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诺曼征服前的英国,“没有一个以土地占有来服役且骑马作战的骑士阶层,没有封臣与封君的权利与义务的纽带,也没有封建的采邑”。由此,国王与贵族之间并未有“封建契约”存在。另一方面,在海峡对岸,诺曼底公爵以服骑士役为土地占有条件的封建军事封土制为基础,建立了强大而世袭的封建宗主政权。威廉公爵上位后,大力扩张领土,用武力摆脱了其封君法国国王的控制,并在1066年对英格兰进行了军事征服,将大陆的封建制引入英格兰。同时,他继承了原来英王的王位传递的血统权利与“王权神授”的神权政治遗产以及郡制、土地税等资源。从此,英王具有一国之君与封建宗主的双重身份与地位,建构起中古西欧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权。

材料二   1215年6月《大宪章》问世后,作为国王与贵族群体之间签订的文本化的封建契约,要求国王循守“法律”,并对以往约定俗成的封建习惯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条款化规定。由此,国王与贵族之间权利义务的“合理”关系不仅有了“法治”依据,标明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并且由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对之进行监督与仲裁,如国王违反,贵族即可实施“兵谏”。所有这些较之于此前国王与单个贵族所做的“口头契约”乃至国王在加冕誓词中对贵族群体所作的笼统承诺,理应对英国王权形成有力限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孟广林《封建契约与中世纪英国王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曼征服后英国封建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3世纪后英国封建制的新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纪中国茶叶运销欧洲情况表

输欧起始1517年,葡萄牙航海家将茶叶带到了欧洲。欧洲第一批商业茶出现在荷兰。首批输入荷兰的茶叶于16061607年从澳门运往爪哇,于1610年从爪哇运到欧洲
价格变化1700年左右,一磅茶叶价格为5070荷兰盾,一磅所谓的宫廷用茶的价格在100荷兰盾左右。1720年前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为打压竞争对手,领销茶叶,茶价跌至2.5荷兰盾
数量变化1734年输入荷兰的茶叶有885567磅。此后的50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荷兰的茶叶数量平均每年达350万磅,茶叶从荷兰又转运到欧洲其他国家
饮茶地点初期,人们习惯于在茶馆喝茶。不久后,荷兰人召集朋友在家里品尝各种茶,与广为流行的品酒会大体相似。荷兰妇女通过这些社交方式走出家庭,与同性交往。由于喝茶之风盛行,中国式茶亭在荷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摘编自贺圣达《17—18世纪的荷兰—印尼—中国贸易与多元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中国茶叶运销欧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7—18世纪茶叶运销欧洲的影响。
2024-05-1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3 .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被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钱玄同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他认为孔学“捣乱”了中国文字,使汉代之后“真字跟假字,混淆杂糅”,并且汉字已沦为“孔学之符号”。他主张采用“拼音文字”来替代,因为汉字在实际应用时早已“主音不主形”,只要猛进一步,改为“拼音”,便可顺应文字的进化规律。……西方“便以形式极简而数目极少的几十个符号拼成上千下万的文字,分合改变既极自由,书写印刷又极便利”……所以他提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顺应文字的进化规律,从而“努力振拔,拼命前进”,以赶上西方文字的发展速度。

——摘编自西南大学文学院王小惠《钱玄同的汉字论与“废汉文”》

材料三   19551月,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社会征集意见,官方在宣传简化字时,已不仅仅将简化字作为扫盲和通俗读本之用,而是“要把群众手写已成习惯的那些简笔字用到印刷上面,以代替原来的繁笔字”……近代以来,在列强入侵和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中所产生的汉字拼音化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共领导人和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利用政治力量推动汉字简化改革具有极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在当时的文字改革话语建构之中,繁体字与旧社会、旧的统治阶级相联系,简体字与新国家、工农阶级相联系。带着在旧社会学习繁体宇,甚至于没有机会上学的痛苦记忆,群众欣喜地迎接着简化字,希冀能突破繁体字的文化围困。就是在这样一种新旧、难易的对比之中,工农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政权的认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文字创立的共同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文字创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玄同在汉字改革方面的主张及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字简化改革的意义。
2024-05-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班牙到达美洲后发现多处银矿,1540-1550年拉美运往西班牙的白银、黄金与珠宝数量增加了64%。1536年拉美的墨西哥第一任总督门多萨开始在墨西哥种植桑树养蚕并生产丝纲,但在1596年西班牙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禁止墨西哥地区养蚕,该规定给墨西哥轻工业带来了重创,导致丝织品紧缺。同时,中欧白银价值的不对等使中国商品在西班牙殖民地的价格显得格外低廉。明朝丝织品产量增长,政府也在历经多年的开海、禁海之争后,于隆庆初年宣布福建地区部分开放海禁。各种因素综合,推动了中拉海上丝纲之路的开辟与迅速发展。

马尼拉作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使菲律宾殖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大量中国丝绸的涌入刺激了墨西哥布匹加工业的发展,使该地区布匹加工作坊数量增长迅速。随着前往菲律宾经商的华人数量不断增多,菲律宾总督龙基略于1580年建造了华人区;西班牙传教士也开始关注中国,通过华人了解、研究中国,开启了西班牙汉学研究的先河。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据材料,概括16-17世纪初期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特点,并分析此时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5 .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世纪末至18世纪世界人口移动简表

时间主要流向主要人流
15世纪末和16世纪从西欧到中、南美和北美从宗主国派去的殖民统治者或移民者及其后裔
16世纪和18世纪从非洲到美洲从非洲运去的黑奴

——摘编自《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15世纪末到18世纪人口移动的重要事件,归纳人口移动给相关地区带来的影响。
2024-06-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孔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官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尤以科举制最具制度理性。在封建社会,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

——摘编自李双壁《入仕之途—中西选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制度正是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形式上,依据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客观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双方的历史背景的不同,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也存在差异。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考试方式总体上来讲比较简单,规则和程序也较简单;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般要分为笔试与口试两种,通过笔试可以达到测验个人文字、分析、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科举制度下的官员考核和晋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被个人的好恶、人情关系所替代,而不是以被考核者的能力评定的。文官制度对文官的考核、晋升也大多有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如考试晋升、考核晋升等方式。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古代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于近代落伍,及至清末废除。

——摘编自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科举制相较于前四个阶段最具制度理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中东西方两种制度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于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
2024-05-1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5年利兰·斯坦福州长向当时的美国总统报告:“为了解决内华达山工程停滞的问题,我们雇用了一批中国工人,他们沉着而安静,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这些华人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未来铁路建设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同年,美国政府决定建立和中国之间的海邮汽船服务事宜。1868年两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推动大批华工来美国修筑铁路和开发西部。

——摘编自黄安年《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材料二   下南洋的民众把当时中国的制陶、造纸、造船等技术带到南洋各个国家,同时还带去了栽种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等水果、蔬菜的技术。沿海地区下南洋的人,还给当地带去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先进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先进的渔业生产方式等。人口迁入中形成了一种文化涵盖,在这种文化孕育的过程中也吸收当地文化的一些精髓。许多国家还产生了由华人组织的会馆,这种会馆实际上就是在大量华人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同样还有文化上的认同意识。

——摘编自陈秋沛《浅析晚清下南洋中华人对南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晚清华人“下南洋”的主要影响
2024-05-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客家人是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其历史文化是一郎人类文化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元之际,客家人开始迁往海外。明清时期,因客家地区人口柴衍过快,山多田少,生活贫困,到南洋谋生的客字人亚多。1820年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开矿山、开发种植因、建海港需要大批劳动力,出洋华工日重。19世纪中叶后,由于内外方面的原因,客家人不断大批迁居海外。……迁居海外的客家人对移居国、祖肝国都作出了巨大所献。1885年完成的美国大铁路的修建,客家人占了华工的大部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亚的容家人中,出现许多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大王”,如“锡矿大王”“橡胶大王”“塑料大王”等。东南亚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客家人,如新加坡总理华光粗和李显龙等。

——摘编自英五钊《论客家人迁秘海外的经历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客家人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客家人迁徙海外的原因及影响。
2024-05-1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运河处于雨量充足的地区,内河航运发达,近代轮汽船航运在此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条件中能够通航小轮船的所有内河、内江几乎都开辟了轮汽船航线,内河轮汽船成为江南地区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无锡位于苏南水网中心,江南运河斜穿东西,运河沿岸汇集众多工厂。从光绪年间起,无锡便与长沙、九江、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每年仅从宜兴、江阴等地运入无锡的大米就有300万担至400万担。

——摘编自江娜《江南运河研究(1912—1937)》

材料二   182510月,美国纽约州北部的伊利运河正式全线开通。它连接了哈德逊河畔和伊利湖,让大西洋的船只可以直接进入伊利湖,进而前往上游的休伦湖、密歇根湖和苏必利尔湖。此后,位于哈德逊河河口的纽约代替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新奥尔良,成为美国的商业中心和世界级大都市。伊利运河打破了中西部的自给状态,密切了东海岸和中西部的商品交换。与此同时,五大湖沿岸成为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大本营和核心地带,抑制了蓄奴州向中西部的扩展,加剧了南北对立。伊利运河使美国踏上了向强国发展的第一步,很多人将伊利运河的开通视作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正式开端。

——摘编自叶山《改变美国国运和南北格局的水路:伊利运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江南运河水运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与美国伊利运河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伊利运河开通的意义。
2024-05-0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对外派遣使节的主要国家有高丽和交趾。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自建隆三年(962)至隆兴二年 (1164)年,宋朝共遣使往高丽30次,其中册封使七次,祭奠或吊慰使两次。派往交趾的使节,也主要是册封使、祭奠使,如天圣六年(1028)李公蕴卒,宋遣王惟正“为祭奠使,又为赐官告使。除德政(李公蕴之子)为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

——摘编自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

材料二   1793年7月,马戛尔尼率使团到达大沽。其后,迎接官员多次向马戛尔尼提出演习叩头礼的要求,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9月8日使团进入热河后被告知:   “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使臣礼节。”9月11日,和坤与马戛尔尼就觐见礼节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

——摘编自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材料三   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此外, 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外交使节派遣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双方在礼节上各执一端的主要意图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设立驻外使领馆的历史背景。
2024-05-0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