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杭州小姜小范小张提供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材料三   新文化何以能够演变成为现代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件?首先是上海这个中心口岸。借助上海这个贸易、经济、文化的码头,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最初在上海落户,然后由上海逐步传播出去。《新青年》迁到北京后,并没有割断和上海的联系,它的印刷和发行仍在上海,因为当时的北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青年杂志》在上海时没什么影响,到北京以后影响就放大了。《新青年》到北京这个政治中心,是由北大的一些教授撰稿编辑的,《新青年》的编辑还是原来那些人,但发言的位置跟在上海时完全不同。

——摘编自周武《新文化运动是京沪共谋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及雅典卫城中的建筑艺术代表,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都市化”的角度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经济“货币化和多样化”的突出表现,并扼要说明其与明朝后期“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结合所学,列举1919-1922年间在上海“新的思潮、新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实践的主要史实。
2 . 主题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材料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畅通再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因此,二战结束以后,“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主要西欧国家风靡一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从1933到1940年,罗斯福进行了美国史无前例的政府主导改革项目,把联邦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进行规划、支出、干预,甚至尝试公有制。经济复兴计划对金融市场、农业和工业重点领域展开整治。此外,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事业振兴署兴办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和日用品生产,采购过剩农产品,并以工代赈,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在所有制方面进行改革,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谷管理局是对新型所有制的大胆尝试,该机构成为实施区域计划经济和商业管理的重要机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摘编自王晓东《罗斯福新政——一场自由派主导的保守改革》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街,既强调市场机制,又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保持经济社会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116 学习聚焦


主题二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材料四1940年代,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涌入美国。受原子弹研制计划的影响,美国政府建立了6个国家实验室。1947—1969年,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国家航空航天局、国防部等机构的资助下,政府委托高校、研究院、企业等组织兴建了74所国家实验室。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凭借超一流的硬件条件与科研团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1970年代,人们认为科学进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有限,掀起了质疑国家实验室的浪潮,到1981年国家实验室仅剩下34个。从1982年到1991年,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增加到40个。在持续加强军事科技研究的同时,政府推动国家实验室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卫生健康、生态环境、能源再生的研究中。

——据李阳《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

材料五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过克服科研资金不足的困难,依托高校等科研力量,组建了我过首批国家实验室,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水平的成果。1998年以后,国务院提出“培育国际一流实验室”、“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等目标,仅在2012年投入16000与亿元,启动筹建了一大批国家试点实验室。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科研基地布局中存在的交叉重复、功能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我过开始对国家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国家实验室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综合型研究基地。

——苏熹《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为主导: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历程述略》


主题三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材料六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奴隶制在世界各地消失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工业社会不需要奴隶劳动。工业化还促进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新阶级的强大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工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中的大部分都流入中产阶级手中,使他们成为工业化的主要受益者。与此同时,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与早先的工匠相比,这些工人缺少技术,依附于机器,或者做工资很低的重体力劳动。集中于矿山和工业中心的工人阶级在19世纪中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七 20世纪中叶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构成在新技术革命和新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作用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由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发展,从事管理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人数也是成倍增长。另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展开,原来意义上的小业主、手工业者和小农场主人数不断减少,在日益激烈的残酷竞争中向下流动,加入无产阶级的行列。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广泛兴起。第三产业以社会服务为中心,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远比工业小,劳务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大,由此造就了一批第三产业的中产阶级。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八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117


主题四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材料九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随着二战的爆发,世界经济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社会危机与社会矛盾尖锐。为尽快走出二战阴影,缓和社会矛盾,复苏经济,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在一些国家建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福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经济逐渐复苏,社会走向稳定。以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等国家为代表,建立起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国家迅速发展。

——摘编自王晓洁《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材料十 关于西方福利国家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福利国家关于分配的行政管理手段和官僚主义的方法与市场方法相比是较为低劣的;福利国家的干预行为在道德上是令人厌恶的;福利国家否定消费者对福利服务的任何实际选择;尽管把大量的资源用于福利,但是它难以消除贫困,或难以根除不平等的机会。

观点二 证明了资本主义具有改革的能力;使社会没有日益两极分化,实际上是难以置信的多样化的增长;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对促进社会进步是相当有效的。

——摘编自杨寄荣、杨王生《西方福利国家理论与实践评析——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福利国家》

材料十一   1792年英国妇女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出版了第一本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维护妇女权利》。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通过斗争获得独立财产权的开始。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虽然很有限,但不仅发挥了在英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此外,纵观英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可以发现它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保持了密切关系。女权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潘克赫斯特夫人就是社会主义的信奉者之一。英国女权运动一直与工会运动相呼应,在获得妇女选举权之后,又在争取福利立法,同工同酬等方面继续合作。

——吴庆宏《论女权主义在英国的演进》

材料十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务劳动在氏族公社原属于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家庭和私有制,家务劳动逐渐脱离社会劳动,变成妇女在家庭内的专门工作。妇女解放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使妇女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提出消灭私有制和家务劳动社会化。

现代西方女权主义的贡献在于:从思想上冲击了家务劳动纯属私人劳动的旧观念,对妇女的家务劳动给予新评价,肯定家务劳动的价值,提出家务劳动不应该是妇女专门的工作,就为提高主妇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男女平分家务劳动提出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此外还提出如女性教育、提高性别觉悟、生育自由、性平等和儿童社会化等理论,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也大有裨益。

——王智海《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的联系》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西欧国家普遍采用“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和影响。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建设“国家实验室”的不同之处
(4)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阶层发生的变动。
(5)根据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影响战后西方社会阶层变动的因素。
(6)根据材料九、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历史纵横✱
(7)根据材料十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妇女运动发展的背景。
(8)根据材料十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西方女权主义对妇女地位认识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评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司马光在《与侄书》中告诫其侄子们要加倍地谦恭退让,不得依仗他的权势威望做违法不公,打扰官府,欺压百姓的事情,使故乡的人们都讨厌、痛恨他们。

包拯在《包孝肃公家训》中将为官清廉、不营私舞弊作为家训,并严厉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胡安国在《与子寅书》中告诫子孙做官要勤于政事,亲民爱民:“汝在郡,当一日勤如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材料二   “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李鸿章《文儿》

“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含见着下。”

——左宗棠给子孝诚的信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张之洞《与子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家训中官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对比材料一、二,扼要归纳晚清家训中家庭教育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随着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以及统治者对于武官的制衡,大批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入仕,士大夫群体迅速壮大,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当时, “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引发出贫富分化、农村人身管理混乱以及土地纠纷不断等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金钱至上,享乐之风盛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士大夫们将重内省、重秩序的基本理念融入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士大夫们以家庭教化为起点,用家训家风的形式,推动儒家思想传播的平民化和通俗化,营造良好的基层德治氛围,他们在振兴宗族的旗帜下,重新调整家族管理的标准和秩序,实现了地方社会治理与民间血缘宗法关系的融合。在灾荒与动乱时期,官府救济往往力有不逮,士大夫经常投身于社会救济事业之中,稳定秩序,安定民心,较好的弥补了地方治理在这一方面的缺失,成为保障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之一。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大夫主导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归纳宋代士大夫实施社会管理的主要举措。
2024-01-2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深入思考和探索怎样建立新中国、怎样治理新中国的时代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日),《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及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展。从后来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来看(1981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它所归纳的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就包括了这一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文化工作的理论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可见,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就是在这次探索中形成的,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引自《中共“八大”前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出发”的历史定位与理论启示(1956年—1957年)(刘会,济宁医学院)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

——《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引自《人民日报》(20150225日)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新中国建立的理论基础,结合   所学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据材料一指出其创新之处。
(2)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探索是事关全局的时代课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成功探索。
(3)阐释材料三中“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内涵?并以中共十九大以来法制建设重要成就予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是成也贸易败也贸易。由于岛国城邦的更迭,地理位置和体制,早期形态的城市是防御为主;但是城市本身跟随贸易和工商业自发生长,城市或者城邦的存亡更选并不影响人民的富足安定。不同于欧洲地缘城邦和自由贸易的社会模式,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隔绝,相对安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血缘宗亲和封建帝制统治,城市布局一直遵循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尊卑有序的文化指导思想,反映在城市平面形态上就是主座居中,左右对称的轴线布局手法。在实际的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如山地、水乡,虽有一些变异,但也尽量遵循这一主导思想。

——摘编自张延生《中西古典理想城市的形态比较》

材料二   关于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中的传承与创新,费正清着重强调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批学者则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内部结构。建筑风格呈现中西合壁的特色,布局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近代化街道空间的结合。通商口岸城市选址时倾向于远离老城区之处,以环城道路代替封闭性城墙。从全国口岸城市来看,西北城市依山布局,江南城市临水设街,平原城市平缓开阔,沿海城市随海就势。城市出现工业区、工业居住区、物流区、集体住宅、商业区、行政区、娱乐区等新的功能分区,并不断向城市郊区或外围乡村扩展。

——摘编自《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平面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古代希腊罗马和古代中国城市布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布局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大夫的风气,亦和前代不同。宋人是讲究气节的。这固然是晚唐、五代以来,嗜利全躯的一个反动,而亦和其学术有关系。宋朝人的议论,是喜欢彻底的,亦是偏于理论的。……所以当国事紧急之时,激烈的人,往往发为“只论是非,不论利害”“宁为玉碎,毋为瓦全”的议论。

——摘编自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曾国藩的救国方案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守旧,通过恢复民族固有美德,以理学精神来改造社会;另一方面要革新,以坚船利炮的实用技术来提升王朝实力。曾国藩既是重视“明道救世”的大儒,也是重视事功的改革者。他主张治世在于“致贤”“养民”和“正风气”,以图取新卫旧,在新旧之间取得平衡。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三   1977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17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他号召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这使科学、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受到极大鼓舞。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风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知识分子备受鼓舞的意义。
2024-02-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法的影响和冲击下,为了挽救危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正式下达法律改革之诏。同年以“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收回“国家利权”为目的,清廷任命沈家本等进行改革。在这场影响深远的中国法律近代化运动中,沈家本作为清末法律改革的主持者,他对改革的态度,他对西方法的理解,他的思想和行动,都对这场改革产生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近代法治,特别是法治中的审判独立,是他的改革理想,也是晚清法律改革者的理想。在中国传统法律转轨、中西法律和法学融合,以及中国近代法学兴起的过程中,沈家本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摘编自李贵连《沈家本传(修订本)》

材料二   自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将近十年之间,法律改旧从新,其步伐日渐加快。光绪三十年四月,修订法律馆开馆,该馆在修律大臣沈家本直接领导下,除了整理旧籍,译介西法,考察东西洋法制,培养和延揽法律人才,更删改旧律,制定了多部现代式样的律典。宣统三年,清帝逊位,共和取代帝制,民国初立,法制阙如,清末所立各项法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力外,余均暂行援用。

——摘编自梁治平《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

(1)据材料一、二、概括沈家本的历史贡献。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法律变革。
9 . 中国的地理、地缘以及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文明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之克并六国,其原因盖有数端。地势形便,攻人易而人之攻之也难,一也。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上国。四国风气,秦、晋本较齐、楚为强,兵亦然,二也。……惟秦地广而腴,且有山林之利。开辟较晚,侈靡之风未甚。观李斯谏逐客,历数侈靡之事,秦无一焉可知。其上又有重农之政。齐民生计之舒,盖莫秦若矣,三也。此皆秦之凭籍,优于六国者也。以人事论,则能用法家之说,实为其一大端。

——吕思勉《先秦史》

材料二:至唐朝,科举制渐趋规范化,不过,尚有欠缺。当时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门望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士人考取进士后并不立即授以官职,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可正式入仕;而且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将来用什么方法进入社会主义,现在还不能说得很完整,但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中国经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流血革命后,不会再流第二次血。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要转变得很自然,“水到渠成”。如经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达到阶级消灭,个人愉快。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1)根据材料一,从地形、民风、人事三个方面概括“秦之克并六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用法家之说”给秦国带来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选拔官员的途径具有哪些特征。结合所学,从文化发展角度分析宋代官员选拔的途径“有明显改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平转变”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从历史进程角度分析“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原因。
2024-01-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温联谊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謇(1853-1926),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慈善公益活动。张謇认为:“举事必先启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并自陈:“窃以为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寒自乙未以后,经始实业;辛丑以后,经始教育;丁未以后,乃措意慈善。”茅家琦先生曾把它们概括为张謇的“三元”思想。

张謇可以说是近代儒商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儒商经世济民理想最杰出的奉行者。他将自己的下海经商看成是“捐弃所依、舍身喂虎”,并声称是“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他认为:“惟是教养二事,在前清时代应归官办,即在欧美国家,亦多属公立。张謇等以自治之说试于南通,实因清季官厅之无力,及地方之无财,而时势急迫,潮流汹涌,又不容自逸。”“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

——摘编自于陶静《张謇慈善思想探源》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慈善思想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慈善思想产生的原因。
2024-05-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