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如今,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统计显示:2020年西藏自治区7.8%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国省区市的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7%,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勇说:“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和旅游业的繁荣是支撑西藏高速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5年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摘编自尕玛多吉、赵斌艺、陈慧娟《沧桑巨变再续辉煌》

材料二   在中央对西藏加大投资力度和财政扶持的同时,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亦在不断完善和加强。从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全国支援西藏的序幕,到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再到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所有县(市、区)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全国支援西藏工作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15月,全国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户中央企业承担了援藏任务,先后选派6批共4742人进藏工作。各对口援藏单位前五批累计建成援藏项目6300个,总投资达133.15亿元。全国各地援藏资金和项目则由第一批的4.8亿元、564个增加到第五批的4023亿元、1660个。

——摘编自贾立政《援藏解读中的三个独特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实现“沧桑巨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加大援藏力度的积极作用。
2022-09-0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9月,美国派德特里克堡基地的细菌战专家调查日本细菌战有关情况。19479月,美国国务院向当时美国驻日最高司令作出指示.为了获取日军满洲731部队石井等人掌握的细菌实验资料,可以"不追究石井及其同伙的战争犯罪责任"。到194811月东京审判结束的几年间,美日之间达成了秘密交易。美国以豁免731部队战犯战争责任为条件,得到了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细菌实验、细菌战、毒气实验等方面的数据,并为此支付了25万日元。20世纪90年代初,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就曾发生炭疽等致命菌株、毒株丢失事件。20197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突然关闭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称实验室没有"完善的系统"来净化废水。但是,疾控中心以"国家安全原因"为由.拒绝公布有关其决定的信息。2020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美多地暴发的同时,美国马里兰州德特里克堡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全面恢复了运行。20215月,媒体报道,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在198911月曾险些发生埃博拉病毒泄露事故。6月,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点名了三份关于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报告。8.意大利媒体剑指美军血液项目.呼吁到德特里克堡溯源。


(1)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罪行。
(2)根据材料和所学,对美国政府在历史与现实中所扮演的角色加以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文物与博物馆

材料一   乾隆帝十分重视文化事业,毕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他对各类艺术的酷爱,推动了当时工艺的发展,有些工艺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奇制品层出不穷。遗留至今的很多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都是当年清宫造办处制造的。造办处的档案保存至今,记载了许多工艺美术品的作者、制作过程等。乾隆帝本人艺术修养甚高,阅赏钤印是他的喜好,故宫珍藏的很多传世书画精品都钤有乾隆的玺印。乾隆帝还吩咐对宫中藏品进行了整理、登记,例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就是两部大型书画著录;《西清三编》,收录了清宫所藏的数千件古代铜器;《四库全书》则共收书350379337卷。

——摘编自郑欣森《乾隆皇帝的收藏与鉴赏》

材料二   故宫博物院大事记

时间

大事记

1925

故宫博物院成立,正式向民众开放

1933

故宫博物院开始文物南迁,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包括《四库全书》等文物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拨付故宫博物院大量经费,用于宫殿、文物等的修缮和维护,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1987

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8

故宫博物院启动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2002

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工程持续到2020

2007

故宫博物院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7

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

2019

故宫博物院和腾讯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科技应用与学术创新,通过数字化+云化+AI,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

2021

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推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实施英才计划,进行学术研究和后备人才培养

2022

故宫博物院近5年来举办教育活动、公众讲座、展览共7200余场次,引进展览、赴境外办展36项,在全国博物馆海外综合影响力排名居领先地位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乾隆帝收藏文物所带来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对上述表格中的信息进行解读。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农业农村部农田管理司的工作人员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将新中国农田建设历程分为六个阶段(见下表)。

阶段相关依据
农田水利恢复建设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水利工程建设参与人数达2000万人,各地兴修和整修小型塘坝600多万处,打井80余万眼,恢复和修建较大的灌溉排水工程280多处,完成土石方17亿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5000多万亩。
农田建设“大干快上”时期(19581961年)19588月,《中共中央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明确提出农业增产技术措施“水肥土种密”,据此,全国大范围开展治沙治碱、对全国主要的低产土壤(包括盐碱土、沼泽土、红壤、冷浸田、咸酸田等)进行综合治理。
农田建设调整时期(19621977年)1964年起,全国受“农业学大寨”口号影响,农田基本建设以分期分批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为中心内容,辅以土地平整和田渠路林综合配置。
农田建设“数量”为主时期(19782007年)197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在不损害水土保持、森林、草原和水产资源的条件下,组织国有农场和人民公社有计划地开垦荒地,使耕地面积逐年有较多的增加”。
农田建设“数量”“质量”并重时期(20082017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农田建设“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推进时期(2018年至今)2019年、2020年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分别为8150万亩、839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分别完成2190万亩、2395万亩。

——据楼晨《新中国农田建设历程刍议》整理

(1)任选两个阶段,分析相应阶段新中国加强农田建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史实说明新中国农田建设历程留下了哪些历史经验。
2023-12-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省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材料二   建国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大号污水直排运河。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和码头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也建销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2019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等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服务功能的变化。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时代价值。
2022-08-29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7 .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其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04年颁行的《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首创和典范,对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其颁行之后,欧洲的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丹麦、罗马尼亚、葡萄牙等国,拉丁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亚洲的中国、日本等国,在开展本土的民事立法之时,均将《法国民法典》作为蓝本。

——摘编自张玉涛《论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自2021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要是将自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为止相继制定的各相关法律加以修改、合并、编纂而成的,是体现21世纪时代特征的法典,其法律条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法律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顺利通过及实施,关键是具备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摘编自[日]高见泽磨著,魏敏、陈凤华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历史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出台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备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史实依据。
2024-01-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除了完善取士制度,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有国子监总辖各学。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和崇文馆。唐代还出现众多门类、范围广阔的实科专门学校。

唐宋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宋代则将书院发展为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元代政府大力扶持书院,书院院址多选于山林名胜之地,主持人称为“洞主”或“山长”。书院的出现,不仅对各种思想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代表着社会良知,担当着社会道义,是批判现实社会黑暗腐朽势力的一股力量。到了明代,由于阉党魏忠贤矫旨尽毁国中书院,此后书院渐渐衰落。明代的学校,中央设有国子监(贵族学校),地方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校(军事学校)。清代学制大抵沿袭明朝,科举制沿袭宋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考试内容:第一类为经义,出题限于四书五经,文体多为八股;第二类为诏诰律令;第三类为经史时务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

材料二   1901年以后,清政府对传统教育体制改革,改造各级官学,书院改设学堂,改革和废除科举取士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大发展,促进了留学潮流的高涨,加速了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在晚清最后十年中,留日学生在留学生中占大多数。这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在政策上提倡、鼓励;日本政府推行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民族危亡感的强烈震荡;中日两国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留学生们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这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变革中,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引进西方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学说,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近代教育理论的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热情投身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特别是初等教育体系、中等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事业教育、军事教育、法政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留学生中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近代教育家群体。这些变革实现了以日本教育为模板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加速了正在走向衰亡的封建教育体制的解体,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近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观念第一次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培养和造就了中国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有1.6年,2018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10.6年,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至1976年:扫盲运动到基础教育。1949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于1951年起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在扫盲运动展开的过程中,基础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1977年—2011年:全面发展基础教育。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了湖南省桃江县《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报告中指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培养技术人才,其基础在于教育。故要求各级党政官员,切实抓好小学教育的普及。2012年至2019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逐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从最初的扫盲运动到之后基础教育,再到如今推进教育信息化2.0,中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跨越式的飞速发展。

——摘编自《教育强国之路!图说中国70年教育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发生的变化,并分析清末兴学热潮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2023-08-25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天成学校2023届高三4月段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永坦,1936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两院”院士,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幼年目睹山河破碎,在家国萦难中萌生爱国心、强国志,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三次谢绝英国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他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培育凝聚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动权的战略创新力量,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100杰出人物”。他说:“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

——摘编自吴晶等《踏平坎坷成大道——记科学家刘永坦》


(1)根据材料,概括刘永坦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刘永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体现的时代精神。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三次西征以后,蒙古统治者挟持军事上的胜利,将大批被征服者迁徙到东方。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回回人,这些回回人原是居住在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迁入中国后从事手工业、农业和充当职业军人,担任传教士,或者依靠贸易为生,少数人在中国当了官。另有一些从唐宋以来就频繁地出入沿海港口、经营对外贸易的阿拉伯人,和当地民族居民通婚,产生了“土生蕃客”的侨民世家。回回人东迁以后,这些穆斯林侨民也加入回回这个队伍中。从那时起,在中国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信仰伊斯兰教为特点的,使用汉语而又具有学习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回回民族。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2019年全球移民数量2.72亿人,2020年的数据为2.81亿人。欧洲占国际移民总数的比例达30.9%,亚洲30.5%,北美20.9%、非洲9%2020年,65%的国际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国家,31%的移民居住在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居住在低收入国家的仅占4%。约占78%的国际移民处于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截止2021年底,全球因迫害、冲突、暴力以及违反人权等导致的被迫移民人数再创新高,总数达8930万人。

——摘编自陈积敏《当前国际移民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回族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国际移民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