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是由日语翻译成英语的,它来自1950年日本的一次立法活动。日语中的“文化财”概念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遗产”。1949年1月22日,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的大火成为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的直接导因。后来日本也将每年的1月22日定为“文化财保护日”。这部法律不仅针对有形文化财,同时提出要保护无形文化财,并为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者”建立了“人间(人类)国宝认证制度”。韩国在1964年借鉴并采纳了这一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实践经验,于1993年创建了“人类活财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体系,要求各会员国建立本国的“人类活财富”体系,开展扶助民间传承人的活动,并多次组织各成员国举办“人类活财富”培训班。我国提出了本土化的概念——“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07年6月认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计226名。

材料二   20世纪末 21世纪初,UNESCO 部分官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

观点提出者
通过世代相传和复兴非物质遗产来保持其活力,就势必要求优先考虑在这类遗产的文化生态中承认和激励所属的社区、群体和传承人参与到保护的实践过程中来……确保相关社区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时任 UNESCO 非物质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
真正需要保护的是社会过程,而不是已经被制造出来的物品……但是西方的模式将所有的东西都转化为物品,如“知识”“生活形式”或“商业”。时任 UNESCO 文化部国际标准司司长林德尔·普罗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材料涉及个人、社区、国家、国际组织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事方,围绕其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当事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史经过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阶段漫长的发展历程,进入到秦汉时期。在秦汉440余年的历史阶段内,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鲁迅言的“豁达闳大之风”;其社会结构和政治形式,也给中国此后2000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活跃的历史表演,同时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突出的进步。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与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族及文化等结构差异所决定的。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3—6世纪中西发展进程的比较。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另选19世纪以前某一历史时期,比较中西文明发展的“同中之异”,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时间段和同中之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02更新 | 329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救亡歌曲不是因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从当时情况来看,抗日救亡歌曲确实是在校园内广泛传唱的。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摘编自梁爽《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是毛主席亲口讲过的话!那八年里(19371945年),汉奸傀儡政府多次发出文件……把《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三百多首抗日歌曲列为禁歌。……很多南京人拒绝唱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每当听到《松花江上》,沦陷区的人民就坚定了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的信心!

——摘编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具体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对冷战的看法]

材料

关于冷战,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

苏联学者尼·雷日科夫认为,冷战“主要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地缘政治利益的对抗。它们之间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在西方集团在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歧视苏联及其盟国并且企图控制这些国家方面”。

美国学者理查德·N·哈斯认为:“冷战世界的形成实际上是当时美苏所控制的国际性的政治军事集团对立的结果。这样的集团(联合国)几乎没有自主性,只是冷战的牺牲品,也仅仅是美苏分歧的表演场所。”

中国学者王帆指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从材料信息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2023-08-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章程》,曾对乡村教育作出如下规定:

(十七)农村教育应与都市教育同一趋重,业经本联会第八届议决提倡农村教育拟定办法六条以资补救在案。……实施条例如下:

(甲)关于研究者

各省区教育会应推定专家组织农村教育研究委员会。一须与官厅共同筹集经费……二须征集各地需要教材,编订课程标准,以备采用。

各县乡教育会及地方机关职员,应与热心公益人士联合组织农村教育研究委员会……

(乙)关于实施者

组织农村教育劝导团实行宣传劝导,或由通俗讲演员兼任之。

扩充农村学校,并就各村适中地点,设农村规范学校,以供他校之参观改良。

举办农村教员传习所,以广储师资。或于相当时期设农村教员讲习会,以增进其学识与技能。

农村学校特别注重农业学科。

县视学或教育委员,对于农村学校应切实指导,一资督促。

凡各地方资助农村教育者,应按照地方人员兴学褒奖条例请给褒奖,以示劝勉。

农村之较大者,应设通俗图书馆及其他文化事业。

……

——摘编自《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十届年会概略》

根据上述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8-04更新 | 3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英国议会立法和改革

1813年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独占权,任何英商可自由进入印度市场。
1832年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将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
1846年废除《谷物法》,取消农业进口保护性关税。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针对贫民窟导致的流行性疾病,要求地方卫生委员会
必须提供新鲜水并负责处理污水,改善居住环境等。
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开放沿海贸易。
1867年进行第二次议会改革,进一步降低选民财产资格。
1884年进行第三次议会改革,实行无记名投票,取消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
1900年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
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措施,建造工人住房。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10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中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蒋梦麟、何炀松等为代表的留美学者开始对美国史学讲红了译介与引进.标志着我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的起步。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主要通过苏联学者的著作间接了解西方更字的发展概况用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批判取代严肃的学术研究。国内的差国史学研究王要服务于对盖幽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史进行揭露与批判的政治任务,沿有开属对美国史学的深入研究西方史学大多采取摒弃的态度。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反映现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现状的相关者述大量被译介到国内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相继设立了研究美国问题的研究所、研究中、和研究室机构,中美历史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

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数学者开始从历史主义和科学史学的方法和理论上去研究盖国史学史的相关问题,促使一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对现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的进程作出理性考察与评估。通过反思,学界逐渐消退了“西学热”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而趋干求实与稳健.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摘编自徐良《百年来中国大陆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对美国史学史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指出其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3-10-13更新 | 5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到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文化上的隔阂是巨大的,过去一个世纪内急剧增强的接触趋于减少这一文化隔阂,但另外一些因素又扩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对兴趣在于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人文学者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堪称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2-02更新 | 1012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工业革命成果一览表(部分)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加快航运速度。
1814年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伦敦等地出现火车站。
1859年 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石油工业兴起。
1867年 瑞典人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地雷、炸弹用于战争。
1893年 德国人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4~1896年 意大利人马可尼试发无线电报成功。
1969年 互联网在美国诞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围绕“科技与生活”,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具体,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3-12-01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