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从属于“礼教”。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1906年王国维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美育应与“智、德、体”三育并重发展,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1912年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1917年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和传教士鼓吹的“宗教救赎论”,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拯救国民精神。20世纪初的美育思想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近三十年后,美育重新回归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20年,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摘编自孙刚成《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新中国美育政策演进及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这样描述唐朝: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唐朝长安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唐都长安平面图如下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   唐朝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到北宋时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东京梦华录》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南宋人《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北宋都城东京平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两幅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各自有哪些显著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唐宋城市特点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2024-01-10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女人开始参与到绝大多数社会化分工中进行劳动,女性关于平等的觉醒成为必然。1791年,《女权宣言》发表,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利。此后伴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发布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广大妇女开始找到真正的群众基础和理论武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85738日,美国纽约纺织女工大罢工,随后成立了第一个纺织女工工会,不仅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还得到了全世界妇女运动的呼应。在第二国际时期(1889—1918),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指出,妇女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一样,最终必将是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的事业。1910年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通过蔡特金的议案,把每年的3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材料二   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这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34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开始在法律层面打破数千年来束缚在妇女身上的封建婚姻枷锁。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妇委在《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中,将坚持抗战,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当前妇女运动的总方针。至19408月,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已吸收边区妇女总数的70%,参加的妇女人数增加至21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妇女在后方积极生产,支援前线,广泛参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项工作当中。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毛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很快席卷全国,并深刻影响了全球的妇女解放运动。

——上述材料均整理自潘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内涵精髓与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世界妇女运动持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5 . 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材料一     

乐部名称存在时间内容顺序说明
武德“九部乐”武德元年(619年)至贞观十一年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武德初因隋旧制
贞观“八部乐”贞观十一年至
贞观十四年
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贞观十一年废除“礼毕”
贞观“十部乐”贞观十六年燕乐、清商、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高昌、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贞观十六年一月加奏“高昌伎”

唐朝“十部乐”,除燕乐和清乐外,大多在南北朝已传入中原地区。燕乐,又称宴乐,在继承西汉乐府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宋朝人著作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为护佑大唐江山社稷,燕乐对统治者歌功颂德;清商乐来自民间舞蹈,用来供宴者享乐。“礼毕”者,出自晋太尉庚亮家,亮毕,伎追思亮,因假为其面,象其容。《旧唐书》卷二十九记载:“西魏与高昌通,始有高昌伎。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

材料二   中世纪欧洲大学统一用教会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一般分为神学、文学、法学、医学四个学院,神学院被放在首要位置。获得教宗的特许令以及相应的权利,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建校前提,大学教师大多是传教士或基督徒,为教会和国家培养服务人才。

近代以来,欧洲一些国家形成不同的国民教育管理体制。如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存至今的国民教育体制,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欧洲大学的课程既注重古典学科,更重视实用学科,大学设有许多科学实验室,以及工程、教育、采矿、测量、林业、工业设计、农学等专科学位。英国、法国、德国的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如18世纪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生人数只有400人左右,1861年为1200人。在欧洲一些高校中产阶级子弟人数增多,上层家庭子弟的人数日益减少。

(1)阅读材料一,归纳唐朝“十部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近代欧洲高等教育的变化及重要作用。
2024-01-01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6 . 唯物史观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关于“社会改造问题”的争论。1919年7月,《每周评论》发表了胡适撰写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宣传实用主义哲学,否认真理的普遍性,认为唯物史观不适合中国国情;以阶级调和论,反对阶级斗争说,反对社会革命论,宣扬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主义。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并不矛盾,提倡阶级竞争说。“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经济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解决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等便迎刃而解。

材料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18年底,全国有近9亿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500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关于“社会改造问题”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概述这一争论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运用唯物史观,简要评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2024-01-01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7 . 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   《孟子》中讲:“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荀子》说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材料二     

《唐律疏议》规定“五刑”即笞、杖、徒、流、死。笞者,击也,又训为耻。徒者,奴也,盖奴辱之。规定的十大恶行,不孝为其中之一,责骂父母者以谋杀论处,父母身故密不举哀的判处流刑;唐太宗作《帝范》,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唐朝有很多士人编撰家训,如王方庆作《王氏训诫》,柳玭作《戒子孙》等,家训重“忠孝”教育;《新唐书·柳公绰传》中说“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宰相崔祐甫曾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

宋朝编的《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朝制定《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司法重视“例”,修订《问刑条例》;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沿袭明律,制定《大清律例》,乡约也延续明朝模式。

(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孟子与荀子的政治主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唐朝至清朝前期法律与教化的演进,并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01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国王授予部分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商人特许权,建立了众多的特许公司,其代表有莫斯科公司、利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

莫斯科公司成立于1555年,拥有对俄贸易特许垄断权。公司向俄国输出的货物主要为呢绒和火器,从俄国输入主要为蜂蜜、鱼油、毛皮、木材和海军军需品等。1698年其垄断权被取消。
利凡特公司成立于1581年,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该公司每年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进口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料。该公司利润率高达300%,其势力越来越强大。到1825年才最终失去特许状。
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拥有在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后又获得官吏任命、审判、军事等权力。每年向国内提供产自亚洲的棉布与丝绸,获利巨大,并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了印度事务。

——据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军事企业相继建立。这些企业隶属于总督、巡抚,形同官府衙门。后又建立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总办、督办也均是由政府任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提出了按照西方国家的条例,准许民间投资开办。20世纪初,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逐渐转为商办企业。为此,清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

——据周其厚《论洋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许公司在英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企业与英国特许公司的不同之处,并简析洋务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
9 . 【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

——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土地占有不均问题十分突出,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富民阶层在调控贫富分化与社会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富民阶层通过乡约和社仓建立起有效的救济组织和制度。乡约明确宣示“患难相恤”是自治事业的一部分,约中之人互助互爱,为需要救助的人提供社会保障。社仓以人民户主的方法组成自治性组织,平年扶贫、灾年赈济。这些自治性的制度弥补了政府缺位的问题。宋代的富民认为在家族层次上应该相互扶持,很多家族都建立了族田义庄用于抚恤孤老、资助贫穷的学子求学科举,如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就有良田千亩,用以资助范氏子弟。宋代的富民既占用巨额的财富,同时又拥有相应的文化水平,是宋代的“地方精英”,成为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摘编自杨华星《宋代的贫富分化与社会调控》

材料二   亚当斯密的思想在英国的救济制度中得到了贯彻,他认为富人的富裕和穷人的贫穷都是天经地义,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政府不应该承担社会救济的责任。到了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工资下降,为此英国政府在报告中提出了“劣等处置原则和济贫院检验原则”,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意图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获得救济,接受救济者不再拥有选举权以作为政治上的惩罚,意在让贫民通过个人努力而非政府和社会帮助来摆脱贫困。但很多贫民并不愿意进济贫院,因为那里的处境比在工厂劳动还要更差。苛刻的制度并未体现公平和正义,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反而愈演愈烈。

——摘编自腾淑娜《公平与效率视域下的近代英国济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救济发展的背景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贫困问题的认识。
2023-11-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