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烽燧遗址

2019年至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新疆尉犁县境内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烽燧由三层或四层土坯夹一层芦苇草,中部夹放胡杨桁木垒砌而成。在烽燧南侧还发现有土坯垒筑的护坡。遗址中出土的文书、木简带有明确纪年,已发现有“先天”“开元”“天宝”等年号。出土的军事文书数量最多,详细记录了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有关的军镇、守捉、烽铺馆驿等各级军事设施名称。出土的木质实物标本记载了“计会交牌”制度(传递军情和政令),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烽燧遗址出土了《韩朋赋》《游仙窟》《孝经》等手抄本,都是当时风行一时的作品和书籍。出土的纺织品,主要为丝、毛、棉、麻四种。遗址中发现了34种不同的植物,其中粮食作物有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等,园艺作物有桃、杏、枣、核桃等;还出土了不少动物骨头,有马鹿、野猪、黄羊、鱼等,多数属于野生动物。

(1)烽燧遗址出土了哪些类别的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依据烽燧遗址的考古信息,概括其反映的历史面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二   中美科技合作的三个阶段简况

时间阶段特征特点总结
1972至1989年起步与发展美方主导,以对华科技支援和代培人才为主的不对称合作关系。
1989至1999年波折学术界与企业界联系愈加紧密,中方力量大为改观,成为平等的合作者。
2000至2015年深入发展中方无论在学术、产业、人才还是资金层面,都具有了足够的实力,在两国科技合作中形成“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新导向。

——摘编整理自陈强,刘园珍《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确定了巩固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的科技战略,并坚持高度集中、全面规划的举国体制。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使得中国科技战略转向“自力更生”的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18年以来以贸易战为代表的大国对抗态势愈演愈烈,表明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改变只有用行政资源配置办大事的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摘编自曹原、田中修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尖端科技项目开始起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60—70年代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科技合作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科技战略所经历的变化。指出新时代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怎样的变革。
2024-01-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民族关系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慎重地采取了众生一体、共治天下的原则。大唐帝国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相当于世袭封建。唐太宗执政时的唐朝廷是多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突厥、吐谷浑、吐、丹等)分享天下。唐太宗与异族分天下,还有更深一层考虑,“把敌国变成异族自治,留住外部监督,不留边祸,则外有制衡,内不失道”。

——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材料二1879至1885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推出若干改革措施,让教会丧失大片教育阵地,培养了大批充满爱国热情的共和派教师。“加强民族共同体团结”,如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选用民族主义作家戴鲁菜德的《士兵之歌》作为全国中小学传唱歌曲……“公共仪式的发明”,“公共纪念碑的大规模出现”,以象征手法渲染爱国情感的作用。如玛利亚娜、三色旗、《马赛曲》等等,并附之以自由、平等、博爱的意识形态解释,强化公民们爱国意识。

——摘编自黎英亮《十九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裂变——以法国的共和爱国主义与反共和民族主义为典型》

材料三今年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摘编自习近平《在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2021年2月3日至5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众生一体、共治天下”体现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写出唐朝主要边疆管理机构的名称。用一句话归纳唐朝民族政策“更深一层考虑”的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法国这些现象出现的目的。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简述这一制度的优势。
2023-02-2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包括古钢琴在内的诸多西方文明成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日益密切。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转多地,广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结合西方科学和中国实际创作的一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玛窦还与徐光启一同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明末研究数学之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他就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78年到1999年),以对外宣传小组成立为起点,《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批对外刊物陆续发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开始逐渐恢复起来,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外宣思想路线。第二次浪潮(从2000年到2017年),以中国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起点,“央媒”在海外“抢滩登陆”后进一步纵向“深入”海外市场。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已经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第三次浪潮以2018年“三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一”为起点,媒体融合步入新阶段,全媒体格局加速发展,国际传播正拉开全球性战略传播格局的重组生态下,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重组的宏大序幕。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姜飞、张楠《中国对外传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历史条件,简要分析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传播三次浪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积极意义。
2023-09-29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八)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有机结合、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71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试举两例说明。
2023-12-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绅阶层源远流长,但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成为一个群体,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其相应的功能。明清士绅阶层鼓舞民众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修建农业灌溉设施;带领乡民开山架桥,修建道路,并定期修整维护道路;躬体力行,传授经典,传播传统道德信条。每逢粮食歉收、灾荒年份、乡民生活窘困之时,士绅阶层筹资筹粮,开设粥棚,赈济乡民。士绅阶层带领乡村民众制定乡规民俗,对地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士绅阶层有时候还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无情地剥削乡里民众,强迫民众为其劳动服务。在调解处理乡民诉讼纠纷时,士绅阶层有时也会因为收受贿赂,导致调解判罚的偏颇。

——摘编自李富豪、罗运胜《论明清士绅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对当今乡村振兴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保甲废弛,政府对乡村治理进行了适度调整与变革。晚清政府仿效日本推行地方自治,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如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和发展乡村经济等。1915年,民国政府在清末制度设计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及《施行细则》,最早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自治模式。19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中国乡村建设呈燎原之势,600多个乡村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参与其中,通过兴办教育、改造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防卫,复苏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

——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

材料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习近平20219月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士绅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并分析其不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7 . 20世纪以来,先进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孙中山贡献给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他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向西方寻求真理,并力图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华文明的蜕变、改造提出纲领性设想,推动了辛亥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突破学习西方仅仅局限于欧美资本主义文化的框框,毅然转向更为生机蓬勃的苏俄文化,“以俄为师”,以期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更高远的理想。

——摘编自冯天瑜,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谁要是敢于违反这个方向,他就一定达不到目的,他就自己要碰破头的。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的中国应该建立和必然要建立的内部经济关系。这样的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1月)

材料三   某同学在学习习近平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话时做了如下摘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肩上”我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头革命先驱区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109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孙中山贡献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什么?这一“文化财富”形成过程有什么重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所说的“内部经济关系”指什么?这一经济关系和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之间有什么联系?
(3)依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提倡发扬辛亥革命先驱伟大精神的主要目的。
23-24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以农为本思想的影响下,历代统治者主张农业是“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因比西周时期便出现了“以教稼穑,以稽功事”的农业生产督查官员。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粮食产量,受到粮食生产自身的季节性波动以及供应关系、人均占有量变化等影响,在产量未有较大提高的情况下,统治者将治理之策落实于粮食储备上,仓储制度应运而生并逐渐趋于成熟。为更好地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唐政府主持编撰农书,用于传播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指导耕作生产,宋朝时期,范仲淹提出以工代赈及救灾之举,这种“发司农之票,慕民兴利”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粮食安全思想达到了较高水平。面对明清时期粮食紧张的境况,统治者提出通过粮食市场进行贸易以调剂粮食余缺的政策,由此形成了规模颇大的粮食市场。

——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在粮食过剩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于1950年开始实行土地休耕、停耕,调控粮食产量,在1954年实施《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将剩余的粮食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以缓解国内粮食生产过剩的情况,并在金融资本的助力下,彻底掌握全球粮食定价权。1973年推出的《农业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转变了以往的政府直接补贴形式,推行以目标价格为基础的差额补贴,这使得美国的粮食补贴价格根据国际价格来灵活确定。1990年颁布的农业法案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鼓励农民按照市场规律来种植利润高的作物,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摘编自高瑞东《从美国粮食霸权到全球粮食危机》

材料三   我反复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摘自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2月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安全保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意义。
2023-04-24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测)
9 .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也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50年时,整个旧大陆网络囊括了世界上大约3/4的人口。其西部边疆濒临大西洋,北部深入俄罗斯,东部边疆则位于太平洋边上。数以千计的商路将这个网络连接在一起,其中两条巨大的主干道最为突出。一条涵盖亚洲,从中国北部到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区,另一条主干线是海路。到15世纪,旧大陆网络体系的东、西两端迅速增密和强化。稍后,世界新出现另外两个相对较小的网络(大西洋贸易网和太平洋贸易网),或者说,一个可能已经存在,而另一个正在编织之中。其中,最年轻的是太平洋网络。

——编自(美)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材料二   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合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全球公共卫生亟待加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前途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

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一个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抗将把人类引入死胡同。

——摘自《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2021年1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旧大陆网络”内“两条巨大的主干道”。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结合所学概述当时世界海路贸易出现的新态势。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以“市场”为视角说明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写出从中“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组织方式及“蒸汽和机器”催生的两样新交通工具。
(3)当下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一些国家却出现了所谓的“逆全球化”现象,结合所学,请加以举例说明。阅读材料三,归纳习近平“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特别致辞的核心内涵,并指出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
2022-09-04更新 | 21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文明的封闭永远是相对的……农耕文明对自给自足的追求,导致了交流的必然性,因为自足永远是相对的,所有古代文明都必然缺乏这种或那种资源。为获得或控制相关资源,不同文明之间会有程度不等的交往。虽然资源有时可以通过征服、直接控制资源所在地获得,但更多的时候,由于资源所在地相距遥远,或农耕文明自身实力不足无法实现征服,必须通过商贸实现。

——摘编自晏绍祥、赵轶欧《如何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与交流》

材料二   15、16世纪的世界,出现海道大通新现象。这一现象首先在西欧出现……资本主义是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利润的经济,这与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农本经济是不相容的,因此,资本主义一经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与此同时,由中古后期积累起来并得到改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为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海道大通后,人类交往关系呈现出开放的新特征……使西方国家跳出地中海的局限,面对整个新旧大陆……使局部的文明交往转变为全面交往,交往的内容与数量急剧增加……1500年以前,文明基本上以大陆为中心,海上联系相对来说并不重要……海道将相互隔离的地区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海上交往也就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欧洲海外张的序幕拉开,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

——摘编自陈超《论交往在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自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演讲中指出文明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而变得美丽丰富,到9月提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美好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各文明交融互鉴;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文明交流,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要求的世界各族人民与各国文明要加强交流互鉴,来为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好民心铺垫。在面对国际社会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霸权主义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格局所带来的困境与挑战时,习近平先后多次在国际社会呼吁以文明交流破解文明隔阂、文明冲突以及文明优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的重要论述。

——摘编自付豪《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原因及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道大通的条件,分析海道大通后人类交往关系呈现的新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中国对世界文明交流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