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23 道试题
1 . 天堂还是地狱。狄更斯曾形容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正在走向天堂……也正直下地狱”。

材料一   1851年……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英国专门花了22周时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玻璃及金属建成的大厦——“水晶宫”(共使用铁柱3300根,铁梁2300根,玻璃9.3万平方米)……宫内陈列着万余种世界各地的产品,其中英国的产品超过一半。

——黄光耀、刘金源《成功的代价——论英国工业化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漫画《大霍乱的温床》(1852年)

材料三   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

1842年,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

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赋予城市广泛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

1853~1869年,法国政府率先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拓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

1890年代,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拉街车,实现公共交通革命,拓展城市空间。

(1)从材料一能够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展现了工业革命之下哪些问题?
(3)材料二作为艺术作品,能否作为可信的史料加以运用?请简述理由。
(4)根据材料三,解释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狄更斯所言: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正在走向天堂……也正直下地狱”?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哥伦布大交换”,掀起了动植物以及人种的迁移融合狂潮。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欧洲人所做的只是将大部分美洲和亚洲,以及小部分非洲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他们这些外来人口更舒适地享用这块新土地。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最终导致各大洲的生物种类越来越相似,同一化程度加深。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是从旧大陆引进的。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影响深远。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思想的近代转型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其后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科学革命等多个阶段,至终迎来18世纪启蒙运动的高潮,而其后果就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历时足足有五个世纪之久。

——摘编自陈方正《牛顿学说在欧陆的传播与启蒙运动的兴起》

材料二   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但是邦联体制在战后很快面临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到1786年初,美国全部债务合计超过了4200万美元,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仅上缴5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币制也不统一、致使国内商品流通不畅,政府无力保护美国商人在海外的利益;邦联政府无权维持军队。1786年,谢斯起义发生后,无兵又无钱的邦联政府一筹莫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

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但是,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欧洲思想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2024-03-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宗族活动进一步下移,庶民化的宗族开始参与社会治理,基层官府依托地方宗族行使权力,主导乡村基层治理,但同时又试图以地域性行政组织来取代宗族组织,削弱其权力地位。理学家主张恢复古代宗法、重建宗族制度。北宋张载认为宗法能够“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世系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当时朝廷采纳了这些想法,鼓励士大夫阶层建宗祠、修族谱。明中叶以后,基层政权通过在宗族内部推行乡约或依据乡约的理念制定宗族规范,实现了宗族的组织化。明清实行保甲制,宗族的互助功能大大加强,通过宗族公共财产来济贫、助学,宗族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呈现出一种自治性的倾向。

——摘编自张绍良《宗族组织与基层治理关系探析》

材料二   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工作。首先,各地纷纷取消旧的地方制度——保甲制度,杭州、天津等城市成立居民委员会,成了“当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之组织”;武汉市建立起了被称为居民代表委员会的居民组织。这使得“每一个中国人与政府政策发生关系,并可大规模地动员起群众的能量”。各个城市在单位和街居组织内重新建立了工会、青年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将单位和街居内的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群众进一步组织起来,进一步完成了党和国家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化调控。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后宗族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组织进行了怎样的重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4-03-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材料三   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赋税制度”的具体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新税法的积极意义。
2024-03-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后期,《查士丁尼法典》一经发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人开始积极投身于对法典的研究之中。其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闻名欧洲,该大学逐渐取得欧洲法律学教育的领导地位,其全盛时期有来自欧洲各国的学生约一万多人,声名远播,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同的法学流派也开始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法学学派有注释法学派和疏证法学派,通过他们的努力,中世纪的时代精神得以与古典时代的罗马法相融合,使得罗马法更加适合中世纪的历史实际,从而为欧洲各地接受以及在法庭审判中实际使用罗马法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二   古罗马法学家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如果说国家的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么私法本质上只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且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在今天这个大工业和铁路的时代,人们可以把旧的封建法权形式的很大一部分保存下来,并且赋予这种形式以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直接给封建的法律名词加上资产阶级的解释;人们也可以将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以及它对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如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契约、债务等)所作出的无比明确的规定作为基础,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创造像法兰西法典(《法国民法典》)这样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摘编自【德】恩格斯《路德雏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查士丁尼法典》对中世纪法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私法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及历史意义。
2024-03-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别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重要的则在制延用人,使其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产生的影响。
(2)有人说,材料二漫画中提及的制度是“寒门逆袭的利器”。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
2024-03-3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正是“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丝路精神穿越千年,正绽放出愈发夺目的光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建立后,所开创的一系列崭新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商周时期制度文化的变迁。西周初年,所推行的封邦建国制度和一套颇为严格的宗法制度,在《左传》等古代文献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载。除此之外,王国维先生还曾指出:“同姓不婚之制,实自周始”,随着先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王氏的论断已逐渐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殷周之际,制度文化方面,在商代天帝崇拜观念逐渐淡去的同时,独具现实关怀和实践理性的礼制文化日臻完善,“周之文化,以礼为渊海”。西周时期,逐渐实现的由神本向人本的过渡,其价值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西周制度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摘编自周书灿《论周初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   周秦之际,国家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周政、秦政这两种“治道”对周秦以后的制度变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周初年,在周公的主持下,厘定出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并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礼治”原则。秦统一后,经过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继续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路线。据学者指出,西周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确立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族权与王权的二元结合体制,而“周秦之变”,变的就是作为国家社会二元一体基础的西周宗法制,从而使国家从宗族的躯壳中挣脱出来,建立起独立的政治系统。

——摘编自代云《黄河与中国历史上的周秦之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初制度建设的措施,并指出殷周之际制度文化变迁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上的表现,并指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二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率飙升,工人在巨大的压力下饱受折磨的故事。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并且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

——摘编自2019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二战后,以自然科学理论的大发展为基础,科学技术全面跃进,原子能的利用,在人类能源开发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革新了机器体系,实现了人类智力的延伸和解放,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新的合成材料的大量发现和迅速发展,构成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空间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人类远离地球向空间发展的新时代;生物工程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将大量产生出新的物种,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并将触发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海洋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人类社会广泛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的广阔途径。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时代存在怎样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