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术界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存在争议,出现了“证伪”和“证实"两派。


——摘编自近代学者余嘉锡﹑夏承焘、邓广铭等人著作


(1)长期以来,《满江红》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简要分析它对研究岳飞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证伪”、“证实”两派是从哪些视角对《满江红》词作者展开考辩的?对我们探究历史问题有何启示?
2023-09-0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利用外资推动自身发展的行为具备多种特点,包括不平等性、复杂性、曲折性等,不同特点反映出研究者对于近代中国利用外资行为的关注点不同。

特点表现
不平等性外国资本往往利用中国方面的告贷要求提出种种苛刻条件,甚至附加一些经济和政治条件,步步渗透,直至达到控制中国近代企业的目的
复杂性近代利用外资出现了既要抵御外资入侵,又要举借外资为我所用的复杂、矛盾的境况
曲折性从近代利用外资的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它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历史。这表明近代中国主动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利用外资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过程
双重性一方面由于利用了外资,或多或少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外国以其经济上的强势通过“合资”或“贷款”等形式对华进行经济渗透和掠夺,并获取了不少利权

——摘编自曹均伟《近代利用外资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围绕中国近代历史上利用外资的行为,选择其具备的某一特点或自己归纳一个特点,并运用近代中国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特点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4-08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三重教育2023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新教材老高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国政府谋求强化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鉴于此,殖民地民众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大辩论。这场政治大辩论从伸张殖民地居民的权利开始,逐步发展到否认英国对北美的宗主权,他们阐述了反对英国政策的理由,为进行革命寻找理论根据。通过这场辩论,北美民众对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的认识更为清醒,维护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信念逐渐明确。欧洲的政治哲学在辩论中转化为北美民众的常识,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政治自由主义。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出现了“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康涅狄格妥协方案”。“弗吉尼亚方案”提出“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照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进行分配”,“完善中央政府的组织,国会设两院,国会外增设行政和司法机关”,试图通过一场平静的革命,把陈旧无能的体系扔在一边。而“新泽西方案”则主张统一赋予联邦国会征税权、管理商业权、司法权,同时保留邦联条例关于大小州有同等表决权的规定。此次制宪会议最终通过了“康涅狄格妥协方案”:中央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不得受地方侵犯;各州立法不得与中央相违背;两院制立法机构中,众议院每州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数目决定,每州都有两名参议院代表。该制宪会议辩论进行了近4个月,最终达成的宪法草案对美国宪法、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张友伦等《美国通史: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开展“政治大辩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具体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采用的“皇帝”称号,仅仅是皇权专制的象征而已。如果要在制度上完全实现皇权专制,还是要假以时日的。在汉朝,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制约关系,曾经让很多治史者为之倾倒。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与帝王共治天下,保障皇权专制的制度架构和社会结构还没有完全出现。从汉朝到魏晋,皇权只能算是“相对专制”。在唐朝,尽管皇帝凌驾于政府之上,但唐朝的政事堂制度及门下省的封驳制度,只能说明唐朝皇权是“有限专制”。直到北宋,皇权才高度专制,时人形容当时的专制情况说:“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明代以后则是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权力斗争在朝中围绕“内外朝”之争而展开,在朝外则围绕中央地方关系(内外关系)而展开。当然,并不是说有了郡县制,就马上有中央集权。郡县制仅仅是中央集权的制度化表现,还不足以揭示事实中的中央集权程度。中国的地域间差异太大,出于对皇权的渴慕,至少在宋元之前,做帝王梦的人不在少数,地方分裂力量由来已久,国家需要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协调地方之间的关系,按照政治的逻辑来调动资源,按照集权的逻辑来配置权力,这说明中央集权与封建制一样,并不完全是个人意志的产物。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任一发展趋势,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出发展的规律,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07-17更新 | 2758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天”对于“君”与“民”都具有朴素的本原意义,认为“天”设立君主的目的是解除“民”的“无主之乱”,“君”实际上是“天”治理“天之民”的手段和工具。正如《尚书.泰誓》所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这就意味着君主统治合理性间接来源于民,“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而上天之所以让君主治理乱世,就在于君主能体会“道”,即遵循民意与天意的法则。因此天子必趋向于民意,行仁政。正如孟子所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而也。”

——摘编自丛文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两种形态》

材料二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其思想理念与内涵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政在养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历代统治者通过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农技、赈灾济贫等方式发展生产,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治吏安民是“民本”思想政治实践的重要手段,针对治吏安民,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为政措施。治心教民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高目标,统治者提倡道德教化,用礼仪忠信和制度刑罚来引导约束百姓。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传统“民本”思想的推行多是依赖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品行,即要靠所谓的明君贤臣、清官廉吏,从根本上说“民本”思想是服务于君主的立场。

——摘编自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举办的部分国际会议

会议名称举办时间参加人员会议主要议题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2年代表来自中国、苏联、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智利等37个国家反对美帝国主义扩张,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维护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的和平和安全
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1970年越南南北两方、老挝、柬埔寨、中国代表讨论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重大问题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9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参与、合作,促进亚洲太平洋地区共同繁荣
第三届金砖国家峰会2011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的国家领导人深化在金融、科技、能源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5年代表来自全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
20国集团杭州峰会2016年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的代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据陈泽炎《国庆70周年:从不同时期我国举办的七场重要国际会议看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至少两次国际会议,从中概括一条历史发展趋势,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国际会议,结论准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2023-03-2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使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任选某一时期,概括时代特征。并分析这一时期的某项文学艺术成果与时代背景间的关系。(要求:明确写出时代及成果,阐述须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2022-02-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