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当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

——摘编自张军《中国近代的移民文化》

材料二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我国迁移人口规模在19821987年为3053.3万,19851990年为3412.8万,19901995年为3642.6万。19851990年和19901995年的迁移人口分别相当于1990年、1995年全国总人口的3.01%和3.02%,其中暂住人口分别和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9%和2.4%。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在1982年约3000万人,1985年约4000万,据1992年“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次调查”结果推测为9360万。1995年的流动人口规模推测为8000万,其中在公安部门登记的有4400万,跨省流动的约3000万。

——摘编自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及社会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衰落后,欧洲城市从11世纪起重新恢复了生机。工商业的繁荣,财富的聚集,人口的增加使城市不断地扩展,很多城市成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有的城市是几种中心兼而有之。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在城市中兴起了为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新型学校。与传统学校相比较,这些城市学校有以下共同点:

首先,在领导权上,城市学校后来逐渐由市政当局接办,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它本质上属于世俗性质,打破了基督教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垄断。其次,在培养目标上,城市学校主要是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于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最后,在教学内容上,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及与商业、手工业劳动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有的城市学校,尤其是一些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都是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这与用拉丁语讲授的基督教学校完全不同。至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在中世纪的最后3个世纪里,欧洲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但其对知识的了解却不知增长了多少倍,人们对科学、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这种知识的增长为欧洲大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城市学校兴起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学校兴起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启蒙思想家看来,启蒙运动的最大敌人不是宗教,而是教条主义和不宽容。于是,他们提倡宗教宽容、信仰自由,认为这样就能使宗教真理从谬误和偏见中脱颖而出。英国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的言论和态度比较温和,其对宗教的批判是一种谨慎的理性的哲学方式。在推崇理性的同时,并未用理性来否定上帝和宗教信仰。这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历程大有关系。英国较早地进行了宗教改革,在16世纪前期,亨利八世领导了宗教改革。英格兰摆脱罗马教会而独立,英国国王成为英国最高的世俗领袖和宗教领袖,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到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她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使天主教和新教和平相处,英国国教会形成。国教会比之天主教和其他新教派别,如加尔文教,在宗教观点上都更为宽容。教会的这种宽容使得人们也能够较宽容地对待宗教和教会。1688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宽容法案》和《权利法案》,这标志着英国各派宗教力量和政治力量在经过长期的冲突后最终达成了妥协。宗派的狂热在英国告终,宽容精神和妥协原则成为英国处理宗教和政治事务的准则。这使英国最早成为信仰、言论自由和最为宽容的国家之一。

——郭继兰《信仰、自由与理性--英法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启蒙思想家宗教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18-19世纪的欧洲和美洲的重大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粮收集制保障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其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基本做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领导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试点。

——以上均摘编自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经济政策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 .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张出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指出材料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思想争鸣局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

——摘自徐长江《海权论陆权论空权论,谁才是主宰未来世界的大战略》

材料二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该港原属摩洛哥(非洲西北部),为控制经休达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佛得角等群岛。……工业革命后,非洲以生产蔗糖、烟草和贩卖黑奴为主的殖民贸易已经因机器的出现而不再令殖民国家赚取相当的利润。工业国家对棉花、羊毛、铜、锡、煤炭等工业原料的急切需求取代了原本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这些国家因本地市场已经饱和,因此急切需要在本国之外开辟市场,以销售这些国家所生产的大量工业制品,从而赚取丰厚利润。

——节选自《殖民地: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前后,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发生了哪些变化?
(2)19世纪晚期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非洲人民掀起反抗斗争的高潮,列举出其中的两个突出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一方面,先秦时期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先秦时期开始有“南蛮”的叫法,是中原民族对南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民族的称呼,主要是针对楚国。

——摘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在当时有“南蛮"这一说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少数族地区的统治不断深入。此后,自东汉一直到清朝,比郡属国制、羁縻府州、土司制等仍是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关系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性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级各极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朝时四川和贵州发生土司叛乱,叛乱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摘自《百度文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的共同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司”制度的利弊,并指出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材料历史解释
这三种发明(印刷、火药和磁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

—培根《新工具》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播到欧洲,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产生重大作用,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伏尔泰终其一生尊崇、仰慕中国的孔子。伏尔泰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伏尔泰以中国文化来抨击欧洲宗教的黑暗和专制,并大声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95年,严复选译了《进化论与伦理学》,命名为《天演论》,宣扬人类同样适用“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2年,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3)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以进化论作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
正是靠着一批留学生、一批精通外文又心甘情愿献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宣传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经验才被传入并融化进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大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才得以迅速提高,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火种。

——摘编自《从跨文化传播视角看翻译的功能》


参照上表中的(1)(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4)的陈述。
9 .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推动西方文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一卷

材料二   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身份社会的瓦解,欧洲17——18世纪的契约出现“从身份到契约”的新变化。西方近代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它一方面批判了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同时又补充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看重分析了从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典型用法,是用以解释为什么人应该服从国家、法律或主权体。

——【英】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上)


(1)依据材料一分析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17——18世纪西方“契约论”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吉百利家族

18世纪末之前,吉百利家是英国西部一个家境不错的贵格派店主之家。年轻的理查德“吉伯利在格罗塞斯特和伦敦找到布商学徒的活计(零售布匹和纺织品),并成为该行业的熟练工。1794年,他在英国主要工业城市之一的伯明翰主要街道上开了自己的布匹和纺织品商店。

1800年,理查德和妻子伊丽莎白带着他们的家庭搬到布尔街的一座公寓居住,下层是他们的店铺。吉伯利商铺不断扩大,带来的收入足以让理查德和伊丽莎自1812年在伯明翰市郊租上一套房子和一块用来做花园的地。理查德和伊丽莎白的儿子们最后在不同地方做了学徒——本杰明是布匹学徒,约输则是茶叶和咖啡商的学徒。

约翰(1801-1889)在他父母商铺的隔壁开了一家茶和咖啡店。约翰攒够了钱,他就开了一家工厂,制造可可豆和巧克力。1834年,约翰和他的妻子坎蒂亚将家搬出了拥挤的城市,迁到伯明翰郊外一处专门为中产阶级设计的地方。

1861年,约翰的儿子理查德和乔治继承了父亲的生意。

1886年,他们成功地将荷兰的一种新工序引入自己的工厂。这种工艺使他们打破了法国巧克力产品在英国市场上接近垄新的地位。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兄弟俩将吉伯利建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可可饮料公司和巧克力制造公司。

1879年,兄弟俩将公司从工业化的伯明输迁到一个叫伯恩维尔的郊区。在那里,他们引入了改善工人条件、建立私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其改革大大领先于他们的时代。

1901年,乔活和他家族的成员拥有了《伦敦每日新闻报》和其他一些报纸,他们利用这些报纸表达他们的自由党观点。此时,由理查德和伊丽莎白播种、一路顺利成长的吉伯利公司,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性公司。

——【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以吉伯利家族为例,概括工业革命给英国资产阶级家庭带来的变化,并说明古伯利家族雄起带来的历史启示。
2021-04-23更新 | 31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第三中学、华育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