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边疆治理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边疆安稳则社稷安定,边疆动乱则中原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

——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疆域之边有“内边”和“外边”之分。中国疆域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为“内边”。明代以前的治边主要是指“内边”,明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崛起,西方殖民势力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的外患日益突出。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之患。应该说,明代以后,在中国“内边”防务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摘自20161114日《人民日报》16版《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负责各民族宾客接待礼仪的机构。分析唐朝前期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所取得的成效。
(2)蒙古族是清朝前中期的“内边”威胁之一,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为解决蒙古威胁所采取的手段。近代以来,新疆“外边”之患日益严重,分析新疆面临的主要威胁及清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
2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路德认为人的灵魂的的就是靠个人的虔诚信仰,而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作为判断,取得信仰,直接和上帝相通。路德强调指出,在信仰问题上,教皇和教会无权强迫别人接受其观点,人们完全能够独立地、自由地决定自己对圣经和宗教的信仰。

——杨毓初《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文艺复兴的时空变迁。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文学三杰”的人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的思想为什么会“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并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观点。并结合16—18世纪的史实阐述“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某次国际会议的最后一天,美国副国务卿史密斯走近周恩来诚恳地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你们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不管朝鲜也好,越南也好,都要能恢复和平。”该会议中(     
A.推动朝鲜问题和平解决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编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摘编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4年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5 .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各国根据不同国情,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

——摘编自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摘编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生产的革命”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蒸汽和机器”是指哪些发明?这次革命使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怎样重大变化?
(2)材料二是列宁哪一年写的文章?材料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哪两次探索?分别指出这两次探索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3)材料三的讲话成为哪一次会议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20世纪80年代史实阐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在实践中破除“本本”主义的。(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2年宪法颁布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四大前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中共十四大至中共十五大前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共十五大至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2016-11-27更新 | 90次组卷 | 8卷引用:2017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周练历史试卷
7 . 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隋唐时期,自然科学很受重视,人们做官不一定都走尊孔读经一条路。到了元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尊孔读经的人被称为“名士”;从事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是只有“雕虫小技”的“小人”。

——摘编自赵显明《试析程朱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欧洲从14世纪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的西芒托学院、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等。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摘编自J·B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元明时期“科学和技艺”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时,开始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初在部分科目,后向所有科目渗透。
材料二   
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时任尚书令的左雄提出“改察举之制”,主要内容是:(一)“限年四十以上”。(二)“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又提“先诣公府”的办法,先在中央公府初试,再由尚书省复试。

——摘编自《解密:察举制度在东汉时期有着什么样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光武帝与汉顺帝时左雄“察举制”改革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顺帝时左雄“改察举之制”的主要创新之举。(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016-09-1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一)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这使得欧洲原本破碎的心脏被整合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建立的大陆均势,改变了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力量均衡。但是新成立的德国并没有意识“强者遭妒忌”的现实政治逻辑,因而在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中德国所陷入政治困局和外交失败就直接证明继续奉行普鲁士时期的低姿态外交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迫使德国统治者必须以现实政治的眼光推动外交战略转型。
——摘编自李大为、包艳玲《浅析1871年德意志统一初期的外交战略转型》
材料二   李俊阳《德国的统一:1989-1990》目录,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德国统一的背景
1.逃亡联邦德国的浪潮
2.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经济比较
3.昂纳克时代的结束
二、震惊世界的举动——柏林墙一夜之间打开
1.建造柏林墙的历史背景
2.在柏林墙开放的最初日子里
三、动荡中的民主德国——统一热不断升温
1.民主德国政府与统一社会党上层的更迭
2.德国统一的计划
3.民主德国第一次自由大选
四、梦想的实现与破灭——货币、经济与社会联盟
1.关于货币兑换率的讨价还价
2.货币、经济与社会联盟的实行
3.西德马克下的民主德国经济
五、欧洲的警觉与不安——统一的外交活动
1.“2+4方案”
2.打消西方盟国的顾虑
3.德波边界问题
4.德国中立还是属于北约

(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德国1871年统一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0年两德统一的主要原因和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的作用。
2016-11-2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一)历史试卷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玄同(1887-1939),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材料一 钱玄同在国语运动中的建树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10年,合计12220字)。二、创建以白话文编辑的国语教科书。三、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2300余字)。四、拟定国语罗马字(汉语)拼音方案。
——摘编自《钱玄同的两次背叛:从复古走向新文化》
材料二 钱玄同在北京大学执教近三十年,开设过“古音考据沿革”、“中国音韵沿革”、“说文研究”等课程。周恩来曾经说:“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还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之恩泽。”
——摘编自国学网《钱玄同:引领风气的一代宗师》
(1)根据材料一,简析钱玄同等发起的“国语运动”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在当时的主要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