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运河开凿】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结合皮日休、胡曾的诗,归纳这两位诗人对修筑大运河的不同观点,试就其中的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1-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阅读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谈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制度与时代]

材料   研究典章制度,必须与其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相结合,必须与各该时期的政治和政局相结合,必须与决策人物和执法人物的思想行为活动相结合,必须与各该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相结合。只有将典章制度置于各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总体中加以检验,才可能抉其要而寻其源。

——韦庆远《明清史新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与时代”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3-11-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概念的演进”

时间概念内涵及使用情况
19世纪80年代以前“政”属“政事、行政”范畴,多为“防民以正”之意,“治”属“治理、管理”范畴,甚少连用,多引申为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
19世纪80年代“政”“治”两字开始连用王韬《达民情》:“试观泰西各国,凡其驳骏日盛,财用充足,兵力雄强者,类皆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
维新变法时期“政治”使用开始广泛化,书籍分设“政治门”,囊括家国政治学、政体书、议院书等。
《时务报》每期开设译报专栏,翻译日本《政党论》等文中关于“政治为何物”论断,指出专制体制下的愚民政策,"不复使知政治为何物",文明社会是国民“通晓治体”、“参与大政”,于是才有政党、才有立宪政治。
20世纪初期“政治”上升为关键词,对“政治""国家”“政府”“国体”等概念辨析“政治之目的一曰为国家本身谋利益,二曰为构成国家之个人谋利益”“政治者,一国办事之总机关也,非一二人所得有之事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治”概念演进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持理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06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纪念馆与爱国主义】

材料   以下是某校假期历史研学活动拟参观的场所名单

武昌首义纪念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最想去参观哪一所纪念馆,并为你想去参观的纪念馆写一篇解说词(要求:信息明确,条理清晰,阐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5-23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年团不同时期的入团誓词(部分)

时间入团誓词
195312我志愿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锻炼身体,遵守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紧密联系群众,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19577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忠实执行团的决议,严格遵守团的纪律。我一定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吃苦在前,得利在后,为保卫祖国,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98212新团员必须在团旗下进行入团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团章中将入团宣誓单列一条,是共青团历史上的首创。

——摘编自黄志坚等《中国共青团入团誓词的历史沿革、演进规律与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团入团誓词变化的理解。(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马基亚维利
(1469-1527)
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抛弃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条式的推理方法,不再从《圣经》和上帝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
孟德斯鸠
(1689-1755)
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法的功能,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托马斯·潘恩
(1737-1809)
1776年发表《常识》,成为了北美人民明确的战斗纲领,并随后被吸收为《独立宣言》的精华。其一生都在跟独夫民贼以及君主制等强大的"传统"作战,并终身宣扬激进的民主共和思想。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毛泽东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8-22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里说道:“《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因此,对《宣言》内容的补充或是进一步的说明,则只能通过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了。同时他们也说道:“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一批判到1847年就停止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理论家,他们会依据时代、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补充、丰富。最直接的体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于1872年、1882年、1883年、1888年、1890年、1892年、1893年为《共产党宣言》写了七篇序言。

——摘编自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认识表述明确,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本书译者之一邵旭东说,在弗兰科潘的“世界新史”架构中,那些“路”都是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他选择了从多线程的“路”来观察世界历史,将世界史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体系。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第十一章:黄金之路
第二章:信仰之路第十二章:白银之路
第三章:基督之路第十三章:西欧之路
第四章:变革之路第十四章:帝国之路
第五章:和睦之路第十五章:危机之路
第六章:皮毛之路第十六章:战争之路
第七章:奴隶之路第十七章:黑金之路
第八章:天堂之路第十八章:妥协之路
第九章:铁蹄之路第十九章:小麦之路
第十章:重生之路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对目录中学者提出的“路”谈谈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11-27更新 | 231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湖北专用)

10 . 制度塑造了社会架构,学者们对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见解形成了多样化的“制度史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制度史观”,就是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阐述社会历史变迁。这里所理解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势力两方面。所谓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谓政治势力,指不同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相互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制”的方面,后一点可以说是“人”的方面,“制”与“人”二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政治体制”。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所谓“周旋”包含的内容不止是如何在制度支配下活动,也包括无视与超越制度、改造制度,以及围绕制度的表述与争夺。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

——侯旭东《读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任选一种观点或整体),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赞同反对或另有其他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