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时,青年思想家王通总结孔孟、董仲舒的思想理论框架,提出“中道论”。他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统称为“中道”,并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提出“道”是认识和修养的目标,个人只要真正做到“仁、义、礼、智、信”(简称“五常”),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在五常之中,他认为“仁”“义”是教化的根本,其中“仁”是起点和先决条件,应该存“道义”而去“利欲”,这一观点为后世的理学家所继承并将其推向极端。他重视礼的作用,提出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以礼为准。王通的《中说》虽然是儒家著作,但在其中又能看到“老”“释”的一些思想。他主张“无争、无辩”,反对三教相互攻击、诋毁,但又主张佛、道应以儒学为主体。

——据王仲营《隋唐五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王通“中道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通的“中道论”思想。
2023-10-0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读史方舆纪要》所录先秦战例大多出自《春秋三传》《史记》《国语》《战国策》等书,因此其中的六百多条战例集中于春秋战国。而在春秋变革、战国纷争之中,除楚国及吴、越地域偏南外,其余各国皆在北方。若以南北划分,大致北方省份(山东、河南、陕西等)的战例占九成,南方数省则只有十分之一。

——摘选自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材料二   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功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例多分布于北方的地理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的影响。
2023-10-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浙江宁波绅商最先创办了对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得以航行沿海和内河。此后,福建、广东、广西、上海、山东、天津、吉林、湖北、湖南,以及苏州、杭州、镇江等地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相继开办。据统计,1895~1900年间,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船运输业约100家,加上原来的一些商轮企业,除去中途停业者外,到1900 年继续营业的约有80家,轮船约有440艘,总吨数约10 000吨。如果连同招商局和挂洋旗的华商轮船一并计算,中国所有的轮船航运业估计达480艘,总吨数约7万吨。1901~1911 年,先后创办的大中型轮船企业46个,到宣统三年底能够继续运营的有31个,这是一个跨越性的进步。这11年间新创内河轮船企业合计达405家,资本总额580多万元,轮船630余艘,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充,除去中途停闭者,到宣统三年共有500余家企业,资本约800万元,拥有小轮船900多艘,这样就大致形成了遍及。上海、长江干支流,以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运网络。

——摘编自刘凝凡《近代中国航运业之演进研究》

材料二   据2004年数据统计,我国现有港口1 460个,国际海运船队为3 700多万载重吨,位列世界第五位。2002 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 700万标准箱,年增长35%。为适应集装箱快速发展的需要,政府重点加强了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建设,上海、宁波、深圳等都在兴建大型深水集装箱专用泊位,尤其是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和长江深水航道治理工程。2002 年底,我国已与66 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海运及河运协定批准设立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和集装箱运输服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120多家,70多家境外航商在我国港口开辟了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2004 年1月1日起施行的《港口法》,是我国第一部对港口事业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自实施以来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国际海上运输活动。我国鼓励国内港口及航运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用现代物流改造传统运输业,拓展我国海运业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苏新刚《新世纪中国航运业的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航运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我国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推动21世纪中国航运业发展的策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近日,我市某中学的历史研学小组开展了一次"感受北魏魅力共创文明大同”的北魏历史资料收集活动,他们收集了相关史料并展示如下。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迁都后,(孝文帝)大力推行族际婚姻,借此来增强鲜卑与汉族之间的联系,促进鲜卑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继而博得汉人的支持与效忠,孝文帝自身"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联,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并且他还为其五个弟弟分别指婚迎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高门之女,并宣布"前者所纳,可为妾媵”。

——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跟鲜卑的文化变迁》

材料二   云冈第二期石窟建于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前(465494)o……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486年)的服制改革与云冈石窟造像关系密切。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南方地区在魏晋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将佛教与神仙思想结合,形成了始于顾恺之、戴逵,终于陆探微"秀骨清像”一派的画风。这种新形象、新画派随着南北方的交流与太和改革中大力吸收南朝文化,使一种面相清瘦、褒衣博带、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在云冈石窟太和年间的造像上初见端倪。因此中期的飞天从形象到服饰都渗有汉民族文化典型的"秀骨清像"因素。如第6窟中心塔柱北壁下层龛楣内的飞天,高发髻飞天与逆发型飞天相间分布,前者不露足,后者露足;前者体态清秀飘逸,后者健硕豪放。

——李南芹《由北魏历史看飞天形象演化——以云冈飞天的演变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在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说明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澳大利亚成立移民部,以“移民即繁荣”为战略导向,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1958年的官方宣传册——《澳大利亚需要所有这些人》,继续宣传和鼓励吸收外国移民,并反复强调来自英国的技术移民的重要性,与澳大利亚有着紧密的联邦和家庭联系的英国,为我们提供了易被同化的移民。英国向我们派遣了数十万具有共同背景和语言的人,他们拥有高水平的行业技能和类似的行业标准。1949年1月至1957年9月,在从英国接收的援助移民中122,741名“养家糊口者”(家庭中有工作收入的人)中,只有35,875名是非熟练工人。

20世纪50年代初,“援助通行计划”涉及的欧洲国家已经超过30个,从战后到50年代末的十几年里,英国以外国家的移民约占澳大利亚移民计划的2/3。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来自60多个国家,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工程师、测量师、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物理学家、冶金学家等。澳大利亚人也越来越将亚洲移民明显的种族和文化差异看作种族多样性的一部分。歧视性移民立法的废除,有助于澳大利亚社会整合移民来源,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平等吸收各国移民。

       ——摘编自张瑾《二战后三十年间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结构与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变化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陕甘宁边区的第一次选举运动以选举促民主,以民主促抗战,联合一切力量进行战争动员。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实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延安实行封锁包围,陕甘宁边区经济极度困难。1941年进行的第二次民主选举活动,目的在于广泛而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力量抗日和抗击顽固派。

——摘编自王进,胡馨月《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略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

材料二   19484月,毛泽东认为欲夺取全国胜利,必须集中全部权力于中央。96日,华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随后,东北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湖南和平解放后,成立了“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919日,绥远和平解放,成立了“绥远军政委员会”。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西北地区甚广,民族甚复杂,我党有威信的回民干部又甚少,欲求彻底而又健全又迅速的解决,必须采用政治方式,其办法即为利用靠拢我们的国民党人,和我们的人一起组织军政委员会,以为过渡机构”。

——李格《略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的建立》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政权建设上采取的措施,并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材料三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更好地走向未来?从根本上说是要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其中一个最为根本的方面就是要重视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使人民享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更多地参与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欧阳康,余扬《新时代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路径探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公元780年陆羽《茶经》成书,这是世界茶文化的首部元典,书中关于“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等论述,首次诠释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卢仝、皎然等还用一批经典的诗歌将这种思想上升到“道”的层面。宋代茶文化则以奢华浪漫为特色,充满繁盛景象和艺术气息。经过元代短暂低潮后,明代茶文化风气为之一变,以自然清淡之风为特色。据记载,明初朱元璋因龙团茶“重劳民力”,遂下令罢造,惟采芽以进,进贡品级分为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四类。在饮用方法上,崇尚自然,将干茶置于茶碗或茶壶之中,注入沸水,即可饮用。品饮者以泡开的芽茶形状、茶香、茶色、茶味、品饮环境等为审美对象。这种简便的饮茶方式“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流传至今。清代至民国时期实现了茶文化平民化的转变, 饮茶真正成为世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茶馆遍布城乡、数量众多,超过前代,承担了民众公共生活空间的功能,甚至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改变了只有男性坐茶馆的格局。茶文化通过万里茶道、海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遍及全球,各国结合本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孕育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

——摘编自宋时磊《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材料二   约在1690年,波士顿开设了北美大陆上第一个出售中国茶叶的市场。到18世纪中期,茶也成为北美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日常消费品。一位法国人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在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就像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1773年英国议会专门颁布了《茶税法》,特别批淮东印度公司拥有输出茶叶的垄断权,只需向殖民地海关缴纳每磅3便士的茶叶税。这一举措更是激怒了北美殖民者。他们先是发起了波士顿倾茶事件,后又在各个北美殖民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茶运动,使得独立革命前夕殖民地的茶税收入急剧下降,从1769年的8189英镑减少到了1774 年的987英镑。

——摘编自荆玲玲《北美独立革命时期的茶与咖啡一日常消费、政治话语和独立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成因的角度分别概括唐代及其之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并总结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茶叶市场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大西洋一印度洋一太平洋新航线的开辟,促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瓷器贸易体系从区域走向全球的重要转折。下袁“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见证了当时远洋贸易的繁荣。

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单位:艘)

沉船编年中国东南亚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其他总计
第一期: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60年代38200013
第二期:16世纪70和80年代53306017
第三期:16世纪9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4011145135
第四期:17世纪9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311111017
总计1512172512182

材料二   在东亚和东南亚海域,荷兰一方面持续围攻西班牙、葡萄牙的贸易据点和商船,另一方面也积极谋求与中国、日本开展贸易活动。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向市场募集资金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荷兰在亚洲地区贸易活动。为了更安全、更便捷地开展荷中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还于1611年开辟了从好望角向南靠近南极圈航行,然后沿澳大利亚西海岸北上巴达维亚的新航线。

       ——摘编自魏峻《16—17世纪的瓷器贸易全球化:以沉船资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导权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沉船编年中第三期和第四期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沉船数量的变化及其折射出的历史变迁。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荷兰在17世纪活动东南业地区贸易主导权的原因及其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发表的重要文章:

时间作者文章
1915年9月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6年9月李大钊《青春》
1917年4月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18年4月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
1918年11月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5月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5月陈独秀《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1923年6月瞿秋白《国际歌》中文歌词
1926年3月瞿秋白《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

材料二   《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这本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刊物,从未间断地向国际国内展现中国的风貌。

1954年第2期封面鞍山钢铁公司炼好的铁水自动流入铁罐
1954年第8期封面合作社的打谷场
1954年第9期封面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
1954年第12期封面金兆陛正在和队员们研究怎样节约木材
1955年第1期封面天津第一橡胶厂的职员李淑华和她一胎所生的三个孩子
1955年第2期封面一个冰上运动爱好者家庭
1955年第3期封面在和平、幸福的大道上前进
1955年第4期封面春耕开始了,新媳妇在娘家过完春节,回家参加生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青年》发表的重要文章与思想解放历程、民主革命道路探索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54~1955年间《人民画报》封而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2-12-2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三重教育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正处于国家建设、国家治理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治国必先治边”。中国历来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王朝国家时代就不断采取各种因时因势而定的具体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方略,取得了巨大的治理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创造了基本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全面加强和改善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尤其是内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和人民都获得了持续的发展,这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国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

材料二     边疆地区远离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境外敌对势力对中国边疆地区的西化分化从未停止过,“现实主义者认为身边的强者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一个国家越强大其他国家支持这个国家民族分裂活动的可能性就大,因为通过支持和激化强国的民族分裂活动,可以改变这个国家的人口、资源、领土格局,消耗财力、分解力量、破坏经济从而达到弱化强国的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雯《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治国必先治边”的必要性。
2022-12-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