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昭君出塞”的演化与历史叙事】
时间类型出处故事主要情节
东汉史书班固《汉书》1)单于自言愿婿汉氏;
2)元帝应允,赐昭君给单于;
3)单于欢喜,上书愿保边境安宁;
4)昭君生子,后从胡俗复嫁呼韩邪之子。
宋(南朝)史书范晔《后汉书》1)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2)单于来朝,元帝以宫女赐之;
3)昭君入宫后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匈奴;
4)帝见(昭君貌美)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
5)昭君生二子,及单于死,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妻)。
元代杂剧马致远
《汉宫
秋》
1)昭君貌美,但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其画得丑陋,独处冷宫;
2)元帝终见昭君,封为明妃,欲将毛延寿斩首;
3)毛延寿投奔单于,怂恿单于要挟汉帝献出昭君和亲;
4)匈奴强而汉弱,昭君自请和番,以息刀兵;
5)昭君不舍故国,不事二夫,在番汉交界处投江身亡;
6)元帝将毛延寿斩首,祭献明妃。

(1)根据上表中的史书,概括“昭君出塞”的主要梗概。
(2)《汉宫秋》作为文学作品,根据材料指出《汉宫秋》与史书中“昭君出塞”叙事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宫秋》创作的时代背景。
2024-05-2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2 .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战争赔偿】

材料一   1922年,面对高达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德国政府以财政危机为由,请求延期两年支付。此举引发法国和比利时的强烈不满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1924年,美国主导出台了“道威斯计划”,明确了德国可向美英贷款以解决赤字和通货问题。19241929年间,德国就获得贷款200多亿金马克。1931年,德国再次要求延期支付。1932年,协约国召开了洛桑会议,将德国赔款额再次降低。但此时的德国则利用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将赔款问题置之一旁,并向人民宣称凡尔赛条约关于德国的罪责条款已经取消。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公然无视国际社会对德国的种种制约,这样,争吵达十多年之久的德国赔款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摘编自冯春龙、隋雪丽《论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与所有战胜国政府之间的赔偿问题都得到了解决。1951年,联邦德国政府宣布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并制定了以《联邦赔偿法》为中心的一系列赔偿法律体系,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战争赔偿中执行“受害者赔偿”。1998年,德国政府倡议组建了“记忆、责任与未来”基金会,其中51亿马克来自约6500家德国企业的募捐,另外50亿马克由联邦政府承担。截至2020年,德国已向遍布五大洲的20个二战战胜国支付赔偿,已向全球纳粹受害者支付赔偿达381万人次,造就了世界历史上覆盖范围最广的战争赔偿。

——摘编自孙文沛《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出台“道威斯计划”的目的,并概括德国赔款“最终只能不了了之”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进行赔偿的区别,并分析二战后德国赔偿产生的影响。
2024-05-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3 . 【根据地教育】

材料一   从工人、农民到妇女、儿童,根据地致力于大范围教育覆盖,降低社会面文盲比率,开展符合实情的教育。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白天需要参加劳动工作,晚上才有时间接受教育。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办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运用墙报、戏剧、报刊等进行教育。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812岁的儿童首先是工农子弟免费入学,烈士子女或者家庭特别贫困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初小设定课程有列宁读本常识、唱歌、图画、笔算、珠算、作文练习、体操、劳动实习,高小阶段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基本军事能力训练。

附:小学《红孩儿读本》第一册第6

小弟弟,年纪小。
常恨自己力量小。
他说:土豪又高又肥胖。
小小拳头,怎么打得倒?
我说:小弟弟莫心焦。
莫怕拳头小,只怕拳头少。
千千万万的拳头团结起。
要把土豪打成泥!

——摘编自胡林燕《湘鄂赣根据地的教育实践》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出文化统战方针,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底。边区师范学校建立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一切工作围绕抗日救国。边区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帮助边区群众办识字班和夜校、办墙报、搞宣传等提升民众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通过社会教育,党的组织深入乡村,民众自愿加入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生活与根据地政权紧紧缠绕在一起。

——摘编自黄茹《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价值和启示》

在教材编撰方面,新编的课本普遍地突出了统一战线的教育和抗战的政治教育。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又强调进行打击日寇的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如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等。晋察冀边区完县的小学把“一步三棵苗”“谷要稀、麦要稠、玉米地里卧下牛”等农谚编写到了实用课程中。陕甘宁边区规定,边区小学的课时“不整齐划一、以不误农时为原则”。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李永《敌后抗日根据地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
4 . 【古代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是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理论综合。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包含生产伦理、消费伦理、分配伦理和交换伦理等方面,侧重于经济和道德的整合,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独具特色。

材料一

思想家主张
管仲“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耕种、播种)。”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材料二   自秦之后,以先秦诸子中道家、儒家为主整合其他思想,构成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特色之一。魏晋时期,佛教思想乘虚而入,成为经济伦理思想的另一资源,直至隋唐统一、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复苏。宋明时期,一方面产生了程朱理学影响下的经济伦理,另一方面在民族纷争日益严重的挑战下催生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经济理论。明清之际,“泰州学派”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圣人“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经济伦理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到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经济伦理的嬗变,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5 . 【中外城市化对比】

材料一:中国现代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受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以“非典型的小城镇”和“典型的大规模城市”“两条腿”式走路,城市化的发展更多从城镇化开始,推动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城乡二元化体制以及户籍体制的逐步放松,农村过剩的人力资本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迁移,但农民并不是“一次性全部进城”,他们会合理安排家庭的发展策略,既要实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也要规避风险。农民进城的策略愈发具有弹性,它表现为农民在城乡之间的往返流动:一是季节性往返。农忙返乡,农闲进城或春节返乡,节后进城;二是周期性往返。年轻进城,年老返乡。三是突发性往返。在城市遭遇个人、家庭或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变故,就业无门时可随时返回农村。形成了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城乡流动模式。

-王德福《走好“接力式进城”城市化道路》

材料二:二战后,伴随着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拉美各国的发展成就辉煌。作为一种半封闭的内向经济和发展模式,初期带来的较快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拉丁美洲大量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流入城市,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发展。由于放任自流的人口政策,市政缺乏规划,且城市工业的发展无法吸收所有劳动力就业,无法为迁移人口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生活条件,随即出现了大批了贫民窟,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1953年,学者将其归纳为“过度城市化”,其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但最直接、最根本的还在于其历史遗留的土地制度、人口政策、产业发展...从而引发大量社会问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摘编自王瑞民《过度与不足:拉美与中国城市化的比较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和拉美不同城市化模式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后续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2024-05-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6 . 【明末清初儒学家】

材料一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末年,四度落第,绝意科场,至70岁去世均无功名。明亡后,因参与反清斗争与家族财产争端,数次流亡,甚至遭逢牢狱之灾,晚年变卖家产北上游历,才逐渐著书立说。他披阅各种地方志书多达一千余部,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 为其主要地志著作。顾炎武认为政治的腐败和独裁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倡导广泛的民主参与……他还创办了一些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之,顾炎武作为清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可真《论顾炎武的“众治”思想》

材料二 明清之际,存在多位声名卓著的理学大儒,如身在江南的刘宗周、黄道周等。相较之下,顾炎武由于终身心向明朝,不与清廷进行任何合作,学术声望颇有不如。然而有清一代,顾炎武地位逐步抬升,晚清曾国藩评价“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亵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嘉庆时期,名臣阮元已把顾炎武评价为“国朝第一大儒”,光绪三十四年从祀孔庙,得到古代儒生的最高礼遇。

——摘编自王汛森《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顾炎武的的学术成就,并分析其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顾炎武地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4-05-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清末教育改革】

材料一: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式学堂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大举进入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由于新式学堂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私塾等迥然不同,乡村社会各阶层对这种初来乍到的新生事物产生疑虑,甚至对此采取抗拒、抵制的态度,出现破坏劫掠新式学堂的“毁学”行为。......毁学事件涉及商人、士绅、普通百姓、僧侣等当时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江苏无锡、金匮县发生的“毁学”事件中,不满官府增加米厘用于办学的米业界向群众散发传单、制造不利于学堂的舆论,影响当地民众对学堂的态度。同年在四川广安州发生的毁学事件中,原本对寺庙土地被改建为学堂不满的当地刁绅借大旱之机造谣惑众、煽动百姓“毁学”。而对于参与毁学的百姓而言,他们或许听信当时存在的某些不利于新式学堂的言论......但更多的是表达反对官府收取杂如牛毛的捐税。正如1904年东方杂志第十期所指出的那样:“故按其原因,则知愚民之毁学,固非有意与学堂为难,实由平昔官府之敲扑过甚,故藉此而一泻其愤焉”。对官僚士绅抽收捐税等经济剥削的反抗贯穿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毁学风潮的始终。

-肖雪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清末明初中国乡村“毁学”风潮探究》

材料二:下表为1909~1910年“毁学”事件发生数目及地域分布一览表

年度“毁学”事件发生数目(起)合计(起)
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
1909年12起(浙江5起、江苏3起、安徽2起、江西1起、福建1起)1起(湖北1起)1起(广西1起)3起(山西1起、直隶2起)3起(四川3起)20起
1910年44起(浙江25起、江苏17起、山东1起、安徽1起)5起(湖南3起、河南2起)3起(广西1起、广东2起)2起(直隶2起)3起(云南2起、贵州1起)57起

-肖雪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清末明初中国乡村“毁学”风潮探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毁学”事件的背景。
(2)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毁学”事件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5-2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8 . 【近现代中国律师制度变迁】

材料一   清末民初,西方律师制度被引入中国。当时,在认识到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黑暗后,“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着手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尝试实行律师制度,所谓既可以牵制法官不至意为出入,且可代人民诉讼剖白是非,其用意深且远也。武汉是近代中国较早出现律师身影的地区之一,当时在汉口租界内,比较有名的有裴赉、福禄等洋律师。1909年至1910年间,湖北积极筹设各级审判厅机构,在武昌先后设立了高等审判厅1所、地方审判厅1所和初级审判厅1所,在汉口、宜昌、沙市也分别设立地方审判厅及初级审判厅各1所……律师与讼师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接受过以西方法律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法律教育。

——摘编自朱英、魏文享《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的人民律师制度是在废除旧法统、创立新的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创建并发展起来的。1949年,中共中央逐步废除了国民党旧的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我国新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开始建立。1950年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查案件,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外,可以委托律师为他辩护。”至此,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律师辩护制度在法律上获得了明确规定,律师参与诉讼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确认,我国律师制度建设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1956年,国务院批准司法部《关于建立律师工作的请求报告》,对律师的性质、任务、工作机构等作了原则规定,任务包括接待群众来访,刑事辩护,担任机关、企业、团体的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在性质上,律师既非审判人员,又非行政机关干部,而是社会团体中的一员。到19576月,全国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律师协会,同时借鉴苏联经验,共建立了817个法律顾问处,有专职律师2572人,兼职律师350人。

——摘编自王福强、付子堂《实践驱动:新中国律师制度研究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律师群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律师制度建设呈现出的新特点,并分析律师制度建设的意义。
2024-05-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9 .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据《周礼八礼记》等书所记,三代所置火官名称甚多,史官职责亦各有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有自己的史官撰写各国国史。“君举必书”的优良传统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汉代除太史令外,还置女史记录皇帝起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最为兴盛。唐代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趋于完备。史馆以宰相为监修,修换本朝史和前朝史。设史馆官修前朝史书的制度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济。五代至济、史官、史馆制度多因唐制而有损益,并名称虽然因代而异,但职掌略同。

——摘纳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之连续性发展的特点及并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以来日益陷入困顿。梁启超把对旧史学的批判矛头直指帝王集权及其专制思想。他在《斯史学》中狂烈批判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逆不可救”。总体而言,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型初期,传统史学理念不是遭到否定便是放淡忘。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学术中国化”的讨论中,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的关系渐受关注。有学者认为传统史学的某些原则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翦伯赞提出应“把被否定的诸要素中的积极的东西保存者并发展它,当作断的东西之发展的契机”。

——摘编自胡逢祥《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背景和影响。
10 . 文化艺术作品的产生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4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点石斋画报》,到1898年终刊共发行528期,刊出了4600余幅配有文字的手绘石印画。以下是摘选自《点石斋画报》的作品及其配文。

迎迓李傅相中日失和已有一年,各埠生意清淡,故泰西各国从中劝和。特来电音恳请傅相至东瀛议和。倭主派外务大臣伊藤引舆迎迓。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创作于19805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1983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品描述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2024-05-1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