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有不同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容
夏商时期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
两周时期内地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夷夏之辨”的理念,认为华夷有别、要严守“夷夏之大防”
秦汉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帝、景帝时由于国力上的劣势,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汉武帝在民族关系理念上倡导“以夏化夷”,纳“夷秋”于华夏,实现“华夷一统”
魏晋南北朝在儒家“大一统”观念影响下,各政权都以华夏礼乐文明承袭者自居,坚称自己“奉天承命”,以“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指责其他政权为“僭伪”
隋唐时期隋文帝实施“守御安边”之策,隋炀帝“混一戎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夷夏大防”的传统民族观被打破,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的大格局
宋朝“华夷之辨”的呼声又趋激烈。北宋石介在其《中国论》中严格限制了“华夷”之间的文明界限: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
元代宫廷和军政官署大量使用“华夷一统”“华夷混一”等概念,汉族士人多谨慎地称之为“混一”,如“混一华夷”“华夷混一”
明朝盛行“华夷一统”,又兼用“中华一统”,朝野上下多认可“华夷混一归真主,宇宙弘开属大明”的主流价值观
清朝皇太极继位不久便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乾隆认为“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完善了“华夷一体”的观念

——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大一统国家构建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列传》

材料二:大一统理念以推进国家整合为中心,至少包含四个维度。第一,疆域一统,这是大一统的空间维度。疆域一统则可带来长久和平,这一价值理念赋予统一战争以充分的道德和政治正当性。第二,政治一统,这是大一统的结构维度。政府拥有高度政治自主性,以一体化权力直接统治所有国民。第三,文教一统。儒家文教对国家整合发挥了多重支持性功能,培养后备官员,教育人民忠君爱国,认同权威,认同国家等。第四,古今一统,这是大一统的时间维度。政权的正统性主要体现为传承文明、又矫正前朝之失的自觉性,历史正当性是最大的政治正当性。

——摘编姚中秋《以国家整合为中心的大一统理念》

运用材料一中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是不同政权并立的分裂时期,同时更是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多政权并立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破坏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反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各政权内部构建的多民族共存、多制度并行、多层次管理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处理了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问题,是对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体现在两宋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权,共享相同的“天下秩序”理念,以共同的理念认识及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付诸具体实践。这一“天下秩序”寓含的正统观念和朝贡秩序始终指向大一统格局。

——摘编自黄纯艳《从有宋一代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统一性》

材料是该学者从两宋时期历史发展中提炼的中华文明的特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提炼一个中华文明的特性,并予以阐释。(要求:所选的历史时期和提炼的特性均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确定了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的界限,朝廷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行省代表中央政府分驭各地,权力大而不专,兼有蒙古法与汉地监察传统的因素。明初继承汉唐“守中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大都位于北方边境。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同时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接受“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传统思想。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既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也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有效地增进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去除影响朝廷深入统治南部边疆的障碍,将土司纳入有效管理的范围;先后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理藩院则例》等,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根据材料,围绕边疆治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6 . 【中国近代民主】

材料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所理解的“民主”呈现出多样性。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民主”即为“民本”;     “民主”即为“君主”;“民主”即为“民权”;“民主”即为“自主”;“民主”即为“民治”; “民主”即为“平民政治”;“民主”即为“共和”;民主既为“社会民主”。由此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强求大众清一色的认知“民主”,而是理解每个人使用“民主”的方式。

——摘编自颜德如《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七种理解》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政治学说不断输入中国。对于其中的核心政治概念“民主”,近代中国人表现出“理解”的多样性。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合适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传的演变 (部分)

两汉仅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叙传》、王充《论衡·自纪》数篇。附属于史著或学术著作,旨在叙述著书原委, 附带讲述作者家世、个人经历和思想等。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行,思想多元, 自传开始以独立的文体形式出现。江淹《自序》自叙生平、仕宦经历, 认为自己是“天竺缘果”“老氏清净”之人。庾信的《哀江南赋》采用骈体文,概述了自己由南至北的经历。
宰相“监修国史”制度确立,国家严禁私撰史传, 但作自传不在禁内。陆羽《陆文学自传》第一次自觉以自传命名, 自传作者主要是文人。
明中后期随着阳明心学激发的个性解放思潮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自传大量涌现。剧作家还把自传写作延伸到了戏曲剧本。张瑀《还金记》中, 作者作为主角登场,全剧主要写其亲身经历。
清末民初社会新陈代谢加快, 自传传主身份显著扩大。既有文人墨客的自传创作, 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作的《我史》, 也有军人、医家、画家、商人参与其中,如徽商詹鸣铎叙述本人及父兄商业经营情况的《我之小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白话文成为自传写作的主流。为扩充销路, 杂志、出版社热衷于刊登、出版自传。男性自传侧重以亲历者身份描写抗战的宏大历史, 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女性自传大多仍以争取男女平等、个性独立、婚姻自由为旨归。

——摘编自骆兵、徐彩云《略论古代自传写作的历史进程与特点》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0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拿破仑带着大批学者和军队远征埃及,进入埃及后拿破仑宣称,他决意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同时,释放了700多名穆斯林奴隶,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并使科普特人、犹太人等以前受歧视的少数民族的地位大大提高。他创建埃及科学院,设数学、物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四个部,并附设图书馆、印刷厂、机械实验室和物理研究所。法国科学家、学者在埃及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革命原则以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进行诸多研究工作,特别在考古、地质地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拿破仑指派由9名伊斯兰教长老组成的行政会议,每日商讨公共秩序和粮食供应问题。179810月初,拿破仑召开了一个全埃及的国务会议,开罗和全国十六个地区均派九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每个代表团包括三名长老、三名商人、一名村长、一名农民和一名部落酋长。尤其可贵的是在埃及历史上实行了第一次无记名投票选举。

——摘编自王洪斌《文明冲突的即时效应和文明融合的滞后效应》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的一大批教会学校,没有一所在中国政府立案,它们是以武力开道,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伞的。清政府对教会学校如何教育中国儿童和青年,只能任凭传教士的愿望,基本无力制止。除宗教课程外,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洋务学堂并无显著差别,特别是其中的“西文”“西艺”部分,都是当时中国人急需了解的西学部分。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加以阐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英美两国直接进行了宪政实践,搭建了近代西方宪政体制的架构,并在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在英国宪政体制建构的过程中,1688年的“光荣革命”占据突出的位置。英国在经历了40余年的内战与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构建起了由议会和国王共同组成的政府组织构架。“‘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华盛顿、麦迪逊等当时(1787年)的一批政治精英为美国选择了通过“宪政”来实现共和的道路。在他们看来,“显然再没有其他政体符合美国人民的天性,符合革命的基本原则,或者符合每个爱好自由之士,把我们的政治经验寄托于人类自治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光荣决定了”。

——摘编自石庆环、李俊霖《英美两国宪政体制的源流及其特征探析》

宪政体制是以宪法及其相关法律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近代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材料反映了我国学者对英美近代宪政体制的认识,请在此基础上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符合史实,表述清晰)
2024-05-0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八国联军炮口下逃出北京的西太后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由此开始了晚清最后十年所谓“新政”时期。面对庚子以后的社会危机和日益迫近的革命,它明显地带有王朝自我挽救的意味。而一个扑杀过变法维新志士的人物侈口昌言“变法”,又像是一种历史的嘲讽。所以,人们称之为“假维新”,以区别于戊戌年间那场以救亡图存改造王朝为目的的维新运动。然而,真实常常存在于矛盾之中。在假维新的过程中又实现过一部分真改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提炼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2024-05-1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