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刺史由秦朝的监御史演变而来,汉武帝为了监察地方郡国,将全国划分为了13州,在中央派遣刺史进行巡查。初设之始其权高位卑,其主要职责为监察地方的官员及王国,“周行郡国”,“秋冬入奏”。到西汉中后期,随着刺史权力不断变大,日渐干预地方郡国事务,其职权广泛扩展至地方军、政、民、农、贡士等多方面。东汉时期,刺史实际上已经逐渐地方官化了。

——摘编自江田祥《空间与政治:汉代交刺刺史部治所变迁及其原因探析》

材料二   《大宪章》先以教会自由奠定王国公共秩序的基础,继而通过修正的封建关系重塑王国的政治结构,辅以司法改革调整王国的整体治理,确认、授予并维护了王国自由人广泛不一的主体权利。《大宪章》试图通过男爵委员会(英国议会的前身)平衡封建结构……既是传统封建契约的细化,也是传统封建契约的革新。《大宪章》既形塑了中古英国的国家之制,又展现了中古英国宪制的整体图景。

——摘编自王栋《中古英国宪制的整体图景》

材料三   19世纪开始,旧制度在工业时代利用新财富孳生了越来越多的腐败。工人阶级愈加贫穷,他们对英国严重的政治腐败日益不满,导致社会矛盾呈现激化的势头。城市中等阶级率先发起了要求议会和政府进行体制改革的社会运动。为彻底改变“旧腐败”,英国开始了一系列议会改革。

——摘编自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两汉时期刺史职权的变化,简述这一变化对汉朝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宪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简述其形塑的“中古英国的国家之制”的运行机制。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英国政府治理腐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该时期英国的议会改革。
2024-02-2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某同学为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问题,搜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杜甫在夔州(今四川)的诗作,其中有3首涉及畬田,其一曰“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大约80来首述及手工业制品;还有不少对商船的描述,如《夔州歌十绝句》写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摘编自卢华语《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

材料二   学者对省志的记录进行统计

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

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云南合计
181945111411156
三国210111133224
4122312116
南北朝138421120
94311124227
321132244151812442029471253

——据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影响。
2024-01-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1)根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2024-01-20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植七步成诗”最早见于南朝《世说新语》)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

——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材料二   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材料三   明中期徽州新安商人程春宇编写的《士商类要》共四卷,第一、二卷主要记载明代各城市间的100条主要水陆商路,北起辽东,南达福建、广东,东起上海、山东,西至陕西、宁夏。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第二卷的后半部分,附戴《客商规略》《船脚总论》《为客十要》《买卖机关》《贸易赋》等有关市场营销的基本常识。《为客十要》称(为商之人)要持“中和”之道,“凡待人,必须和颜悦色,不得暴露骄奢。年老务宜尊敬,幼辈不可欺凌。”《贸易赋》称“贸易之道,勤俭为先,谨言为本。”“凡在外,弦楼歌馆之家,不可月底潜行,遇人适与酌杯,不可夜饮过度。”《买卖机关》称(为商之人)“是官当敬……凡见官长,须要起立引避,盖尝为卑为降,实吾民之职分也。”

——摘编自姜晓萍《<士商类要>与明代商业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传反映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代商品经济的时代特征。
2023-07-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决狱”案例

案例一“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案例二“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仲舒断之曰: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

案例三“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案例四“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末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

——据俞荣根《贵和求和的司法文化——以“春秋决狱”为例》


(1)指出以上案例反映出的社会治理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对案例中的司法现象进行评析。
2024-02-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古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沫《神童诗》

该制度包含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等基本精神,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剑桥中国隋唐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所提及的制度,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3-07-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东晋南朝、唐中叶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虽然还有某些士大夫激于道德上的义愤,对“钱”这个怪物进行挞伐,但是,到了宋代这个时候,“钱”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在社会上活跃起来了,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已经大大地改观了。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钱”具有强大的力量,连诗人的笔触也不得不承认:“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揶揄。”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针对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经济渗透日益扩张,民族危机愈来愈深的严重现实,阐明重利是富国救亡的重要举措。如果继续因循守旧,“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他还强调轻利之说压抑人性,扼杀人才,致使国家陷于困境。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人们对钱的看法改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义利观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成为此时王室家风中的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学习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汉朝以来,立德修身、重视治学、学而优则仕的家风逐步形成,大量家训开始出现,譬如汉高祖刘邦遗嘱《手敕太子文》,教导其子刘盈要“读书练字,尊老用贤”。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家风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忠孝礼仪、读书修身、勤俭节约仍旧是传统士族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曹操的《诫子植》。除了诫子文书之外,《颜氏家训》的问世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风教育文献,直接推动了我国家风文化在民间的大发展大繁荣。李唐帝国时,家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重视知识、读书论学”,这得益于文官科举选仕制度的确立。

宋明时期,出现大量家训读本,如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等,内容涉及忠君爱国、读书学习、修身立世、礼仪规范、勤俭节约、齐家守业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家风的主要内容。宋明时期,以儒家家风为主体,以商贾家风、女子家风等为有益补充,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具备了成熟完备的理论形态。

——摘编自张贝:《历史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风传承发展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海外(日本)的维新派首领梁启超等人,从单纯的政治 变法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欲使维新救国大业获得成功,必须首先“新民”,即刷新国民精神,

提高国民觉悟,振作国民志气。而“新民”的最有效方式,按照当时的理解,莫若用文学向国民 灌输文明思想和救亡意识了。而当时陈旧的文学内容和形式是鲜能承担此项任务的,于是他 们在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同时,也提出了“戏曲改良”的主张。

——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材料二 传统戏里的旦角服装如女帔、女褶, 一向铺金列绣,宽大厚重,色彩绚丽,穿法是 将裙子系于上衣的里面,形成了袄长裙短的着装格局。这种穿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女 性的形体美。梅兰芳的新式古装,在设计上突破传统,以上衣短、裙子长、裙子系于上衣外面 的穿戴方式,突出女性袅娜的形体。“新古装”剪裁合体,料质轻柔,颜色淡雅。

——梁燕:《从“古装新戏”的程式创造看梅兰芳的创新意识》

材料三 梅兰芳非凡的表演艺术成就,引起国际艺术节的重视,自1919年始,先后应邀到日、美、苏等国访问演出,传播中国戏曲文化,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的交流,与卓别林、斯旦斯拉夫斯基等戏剧大师结下了深厚友谊,美国两所大学分别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赢得了国际赞誉和友人尊重。

——郭克俭:《近代戏曲变革与“四大名旦”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倡导“戏曲改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梅兰芳京剧改良的特点和影响。这对我们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什么借鉴意义?
10 . 史料研读

以下是有关唐朝西北地区的史料

史料名称内容介绍或内容节选
①《唐西周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为录上讯问曹禄山诉李绍谨两造辩词事》吐鲁番出土文献,内容是住长安的胡商曹禄山向西州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申诉,称汉商李绍谨借曾兄长丝绸后司往西域经商,其后兄长失踪。西州都督府交下属高昌县审理判李绍谨归还本息。
②《新唐书地理志》自(西)州西南有南平、安昌两城,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经礌石碛,二百二十里至银山碛……渡淡河,至焉耆镇城。
……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指驻军机构)城……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
③《银山碛西馆》《宿铁关西馆》是唐朝岑参在银山碛馆驿、铁门关馆驿所做两首诗,描写了边塞生活。
④《唐天宝十三载龙兴观道士杨神岳便麦契》敦煌出土。内容包括立契当事人(杨神岳)、标的物(小麦)、数量(捌硕)、还贷期限(八月)、违约责任(牵掣车牛杂物)、立契原则(官有政法、人从私契)。
⑤《唐贞观二十二年洛州河南县桓德琮典舍契》吐鲁番出土。记载了洛阳坊民张元隆(西域高昌人)和桓德琮围绕房产质押后未及时偿还债务所产生的纠纷,经坊正调解,限期还钱,重订了这份契约。
⑥《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吐鲁番出土的互市官司制定的物价表,记载了来自中原、中亚、西亚、欧洲等350种商品,商品按质分三种价格,并设置了不同商品的“行”。
⑦回鹘铜钱在北庭古城发现,圆形方孔,背面胡文,正面汉字“日月光金”,判断与摩尼教有密切联系。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运用上述史料,确定两个主题展开历史研究。
要求:主题明确。研究包括史料说明,及由此得出的历史认识。每个主题至少依据两则史料(标序号),同一史料可在不同主题重复使用。
2023-07-27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