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论经受了多少屈辱、忧伤和困惑,中华文化毕竟从全然封闭的僵壳中部分地解脱出来,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呼吸吞吐,接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新鲜养料,调节、完善自己的再生机制。这个痛苦但却充满希望的生命过程,首先体现为近代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工商业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扩展。在此基础上,生机勃勃的新质细胞在中华文化肌体内由隐而彰、由弱而强地分蘖、繁殖起来。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全二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的新质细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图表为20世纪上半叶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从图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列出信息,写明论题,更论结合。)
2024-02-01更新 | 12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
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上表内容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在表中能够反映出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学素养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2024-01-24更新 | 71次组卷 | 26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的多数时间中,人们踊跃地尝试物种交流。但现在,生物入侵损害了农作物或者造成了本土物种的边缘化甚至灭绝。对这一现象的恐惧促使人们限制有关物种交流的尝试,一种生物保护主义便由此成长起来。因为我们经常不能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本土物舜中,所以生物保护主义的知识基础是令人怀疑的。而且,这种生物民族主义偶尔也伴随有盲目爱国主义的弦外之音。尽管如此,物种交流仍然进行着,并且伴随着近来长途贸易和长途旅行的浪潮,这种物种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进行得都快。同时,与过去几千年相比,今天的物种交流最隐秘,也最具偶然性。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夏天《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材料三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引发新旧大陆之间的生物、农作物、人种、疾病、文化,甚至思想观念的交流。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引发了生态上的巨大转变……新大陆因牛、马、羊等动物的到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为了满足殖民者的需要,烟草、可可、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如巴西东北、东南地区原有的森林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清朝中叶引进的外来农作物,带来的垦殖热潮,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水灾频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以“物种交流”为主题,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1-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走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明是平等的,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始终是历史常态。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始终是一个客观现象,文明之间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随着现代化的诞生,人类逐步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孕育的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截然不同,其特定内涵与精神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可能具备的。

——摘编自杨增《《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又扎根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既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不仅包括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还包括如何批判和扬弃其他国家的先行现代化模式,更包括如何总结和反思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摘编自杨凤城叶子豪《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14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3)(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 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

——摘自蒙文通《蒙文通学记》

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任选一个“变化处”,拟定一个论点,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要求:所选“变化处”应从宏观、整体的视角,选择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节点、阶段或重大事件,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05更新 | 385次组卷 | 1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4-01-03更新 | 107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教授、著名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指出: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占同时代全世界成果14以上时,该国家就为世界科学中心,持续的时间为科学兴隆期,近代科学兴隆期平均为80年,自此学术界就把这一规律以汤浅命名,称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为“汤浅现象”。据研究世界近代科学中心发生了如下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现在)。

——摘编自王晓文、王树恩《三大中心转移与汤浅现象的终结》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对“汤浅现象”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