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2022-03-24更新 | 383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297次组卷 | 87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有关秦汉法律材料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称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各自特点及其对政治统治的影响。
2020-11-10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及积极影响。
5 . 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从中世向近世转变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正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所说,宋朝的君主独裁政治,是建立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宋朝的主干力量来自于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宋朝初年,君主们大力发展了科举以及太学制度。……由于采取了这一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朝廷任用的很多官吏首次来自中部和南部,从而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苏轼的兴趣同样广泛,在艺术领域卓有建树。

——根据美国学者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尹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形成“君主独裁体制”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列举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020-05-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材料   利玛窦(1552- 1610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601年1月,利玛窦首次来到北京。登陆伊始,他便穿起儒生的服装,学习汉语.阅读儒家经典。其目的便是打进中国士大夫的圈子,通过寻找与中国士大夫思想学术上的共同点,使他们皈依上帝,进而通过他们打入宫廷,还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以宣扬上帝的万能。他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君主专制国家,一旦皇帝批准传播福音,教会在中国的事业便告成功。“利玛窦们”决定走上层路钱”,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成功。他们抓住了这些人,并不等于了解和理解了中国接触社会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同时,利玛窦等传教士对普通百姓即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甚至文化传统采取了漠视甚至是敌视的态度。最终基督救神学在中国的传播的过程反而被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所归化。体现了中国百娃的实用主义精神。

-----摘编自起世瑜《从利玛窦到马嘎尔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利玛窦在中国传教遇阻的原因。
2020-05-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材料   1941年12月7目,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地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计划的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罗斯福总统在努力限制轴心国在西方的扩张的同时,还试图制止日本在太平洋的侵略。然而,一届又一届的东京政府由于欧洲事态的发展所提供的所谓的良机而变得越来越好战。希特勒的胜利使法国、英国和荷兰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富饶领地几乎没有设防。因此,只要美国不干涉,日本人占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并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策转变的影响是什么。
2020-01-2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二是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则新法措施,说明其在当时实行的积极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O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
2019-10-18更新 | 1441次组卷 | 3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一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材料二   :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

——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一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