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1-06-08更新 | 6911次组卷 | 29卷引用: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学生学习清单)-【高效教与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颜钩《颜钧集》卷5《箴言六章》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统治者什么样的治理思想。
2023-09-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史料二   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孔鲋《孔丛子卷二·居卫第七》

史料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编自《淮南子·要略》


【探究】
(1)根据史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2)根据史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的重要地位。
(3)根据史料三,概括“商鞅之法”的主要动力。
2023-09-07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课学习讲义
22-23高二下·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即古印度)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2023-04-2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制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制度,并概括其意义。
2022-08-02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6 . 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②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③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①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②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③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介绍了荀子的基本主张。
材料二:指出了韩非子的基本主张。
信息解读
材料一:①说明了人的本性之中是没有礼义观念的;②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礼义观念;③体现了礼义可以规范人的行为。
材料二:①说明了韩非子主张厚赏;②体现其严厉刑罚的主张;③体现韩非子主张要实行统一的法令。
历史结论荀子和韩非子都注重外在的礼仪和法律对人的行为规范的作用,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2019-06-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