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美伊关系与经济制裁】

材料一   美伊关系的交恶始于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在此后40多年里,美国没有停止对伊朗的制裁,背后的原因是美国担心伊朗对其中东霸权带来威胁。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起点是1979年卡特政府下令停止对伊朗的石油进口,并冻结了伊朗政府在美国银行120亿美元的资产,此后历届美国政府大多维持或升级对伊制裁。到奥巴马政府时期,又借口伊朗研发核武器,美国联合部分主要国家对伊朗进行全方位制裁。美国政府对伊朗采取的金融制裁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一是禁止伊朗进入国际金融体系。切断SWIFT系统(国际资金支付清算系统),使伊朗无法使用美元、欧元等进行跨境交易。制裁实施后伊朗石油出口量大减,GDP随之下降。二是冻结伊朗政府以及相关人员的银行资产。这不仅限制了经济运行,也引起伊朗人民的恐慌,对伊朗货币贬值和高通胀的预期进一步加速伊朗货币的贬值。

——摘编自陈华李鹏飞《美国对他国金融制裁的基础、路径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二   美国金融制裁明确地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它是针对完全不相干的第三国直接或间接地实施了强制性的惩罚措施迫使其断绝与目标国的经贸往来,而贸易自由本身就属于一国内政,不容许他人干涉;另一方面通过美国实施次级制裁体现出的对本国管辖权的任意扩张,特别是以各种理由对他国属地管辖的突破也凸显出对他国主权的侵犯。

——摘编自范晓波《美国金融制裁的基石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滥用金融制裁打击伊朗的行为。
2024-05-1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海洋意识的演变】

材料一 秦汉统治者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海疆管控,塑造了以海为界的海疆自然实体。宋朝完善唐以来的市舶司制度,招诱蕃商来华,鼓励国内商人出海贸易,还奖励贩洋私商卓有成就者官职;从中央政策制定到地方行政管理,再到民间海商都积极参与海洋经济活动,整个社会弥漫着较为浓厚的海洋经济意识。明清时期欲利用海洋阻断陆地与海上力量的来往,人为制造沿海的“空心地带”以维系政治统治。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即使海上威胁已消除,政府也始终利用其政治权力优势,压制海洋经济的发展,僵化了秦汉以来的海疆安全意识。

——摘编自胡林梅、文绪武《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内容出处
“海运之利有三:曰国计,曰民生,曰海商……古今以兵力行商贾,未有如英夷之甚者!”魏源《海国图志》(1852)
“至若泰西,诸国夙精格致之学, 创水火机器等法, 而西土   多恃航海贸迁,且军旅战阵亦重水师,于兵船轮船之制,尤属无奇不出,往往为华人耳目心思所未逮。”桂林《海防考略》(1873)
“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   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 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梁启超《论太平洋海权   及中国前途》(1903)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4-05-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近现代留法教育】

材料一 1915年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以工作,俭以求学,增进劳动者的知识”为宗旨。介绍学生赴法、联系入厂、入校、发放维持费等一应由其负责。……旅欧同人还联合法国学者创建华法教育会组织大批学生赴法,1919年到1920年, 来自全国18省的20批青年1700多人先后赴法, 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等都是其中的成员,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这场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出国留学的含义,无论在留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革命史以及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张士伟《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规模逐渐扩大,人才培养层次也稳步提升。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成为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中心和决策核心。中国政府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和邓小平提名的《神舟学人》杂志,成为留学人员了解国内情况的重要渠道。2004年,两国元首发表《中法联合声明》,提到了教育文化方面开展新的合作。同年,中法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法定的各种学历、学位和毕业文凭。2010年,两国签署《关于开展青年学生交流活动的意向声明》《中法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框架协议》。

——摘编自刘天乔《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场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出国留学”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法留学事业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9月,列宁发文指出,俄国商业性报刊和各党派报刊各有近300家,像《俄罗斯言论报》等“虚伪透顶的报纸”,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党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报刊则“显得十分软弱无力”。191711月,列宁以人民委员会的名义颁布了《关于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的法令》,规定:收费广告收归国有;只有工农政府的刊物、地方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的刊物、其他获得授权的出版物(少量个人出版物)可以刊登广告。至1918年底,几乎全部非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在社会上消失。

材料二   1922年,《消息报》(苏联机关报之一)出现了广告专版,包括普通商品广告、多种工业生产资料或工程设备广告以及社会服务类广告,如房屋租售广告、餐厅转让广告等。一些新出现的私人报刊也被允许刊登广告。“广告创作社”等商业机构也相继出现,诙谐有趣且不乏智慧的广告文案和极富想象力的美工创作,让人们在了解商品信息的同时,还能获得艺术上的享受。面对苏维埃内部认为应禁止在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刊登广告的决议,列宁则指出不让党报党刊刊登广告无异于是自断重要的收入来源从而削弱实力。《真理报》最终也解除了禁止刊登广告的限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葛在波《列宁:国家垄断广告业务是天真的、错误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关于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的法令》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2年苏俄报刊业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5-16更新 | 5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历史试卷(B卷)
5 . 【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探索之路】

材料一   1930年前后,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全国已创建了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共产国际多次指示中共中央建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鉴于此,1931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苏维埃中央政府,并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放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评价它“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总结了自民国时期以来中国立宪的历史,借鉴了当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特别是苏联的宪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超越。1954年宪法所确立的宪法政治架构与体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之基本框架,我国之后的宪法政治体制皆以此为基础。

——摘编自范进学《1954年宪法实花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定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和影响,并谈谈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探索之路给你带来的启示。
2024-05-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6 . 【中国工业化建设】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中国共产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我国的工业化步伐时,中国的工业化条件并不是很好,存在着不少困难。就有利的条件来说,中国共产党结束了中国100余年来的政治腐败、遭受侵略、社会动荡的惨痛局面,建立了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民主国家。如果说中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是中国共产党依靠主观能动性创造的,那么不利的条件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短期内仅靠主观努力是难以消除的……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难以避免出现曲折起伏,从而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难度。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2002年至2012年,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40.2%,是拉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主要工业产品规模扩张迅速。2012年,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达到3.5亿台,比2002年增长21.9倍;集成电路823.3亿块,比2002年增长7.6倍;家用电冰箱8427万台,比2002年增长3.1倍;彩色电视机1.3亿台,比2002年增长1.5倍;汽车1928万辆,比2002年增长4.9倍;发电量达到5.0万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长2.0倍。2012年,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1.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2012年,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863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4倍;光学、照相、电影、计量及精密仪器设备类商品出口79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3倍。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化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21世纪初期中国工业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7 . 【近现代国际局势的演变】

材料一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人们称为欧洲的“百年和平”,若干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不仅瑞典和荷兰这样的长期户立国会宣布中立,英国等大国也常常加入中立国的行列,中立成为综艺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维护欧洲相对和平的重要因素,以及解决欧洲民家海外扩张冲突的重要手段。相应地,这一时期中立的国际法地位与以往相比明显上广,制度化程度空前提高。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中立的相关稳定,相关公约在进一步明确中立国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交战时对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梁志《20世纪中立危机新梁——以大国政治、技术进步与集体安全为视角》

材料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英美精英中进行的国际主义观念基础上的,在20年代,多盗贸易、贫罕、国际仲裁、大国合作成为国际时尚,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观念。但是,大急救使人们对关于国际秩序的这些基本设想失去了信心。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建立封闭的地区性经济体系以保护本国经济,民族主义、单边行动取代了20年代国际主义和国际合作:到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

——摘编自王立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到来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已经崩塌”的理解。
2024-05-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
8 . 【英国的护航政策】

材料一: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1652—1654),英国政府在本土和海外指定一些港口作为商船的集结地,例如,在波罗的海等待返航的所有英国商船都要先在埃尔西诺锚地集合;商船到达指定集结地后,在那里等待护航船只到达,而后在护航船只的护送下出航或返航。一支船队一般会派遣一至两艘船只护航,用于护航的船只既有海军军舰,也有武装商船。由于战争期间在北海海域有荷兰舰队巡航,英国意识到需要为定期往返于纽卡斯尔和泰晤士河口之间的运煤船进行护舷。1652年,海军将领玛瑟姆奉命率领13艘军舰护送着一支由将近500艘运煤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返航。

——摘编自杜平《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1887年,英国海军情报处对英法俄三国海军实力进行评估指出,无论是当前还是90年代初,英国都是毫无争议的海军强国,“封锁是英国在战争中最明智的海军政策,要尽力阻止敌人的军舰开往海洋”,“如果敌方军舰突破封锁,就攻击它们”。1903年,英国海军部备忘录指出,战争爆发后,英国“第一位和最重要的目标”将是集中力量攻击敌国海军、通过舰队战斗来争夺制海权。英国夺取制海权后,英国海上贸易的安全便可基本无忧。1905年4月,英国海军大臣在报告中指出,在未来发生的海上战争中,英国海军的首要任务是“找出敌方海军并与之进行战斗,以争夺决定海上战争胜败的唯一真正因素——制海权”。一个能够掌握制海权的国家在与敌国作战时,相当大部分的本国海上贸易将能够免受损失。

——摘编自杜平《从护航到封锁攻击:19世纪后期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再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英国海上护航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海上护航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1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合测评(三模)历史试卷
9 . 【史学与“大一统”观念】

材料一:司马迁在《史记》中把秦汉的版图写成黄帝和颛顼帝的管辖区,并把夏、殷、周三朝写成了统一的国家。《史记》首设民族列传,以6卷篇幅叙述周边民族史事。它从广阔的视野出发,把周边民族及其生活的地区如匈奴、西域、西南夷等都纳入史学考察的范围,详尽地考究了周边各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情况。在编次少数民族史传顺序时,把民族列传与相关人物列传穿插安排在一起。在追溯所记少数民族世系时,《史记》认为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同源,如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东越则是“越王勾践之后”。

——摘编自李珍著《民族史观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认同》

材料二:范晔的一些史传直接接续了司马迁、班固的记载,如在《西域传》中,范晔写道:“班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今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同样,《南匈奴列传》的记载亦是范晔在《史记》《汉书》关于匈奴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展开的。范晔还注意根据东汉时期周边各民族之新发展及各族与中原王朝之关系的新发展而增损相关内容。在《西羌传》中,范晔详细记载了东汉时期对当时政局影响颇大的羌族的历史。在《东夷列传》中,范晔详细勾勒了从帝尧时起,东夷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发展。从《后汉书》的整个记载来看,范晔确实是把东汉前期通过“王化”之道而实现民族关系之和睦和疆域之拓展,作为东汉大一统政治的一部分来认识的,并认为这与民族及民族关系本身密切相关。

——摘编自王亮军《论范晔〈后汉书〉中的“大一统”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司马迁《史记》中蕴含的史学思想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司马迁《史记》与范晔《汉书》体现出的相同历史观念及其影响。
2024-05-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合测评(三模)历史试卷
10 .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汉代选官,除了少量通过世袭任荫和赀选买官外,(汉武帝后)主要用三种办法来选拔官员。一是不定期的,由皇帝提出并命题,命各地诸侯王公卿、郡国选送人才,诏举“贤良方正”。二是由地方官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定期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经中央考察后委任的各级官员。三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学员是各地推荐的优秀平民子弟,向通经的博士学习儒家经典,通过考核后,选拔成绩优异的学员为官。这三种选官方法有一共同点,就是以信奉儒学、士子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标准。汉代这种与儒学治国理念相匹配的选官制度,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使这个信奉儒家的道德精英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材料二   唐初所开设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而产生。唐代科举有考前品评的惯例,士人先把平日作品送呈京师名人品评,为此不惜奉上大量金钱,以搏取好评。唐朝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望贵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摘编自高建彬《浅析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