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2024-03-29更新 | 176次组卷 | 25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库车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根据图1、图2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符合逻辑,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3-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2-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历程

阶段内容
奠基期(19491978年):借鉴苏联的“劳动体育思想”1956年城布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十年文革”时期,劳动和军事训练充斥着体育课堂。
探索期(1978-1985年):“体质健康教育思想”1979年颁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强调要把“学生体质是否有所增强”看作学校体育工作成绩评定的最根本标准。
泛化期(19852000年):素质教育思潮下的“思想争鸣”1985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素质教育”思潮下的学校体育进入泛化阶段,涌现了“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一系列体育思想实践教学。
分化期(2000-2016年):“健康第一思想”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强化了终身体育思想,学校体育思想体系更加科学。
深化期(2016年至今):习近平大健康观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学校体育发展在“健康第一”思想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诉求。

——摘编自黄书朋等《新中国70年: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历程、特征与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阶段,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2-0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历史不管怎么朝代更迭,它都有一个内核没变,这就是地理。地理相对历史而言,它的变化极小,而中国的地形又很特殊。不管几千年的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这几个大的地理单元大致划分为荆州(荆襄)、关中、江南(江东)、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等。如果仅就几个核心地区而言,它们恰好呈“井”字形分布。(如图所示)

——摘编自李不白《透过地理看历史》

选择一个地区,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区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1-30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外交方针新中国外交历程(部分)
建国初期“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1949年,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1950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0年代末—60年代“两只拳头回击”
“一大片”
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出现热潮;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
1970年代“一大片”“一条线”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后“无敌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1985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牵头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贸组织;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7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史实
史前时代农耕的推行使定居这一新生活方式成为可能。食物提供了平台,让文明得以建立于其上。接着,它又成为社会组织的工具,协助塑造并建构逐渐成形的复杂社会。
近代横跨旧世界的香料路线,促进了不同文化在建筑、科学和宗教等领域的交融……这一过程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开启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贸易路线,并让欧洲国家建立起最早的殖民地。随着欧洲国家竞相建立跨越全球的帝国,食物也协助引发了人类史上的下一波巨变:通过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潮。
现代20 世纪,人们将科学与工业技术运用于农业,食物供应大幅扩增,世界人口也相应剧增。若没有“绿色革命”(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活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广泛蔓延的饥荒食物供应速度超越人口增长的速度,为发展中国家在 20 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普通人的思想观念里,社会生活一般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日常消费、人际交往、婚丧嫁娶、两性伦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流行时尚、网络信息、医疗救治等。

材料二   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


回答问题: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定时期内的看似纷繁无序的历史事件,其实会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历史发展的脉络,隐含着历史发展的趋势。探究相关历史事件的联系,获得历史认识,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以下是20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国重大历史事件混编: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西安事变/遵义会议/国民大革命/五四运动/井冈山根据地


从材料混编的事件中选出三个相关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选历史事件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选择三个相关的历史事件;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