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72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好纲》的社论。

首次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410日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工作。53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这封信,肯定了邓小平的意见。

813-925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恢复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

19783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510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日,《光明日报》转载此文。

12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摘自唐培吉《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共中央指导思想拨乱反正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11-09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
2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97次组卷 | 12卷引用:历史(重庆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分成A、B两组,以“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为主题,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A组:下表

开始时间指挥者蒙古进军路线典型事件描述
1219年成吉思汗攻灭花刺子模、经里海、黑海沿岸,攻入克里米亚半岛。(蒙古军所到之处)一个繁荣的呼罗珊变成一片荒芜,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
1235年拔都等(长子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巴尔干半岛。蒙古人开始使用的多种火器的威力,更具破坏性……由于火炮的大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1252年旭烈兀经中亚,攻占巴格达,抵达巴勒斯坦。1278年蒙古派遣列班·扫马出访拜占庭帝国、罗马教廷和法国。

——参考【法】德阿·托隆著,宝音布格历译《蒙古远征记》编制

B组: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持续数十年,这一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现象,完全打碎了法国的“旧制度”,重新构建了法国的社会结构。同时,把“民族”这一本无多少政治含义的概念与资产阶级民主和国家主权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用民族国家取代封建国家,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不仅是法国,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都得以重构……俄国和俄国占领下的波兰,以及仍然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都出现了追求民主或独立的革命。

——整理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师教学用书


请你参加其中一组的学习,根据本组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围绕“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7-13更新 | 347次组卷 | 9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序号史料内容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道光九年(1829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光绪十九年(1893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明)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有学者认为,16世纪,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又易于栽培的农作物的传入,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粮食生产革命”。请从表格中提取四条相关信息,对“粮食生产革命”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表述成文,论据有效,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2-01-17更新 | 453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二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在器械精良、炮火凶猛的日军进攻下,中国军人只能以肉体血战长城。强敌叩关的历史记忆、血肉相搏的御敌现实等新旧因素的碰撞促生了“血肉长城”的新概念。

——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

材料三   长城的修筑与运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姜红明、杨娟《长城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城的历史演进中感悟历史,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参事何星亮表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信心,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代代相传;二是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三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四是有利于人们借鉴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使中华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五是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展现中华文化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7-02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性”是现代性事业的根基,它的“成长史”体现出大起大落的剧烈节奏。下表是西方不同阶段有关理性的主要观点。

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强调“知识服务于修养”;理性(或德性)是人的本性,它要求人致力于在道德上实现自我完善
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理性致力于声张和证明的,是自己属人的特性而非属神的特性;在对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人的独立价值和尊严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用人的主动信仰证明在上帝面前尘世的价值;理性被视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使用自己的理性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启蒙运动时期霍布斯、洛克、卢梭似乎有一个普遍的理性一直存在在那里,等待人们去发现;而只要人们发现了理性,它就会把世间的一切秘密与疑问解答

——摘编自姚德薇《近代西方社会思想中“理性”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结合材料信息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性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8-25更新 | 654次组卷 | 20卷引用:重庆市巫溪县尖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泉州古称“刺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的泉州被称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据元代《岛夷志略》记载,当时与泉州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99个,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之地。20217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注:①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②万寿塔是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③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据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原因,并简述材料中的历史遗迹在泉州申遗工作中的价值。
2022-08-10更新 | 118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变革与女装革命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

左、中、右三图分别为法国设计师

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

中华文化影响设计的女装

法国设计师保罗·波列的20世纪初设计的女装

17世纪以来巴黎作为欧洲时装中心,一直引领各时期文化潮流的变迁,给法国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在时代的激流中动荡,在促进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加速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成功地抓住了时代的契机,将中国、俄罗斯、日本等的服装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一改统治了几百年的欧洲服装风格,将女性从传统的裙撑、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那一时期的时尚指挥棒。

——摘编自凌玲《浅析东方元素对保罗·波烈服装的影响》等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变革与女装革命”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10更新 | 440次组卷 | 8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