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前,北美殖民地实践了长达150多年的民主政治。独立战争前后,由于大量的欧洲先进的政治和法律学说传入美国,而这些学说和思想,极易为美国人民接受并与美国人民已经具有的共和、民主、限权理念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美国人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人权意识和民主、共和、限权等政治要求。宪法为美国缔造了一个崭新的政府体制,为美国建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第一次把联邦制、分权制、制衡制等抽象理论变成了现实,保证了美国政局的稳定,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摘编自彭澎《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首先站出来追求政治近代化的是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以西方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要求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维新派在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实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采取武装革命的方式追求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确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临时约法》规定设立国务总理,实行责任内阁制;“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参议院有立法权、财政权、任免权、外交权、顾问权,有对大总统和国务员的弹劾权。

——摘编自李建忠《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等革命派实践政治近代化的原因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承秦制,货币有黄金和铜钱两种。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还未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币制紊乱,有仿秦半两所制铜钱,又有三铢、四铢钱等等,民间私铸钱币的情形也很猖獗。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下令废行以前钱币,改用五铢钱。此后又将五铢钱的铸行权收归中央,任用专职官员管理,自此西汉的货币制度得以规范统一。五铢钱是古代中国比较先进的货币。它大小轻重适中,与同时期罗马钱币第纳留斯轻重相类,钱币的正面和反面都有外廓,不易磨损和冒仿。从汉武帝铸行五铢钱之后,五铢钱就取得中国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长达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钱币之一。唐初改行通宝,仍继承了五铢钱的许多优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杜永涛、姜德富著《世界古代后期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铢钱的特点。
2022-03-1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北江实验选修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小口罩,大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乌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材料二   口罩自问世以来,其颜色、款式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口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愈来愈多样化和个性化。口罩不再只是医用,而是实现了“跨界发展”,成为时尚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元素。“遮住一部分面容”成为人们审美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摘编自周凯、高福进著(口罩文化史:病毒、符号与身份建构》

材料三   20203月至12月,中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涉及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亿元其中出口了2242亿只口罩,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保障。

——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口罩发明与应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口罩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口罩大量出口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地方行政机构初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两级。中央在各州设置通判,监督、牵制知州。由于州县众多,朝廷感到光靠通判还不够,便改唐代的道为路(全国分为十余路)。路设有转运司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转运司的权力大了,朝廷又担心会成为唐末的节度使,后又增设提点刑狱司、安抚司和提举常平司。这样就形成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宋代监司官对地方的监察,主要采取出巡的方式,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巡遍所辖的地区。监司官所到之处,当地的官员用公款宴请,送钱送物,奢靡之风蔓延。

——据修晓波《设通判、监司,构建地方监察网络——宋代的监察制度》等

材料二   “巡回法庭”乃是由法院派出法庭,定期或不定期在所辖区域内巡回流动之司法制度。中国现代意义上之“巡回法庭”首次试行于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当时的中国,战乱纷扰,财政空虚,腐败丛生。而司法制度章法难寻,缺乏统一、规范的指引,司法救济极难普及、司法权威更难保障。在此情势下,“巡回法庭”应运而生,并于当时的时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编自杨丽娟《民国巡回法庭考》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成功开展了一场以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反腐败斗争。党中央制定了“首长负责,亲自动手”的方针,从领导机关和高级干部抓起,充分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并利用广播报纸等强化舆论监督。在这场斗争中,党和政府注意抓住典型重大案件,坚决惩治,以引起全党的警惕和全社会的重视。

——据刘雪明《论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巡回法庭”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意义。
2022-01-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秀才、孝廉从州郡中选拔出来后,在中央接受考试,考试成绩获得中正的承认后,成为乡品。大体上成绩甲等转换为乡品二品,乙等为三品,丙等为四品。他们经过艰难的考试,好不容易才获得乡品四品。而另一方面,世家子弟因清谈而活跃于社交界,唾手便获得乡品二品。结果,孝廉制度被包括于九品官人法之中,与其说是选拔人才,不如说是压抑人才,成为只有下层士人参加的选举。这样,九品官人法成为贵族运作的且只对现有贵族阶级有利的制度。

——摘编自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材料二 随着门阀制度腐朽性的暴露,国家为了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必须有强力的官僚队伍支持和相应的选拔手段。州县长官不得辟署属僚,其任用权收归中央,中央吏部不断将大批有任官资格的人掌握在自己手中。隋大业初年,科举制应运而生,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终止,影响中国社会长达1300年。科举制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人才选拔制度,能把不同阶层的精英分子源源不断地吸纳到统治层内,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官僚体系也获得了有效的代谢机制。为了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识字一读书一考试”的道路,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由于百姓识字率的上升而相应地得到提高。比较偏远的云贵地区,其文化层次无法与先进的江南地区相比。中央政府基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保证相对落后地区文化的继起和发展,采取分区配额制,保证偏僻地区的权利和机会。

——摘编自牛建强《科举制是如何产生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其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宗室子弟应当定等级),乡里莫敢与为辈(同等级),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推举郑默)。

——摘编自《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

材料二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晋选官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总体趋势。
2021-12-0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而且历代都有厘革,前后相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课、等级、俸禄、回避、监察、休假等一系列的齐全的文官管理制度。选官制度在秦汉时期是很不规范、很不齐全的,之后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别,同时,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儒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把刑政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官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伦理指向。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逐渐确立,但是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因而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官吏们无法熟练地掌握业务。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获得了政治统治权,他们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国家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

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美、日、德、法、意和加拿大等国家争先效仿;文官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实行职务常任制,不随内阁共进退,也不受选举胜负或政潮起落的影响;实行公开而又平等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实行严格而科学的考评制度,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决定奖惩、晋升。-

——摘编自甄敏《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15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建立了包括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学科。职业教育一般由职官负责,如工场手工业方面的人才培养,由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实科人才的培养,国子监的律学、武学、书学、算学、医学。官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由国家统一颁定并施行,一般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必修课。如医学确立了三科各习七书:《黄帝素问》《千金方》《脉经》《伤寒论》等,并由国家规定统一按法式进行教学法式就是行业的技术规范,将作监庀其工徒而授以法式、军器监凡利器以法式授工徒

——整理自岳德虎《论宋代的职业教育》

材料二   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规定: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明义理。前学堂聘请法国教授法文、算术、物理、化学以及有关制造的学问,以培养学生打样制造的能力。后学堂教授英文、地理、算术、管轮、驾驶等课程,目的在培养管轮及驾驶的人才。要求学生依照泰西之例,习驾驶者在校肆业数年,于有关知识初具根底之后,再派入教练舰,周涉海洋,演试炮弹。在法学堂学习制造的学生,培训的最后几年,每天要求安排一定的时间去船厂见习、实习,使他们熟悉工厂每一部门的活动。实业学堂的建立及近代科学技术课程的开设,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与工、农实业的进步,在客观上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唐群《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进步性及特色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1-11-0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算数书》木简出土于湖北江陵张家山的汉墓,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它与现存本《九章算术》一样,都是以习题集的形式编撰的,共同涉及的问题有关税、田租、金价、丝价、利息金额、米价、负重等。

例如以下习题:有人背米出关,不知米有几斗。关卡有三个,每出关一次要纳三分之一的税。出三关后,剩下的米是一斗。此人在一开始背多少米?答案:背三斗三又四分之三升米。书中还给出了算法。有学者认为本题的社会背景是商鞅变法。商鞅主张国内经商之人加重关市之税,不准商人从事粮食买卖,通过对粮食的严格管理以控制人口流动,保证民众务农。《九章算术》中也有类似的习题,连过三关的税率由本题的70%下降为54%。

——摘编自刘艳《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所见社会经济生活问题考察》

材料二

报刊名称创刊时间创办者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西闻见录》18728外国来京传教士北京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介绍西方天文地理、人文风情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辅以各国新闻。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18958康有为、梁启超等北京城第一份中国人自主创办的近代报刊。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维新变法。
《帝国日报》190912陆鸿连以“扶持宪政,指导舆论,扩张国权,发表政见”为宗目。编辑中有不少革命党人,故言论倾向革命。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整理研究《算数书》在历史研究中的用途。
(2)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晚清时期北京报刊发展的背景及影响。
2021-09-2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