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1950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2022-11-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5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基础过关练)
2 . 法律和教化。

材料一   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垢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太平御览·第六卷》

材料二   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其影响更加显著。


(1)概括材料一中判决案件的两种结果及依据分别是什么?这种现象反映出西汉法律实施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图中①②③④任选两个国家或地区说明其在法律建设上的主要成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含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意义。
2021-10-16更新 | 199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尖子生联赛调研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カ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的事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5 . 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至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
(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依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影响衰落的原因。
7 . 下表是中国近代5个历史时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流行词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流行词汇
年代1兴民权、托古改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年代2“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年代3夷之长技、轮船、采矿、火器、立国之道
年代4井冈山、土地、农村、“星星之火”
年代5革命、共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分别提取有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已无力承受新办工业所需资金,将目光转向买办和富商群体,希望借他们的力量缓解经费上的困难。外商在华创办企业时,也遇到资金不足和周转问题,他们向华人募股,受丰厚利润的引诱,部分买办和富商开始在外资企业附股并获取了不菲的收入。1867年,中国最早留美学生容闳上书建议募股组建新轮船公司,1872年,李鸿章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该公司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官股在公司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摘编自:张乐融 《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材料二   1983年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成立,1984年7月20日,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登堂入室。1992年,全国各城市经批准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使全国股份制企业达到3700多家。同时,国务院还批准9家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到香港和境外上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黄泽华《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股份制企业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在先秦以“子学”形式存在,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汉代儒学在继承孔子、孟子等人思想的同时,转而以“经学”为主要存在形式。儒生将孔子整理的典籍封为经典,即“五经”。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汉代儒家经学成为朝廷认可的官方学术。《春秋》被用作审判罪犯的标准,《诗经》则被当作谏书以规劝执政者。孔子则被描述为天庭的圣人,为汉立法制宪,祭孔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晚明清初,随着对王学末流的批判,王学营垒发生分化并走向衰落。程朱理学则被认为视为救治王学弊病的重要选择,并为清朝统治者所重视。康熙帝则升享朱熹于十哲之列。一些不愿固守理学的学者,弃宋儒而对汉代经学情有独钟,顾炎武、黄宗羲等为提倡经学之代表。在反思理学、探索学术出路的同时,部分学者将目光投向诸子学,诸子学研究开始活跃起来,顾炎武就称赞先秦诸子“皆自成一家言”。以颜元为代表的学派同顾炎武等人一样,对空谈心性深恶痛绝,其讲学时礼、乐、书、数、射御、技击等无所不包。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中,一部分学者接受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成为中国最早的西学信奉者,如徐光启等人,中国的学术视野得以开阔。

——摘编自:史革新《清初学术思潮转换刍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思想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清初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0-12-1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在治理手段上,儒家先哲共同推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样的圣人用仁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法家推崇的“法”是“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即君王统治臣民的工具;就治理思想而言,儒家以仁、德、礼来规范权力,君权神授的观点也一定程度规范了权力,法家也要求君王要循道用天。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大一统”形成共鸣性认同,这种“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需求不断地绵延存续,符合历史的潮流,但也易形成君王认为权力随心所欲地使用理所应当。王朝的更替,都是在一个权力中心的统治之下。

——据宋清员《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材料二   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意味着:一群自由、平等的城邦公民走向广场等公共场所,基于说服和对话的方式共同商议有关公共生活的事宜,并通过制定契约或法律来规范公民之间的生活,以此种方式共同追求至善的城邦生活,这种众人之治意味着法治。古希腊人认为一个人的统治(君主政体)容易导致对臣民的暴政,从而滑落为僭主统治,那将是人们的不幸。古希腊关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二分思维,到罗马基督教倡导神人二分,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的划分,这种二分思维对以后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二分起到促进作用,注重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地制约,从而保障个人权利。

——据宋清员《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的国家治理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方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国家治理思想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