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17 道试题
1 . [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
昨日更新 | 3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3 . “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

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学家眼中的凡尔赛和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在《(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中阐述了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设想

◆我们通过提议设立自由贸易同盟,可以挽回在组织和经济效率方面的部分损失,这些损失是大战之后出现的无数新的政治划界以及成立的许多民族主义政权所造成的,他们的特征无不是贪婪而猜忌、缺乏经验而又在经济上存在诸多的缺陷。

◆协约国内部债务问题与欧洲各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热烈的大众情绪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此种情绪的基础,并不是建立在对德国实际上能够支付多少赔款的合理计算之上,而是建立在如果德国不能这样支付赔款,对自身所处的不堪忍受的财务困境深切的认知之上。

◆要想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之下,欧洲重整山河,其势难如登天。因此,我衷心拥护在法、德、英及美国等很多地区所倡议的某种形式或方式下进行国际贷款。在这样的计划之下,无论怎样分配偿还贷款的最后责任,美国都势必要担负起贷款主要来源这一重担。

◆如果还是不能重新启动与俄国的贸易,那么,1920-1921年间的小麦必将非常缺,价格会变得极为高昂(除非这两年所有季节都取得大丰收)。所以说,最近协约国宣布的对俄国进行封锁的行动是非常愚蠢和短视的;我们与其说是在封锁俄国,倒不如说是在封锁我们自己。

——据[]凯恩斯《〈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12月)

(1)根据凯恩斯“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设想,分析一战后欧洲社会发展存在哪些隐患。
(2)凯恩斯“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设想在当时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埃及降水非常少,但因为尼罗河,这个地方很早就有了农业,很早就出现了文明。尼罗河在埃及境内有1200多千米,埃及人把尼罗河周围的土地称为黑土地,与周边沙漠的红土地相区分。尼罗河不仅给埃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为埃及提供了交通、通信以及食物来源。尼罗河在每年7月开始泛滥,9月达到高峰,尼罗河的泛滥使埃及进行耕种的肥料有了保证。因为尼罗河,古埃及的历法把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7-10月的泛滥期,11月到次年2月的生长期,3—6月的干旱期,这与尼罗河的涨落是完全吻合的。尼罗河中的鸟类、鱼类,还有其他动物,是埃及人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埃及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文明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

材料二   在古埃及固有的文化传统中,象形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颇具代表性。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既不像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那样可以为几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所利用,又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的演变不同,它仅仅为古代埃及民族所利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开始出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末,大约流行了三四千年之久。虽然在这几千年中,象形文字的语法和词汇变化相当大,特别是在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语言,较之法老时期,很少相似,但是象形文字的传统却得以保存下来。

——摘编自刘文鹏、令狐若明《论古埃及文明的特性》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发展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旅京山东人士受危机意识和乡缘观念的驱使,创办了《山东杂志》。其发刊词指出:“《山东杂志》何为而作也?乃为东人筹生活之计、自全之策,而广集事汇、兼为论说,偏陲之父老子弟,使易其积习,以免于危亡也。”杂志由山东同乡集股经营,初次召集时,“大众非常踊跃,认百股者三人,其余十股至五十股不等,约计已集约在千股以上”。杂志在山东省内的东牟公学、济宁公立阅报所以及各府中学堂等地广设代派处,还采取“代销杂志十份以上者酌提一成”等办法促销。杂志的载文分为十类,即论说、朝政、学务、民风、吏治、实业、交涉、要闻、轶事、杂录。杂志以大量篇幅介绍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野心和手段进行揭露,对清廷的吏治腐败和对内昏庸、对外出卖国家利权的事实进行批判。

——摘编自孙向群等《开启民智救亡图存——<山东杂志>评述》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杂志》创办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概括《山东杂志》运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时代价值。
7日内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二选必3 历史期末模拟测试B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

材料一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并导致劳资冲突的骤然加剧。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该法案规定,任何工匠若通过结社要求提高工资,或减少、改变工时,或削减工作总量,以及任何人通过收买、规劝、诱导、恐吓或以任何恶劣的手段来唆使任何行业的工匠来实施上述行为,或无正当理由而停工的,经两名治安法官裁决后,亦可判处不超过三个月的监禁或不超过两个月的劳役。

材料二   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不仅给雇主阶层带来巨大压力,也迫使政府不得不通过改善工人待遇、增加工会权利来缓解社会危机。1867年皇家委员会通过的《主仆法》,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刑法对单个工人活动的限制,普通工人第一次得到议会特许的承认。1867年英国熟练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这促使政府必须考虑工会的权利。1871年,《工会法》在英国问世,法律规定,任何工会的活动只要限制在它的职业范围内都不应被视为非法。工会的合法性得到重申。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柴彬《从工会法律地位的演进看工业化时期英国政府劳资政策的嬗变(1799—197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末英国工人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英国政府对工会组织立场的变化。
8 . 历史分期是历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人类的早期文明,在这一阶段,神明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均受到神意的桎梏并以神为中心来看待世界,而没有超出这一局限。在历史实践中,神明崇拜大行其道,统治者通常被看成是神之子,代表神来统治人民,当然也利用神明的威严来施行其统治。所谓人类的轴心文明,指在思想和观念上超越了神明的束缚,建立起以人自身为中心的世界观的文明。这类文明所建立的原创性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历史与文化形态。在轴心文明之后,鲜有原创性的文化体系出现,大一统的帝国此时开始形成,大体上可以说是古代帝国兴盛的阶段。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中国、印度、希腊,人类文明进入“轴心时代”。

——(德国)卡尔·雅斯贝斯《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分期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2)任选材料二的一个文明中心,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被列为“轴心时代”文明中心的依据。
7日内更新 | 65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一下册 历史期末模拟测试B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军入关前,有专门处理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后更名为理藩院,就是处理藩部(包括边疆民族和周边部分国家)问题的政府部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清廷修订《理藩院则例》,适用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理藩院则例》源于《蒙古律例》,而《蒙古律例》又是清朝先后颁行于蒙古的《盛京定例》《蒙古律书》《蒙古例》等法令的最后修订本。乾隆六年(1741),《蒙古律例》告成。尔后,又多次增补修订,至乾隆五十四年律例条文已有209条。嘉庆十六年(1811),清廷在理藩院设立“则例纂修馆”,在增补刊 印《蒙古律例》的同时制定《理藩院则例》。《理藩院则例》的编修,虽然是在《蒙古律例》的基础上增补的,但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边疆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情况而编修的。《理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在边疆地区的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指出从《蒙古律例》到《理藩院则例》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藩院则例》的积极影响。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练习)-【上好课】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沿袭汉魏六朝以来的和亲政策,并加以发展和创新,积极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供职朝廷的少数民族上层联姻。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后,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约十万户突厥人移入中原,保全其部落,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并从中挑选百余人担任京官武职。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出巡灵州,与诸部落首领会盟,史称“灵州会盟”。随后,唐朝在漠北建立羁縻府州,西北地区由战乱走向和平。

——摘编自王朝海《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被称为“天可汗”?》

材料二   在世界文明史上,许多文明的衰亡都与异族的入侵有着极大的关系。然而,尽管中国古代也历经无数次改朝换代,亦或异族入侵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无论如何,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中华文明不仅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摧折,反而通过不断吸纳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不分夷夏,更加枝繁叶茂。

——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2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卷)-【上好课】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