪些具体表现
2022-03-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双重使命”

“使命”意为“指使他人办事的命令,多形容重大的责任。”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论断为理解殖民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材料一:“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二:英国工业品如潮水般涌入印度。如1814年英国向印度输入了81.8万码棉布,到1835年剧增到5177.7万码。印度引以为傲的棉纺织业被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被不复存在,村社逐步崩溃,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材料三: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欧式军队,创建了自由的报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引入了西式教育,还废除了一些陋染污俗,如杀婴、寡妇殉葬,等等。铁路也被英国人印入印度,到1914年为止,共修建了3.6万英里铁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印度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棉纺织业等现代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四“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三的主要内容。
2022-03-13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