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后六天,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说:“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先生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这是一次带有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他的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在检讨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时,博古首先作报告……接着是毛泽东发言,他说,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军事路线?是因为错误地估计政治形势,过分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忽视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除凯丰外,没有一个人站在博古这一边。

——摘自《杨尚昆回忆录》

(1)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紧急会议”召开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哪一会议,并概括这次会议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主要影响。
(3)以上材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有哪些优秀品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的茶文化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其中“建溪官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早在汉代就有“建溪芽”之名。到了宋代,北苑贡茶更是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御贡时间最长的茶之一。北苑茶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国龙启元年(933 年),建州茶人张三公(张廷辉)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献给闽国,自此一直到1391年,当地便一直作为御茶园。北宋福建文人黄庭坚在《满庭芳》中赞道:“北苑贡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南宋时期,曾入闽任茶官陆游也写诗称:“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摘编自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福建省监察委员会《古人眼里的福建茶:廉美和敬 人间清欢》等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茶叶品种、种植、制作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基本上一无所知,1833年,英国议会终止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4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政府组建的茶叶委员会领导了窃取中国茶叶品种,技术及建立阿萨姆茶叶试验场的工作。1838年,东印度公司将阿萨姆地区所谓的“荒地”全部收为已有, 1839年,伦敦有4家公司,(印度)加尔各答也有1家公司向东印度公司申请收购阿萨姆茶园并垄断经营,但东印度公司以“鼓励和支持所有受人尊敬的资本家”“防止垄断、保护当地的利益”等理由予以拒绝。当时有一家伦敦媒体对此报道说,一家联合股份公司在本市成立……他们计划首先与印度最高政府达成条约,购买东印度公司在阿萨姆的种植园,然后进行茶树种植生产,并将茶叶运入英国。

——据罗龙新《帝国茶园:茶的印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福建建溪(北苑)茶园和近代印度阿萨姆茶园种茶业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福建建溪(北苑)和近代印度阿萨姆种茶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印种茶业对当代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启示。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力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昊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   19195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
(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4-04-07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4年,林肯说:“我们(指内战双方)都宣称为自由而战,但在使用同一词时,我们所指的却不是同一件事。”

——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

(1)美国内战期间,交战双方对“自由”的理解各是什么?
(2)双方对“自由”一词的分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林肯颁布的宣言,对整个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4-04-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中国驿道网络构建源于先秦时的信息传递,商代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称“驲传”,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至周代驿道网络已见雏形。秦并六国后大修驰道,推行“车同轨”等政策,极大促进了国家驿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汉唐时期,驿道交通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网络也更趋完善。唐代以京城长安为中心修筑的驿道交通线覆盖全国。元朝疆域辽阔,各种军事行动频繁,因之所构建的驿道交通网络比前代规模更大,组织也更加严密。为加强对辽阔疆域和繁多政区的有效控制,清康、雍、乾三朝苦心经营,集历代驿道交通建设之大成,又据本朝特点加以“损益”,最终构建出中国历史上效率最高、驿路分布最广、组织也最为复杂的驿道交通体系,使中国古代交通达到了鼎盛时期。作为古代中国城市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众多行政中心城市的有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与驿道交通建设一样,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最主要是来自于封建专制王朝的政治需要。为实现对各地城市的控制与管理,历朝统治者除了推行文官制度派出各级官员到各城市实现统治外,加强朝廷与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驿道交通格外发达的原因之所在。通过驿道网络,朝廷便可以便捷地与各级城市进行信息、物资和人员的交流,从而实现王权对于辽阔疆域的控制与管理。这样也就形成了古代中国驿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驿道交通网络遂成为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性保障。

——摘自鲍成志《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金融机构滥觞于西周。《汉书》记载,“太公为周立九府环法”,时有“泉府”之设,办理赊贷,属国家信用。中国民间早期的信用活动在寺庙里进行,没有专业金融机构。后来被民间高利贷者、摊桌兑换商逐渐取代。唐时许多商业城市的金融业很活跃,信用放款叫“出举”“举放”“举债”“责息钱”;抵押放款叫“质”“收质”“纳质”。当时长安市场对外开放,外国商人也在这里放款。民间借贷以实物或者人力偿付借贷,质押借贷利息大都超过官定,甚至有人身作押的典身借贷。民间借贷还往往通过土地借贷、赁租等手段,获得他人园田的所有权,等等。

——摘编自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邸店、柜坊、寄附铺》

材料二   威尼斯地处拜占庭帝国、穆斯林世界和欧洲三大经济区之间,具有发展商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它首先以鱼盐之利在亚得里亚海立下了一个商业上的基础,以后向东发展,执地中海贸易之牛耳。由于缺乏政治、宗教、社会上的各种限制与障碍,威尼斯得以将其组织,全部适用于经济上最合理的规范上去。威尼斯的商业并未有被少数人全部把持,平民稍有积蓄,即可参加股份的投资。12世纪因与拜占庭帝国交战,威尼斯曾以强迫形式向国民借债。不同于当时其他各国的有借无还,威尼斯不但按时还钱,还支付5%的利息。后来威尼斯创建了债券市场,使债券可以买卖流通。威尼斯还开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508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来弥补国家财政的不足。威尼斯第一次将舰队、军队、政治力量和影响计入一个国家财政总账的借贷两方,通过价格操纵、货币发行、债券交易、资源抢夺为世界带来一场场更大规模的血雨腥风。”

——摘编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金融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威尼斯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哥伦布大交换”,掀起了动植物以及人种的迁移融合狂潮。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欧洲人所做的只是将大部分美洲和亚洲,以及小部分非洲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他们这些外来人口更舒适地享用这块新土地。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最终导致各大洲的生物种类越来越相似,同一化程度加深。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是从旧大陆引进的。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影响深远。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10 . 制度建设与社会变迁
变法史籍记载释文
李悝变法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
商鞅变法
(秦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在战场立功的人,都可以获得爵位;王族宗亲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
乐毅变法
(燕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着处之不把禄赏私馈给亲近之人,应授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职交付给宠幸之人,应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
(1)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三次变法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唐朝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中书省由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中书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读,审读通过,由给事中(门下省专掌封驳的官员)签名副署,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如被封驳,则此事便当作罢论。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三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1912年3月5日,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从材料中选择证据,阐述对“新陈代谢”的理解。要求:确定总论点,选择两个不同类别的证据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说明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
2024-04-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